教育学整理1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4448361 上传时间:2018-06-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整理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学整理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学整理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学整理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学整理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整理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个教育学既具有人文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2. 写于战国晚期的(公元前 403前 221 年) 学记不仅是中国,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 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3. 1657 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 ,奠定了近代教育学理论的基础,被认 为是西方近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论著。 4.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提出要是教育学成科学的人。他的普通教育学 (1806 年出版)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被称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创 始人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5. 赫尔巴特主张的以班级授课为基础,在教师主导下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以“教师、 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三

2、中心”教学模式传统教育学。 杜威的民主 主义与教育中,以实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代替以老师为中心, 以经验中心代替学科中心,以活动中心代替课堂中心,建立新的以“儿童、经验、活 动”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关于什么是教育,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 即经验之改造”的教育本质观现代教育学或实用主义教育学。 6. 1939 年出版的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7. 杨贤江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比较系统的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理论的人。著 有教育史 ABC (1927)和新教育大纲 (1929)是我国最早的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编 写的教育著作。 8.

3、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完善 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专业的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个人 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完善的社会 活动。 9. 从教育活动的发生场所,即空间特征,可将教育分为“家庭教育” 、 “学校教育” 、 “社 会教育” 10家庭教育通常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 学校教育是专业的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个人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的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完善的社会活动。 社会教育是指学校与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

4、和组织,对社会成 员,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 10. 美国教育家和教育史学家孟禄在其著作教育史课本中从心理学角度论述了人类教 育的起源,提出原始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的观点。 11. 教育的交往起源说代表人叶澜,交往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12. 古代教育的特征:1.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2.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 级性 3.教育内容与生产劳动想脱离。原始教育和近代教育同劳动相结合;古代教育和 现代教育同劳动相分离。 13. 教育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2 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 定性;3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

5、平衡性(P38) 14. 个体发展:广义 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到死亡的全部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 的一生。狭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积累变化和完 善过程。 15. 个体发展的特性:全面性、整体性、积极性 16.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17. 学校教育为什么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1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培养人的实践活动;2 学校教育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3 学校教育能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弥补其缺陷;4 学校教育可以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个体的自发影响 18. 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要表现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

6、段性、不平衡性、稳定性与可 变性、个别差异性。 19. 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 教育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促 进经济的发展;2 教育通过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3 教育通过创造新的科学 知识促进经济的发展。 20.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1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职业与身份的社会化) ;2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 化的发展(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发展;促进个体特征的发展;促进个体价值的实 现) 21.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 类学校的性质、任务、

7、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不 同年龄阶段设立的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各种职业学校,是教育制 度的主要构成部分。 22.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西欧) 、单轨制(美国) 、分支型学制(前苏联) 23.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诞生于 1902 年,即“壬寅学制” ,该学制 未及实施。1903 年奏定学堂章程 ,即“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 代学制。 (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 制”教育年限缩短为 3 年,再实业教育外,增设补习学校 1922 年中华民国政 府教育部颁布“壬戌学制”

8、该学制类似美国当时的“六三三”学制。 24. 义务教育: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具有强制性,免 费性、普及型的学校教育。特征:强制性,免费性、普及型 义务教育制度:国家权力机关利用法律的形式,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 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要求国家、社会和家长必须予以保证的教育制度。 25.1986 年 4 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 法2006 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 25. 教育目的: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具体来说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 的质量标准和规格的要求。广义而言是指人们对接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而言特指

9、一 定的社会(国家或地区)无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26. 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1 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 2 教育所要培养 出的人的社会价值或社会功能做出规定 27. 教育目的功能:1 导向功能 2 调控功能 3 评价功能 28. 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1 人本位的思想 2.社会本位的思想 3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 的辩证统一论 29.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是指 人的体力,智力,道德,情感等方面充分,自由,和谐统一的发展。 30. 我国现行的教育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31. 各课教学是

10、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 32. 德育的方法:1 说服法 2 榜样法 3 锻炼法 4 陶冶法 5 品德评价法 德育的原则: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德育与学生年龄特征相一致原则 3 循循善诱的原则 4 热爱尊重与 严格要求相结合 5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 则 33. 智育的根本任务:培养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34专职教师是在学校产生后出现的。 教师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社会政治伦理功能和教 化功能。 35.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 、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教师的知识结构:1 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 2 系统的

11、学科专业知识 3 全面的教育专业知识 4 丰富的实践性知识 36师生关系: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 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师生关系的作用:1 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 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 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 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P135 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特点:1 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2 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3 共享共创, 教学相长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1 教师自我了解和了解学生 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 树立 科学的教育观 4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和学生交往 5 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p136 37 学

12、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 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材,规定 教学顺序,教学周期和学时。 分科教学的课程,是教学课程的基本形式。 中国 的“六艺” 、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艺”可以说是昨早的学科课程,现今有三种:科 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或生活课程、儿童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 组织的课程。现今有三种: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论、当代人本主 义经验课程论。 38 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

13、”通常体 现在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规范和态 度等,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 39 根据课程开发、设计、管理的主体不同,课程分为:国家课程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 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 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40 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向: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 41 课程结构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课程计划: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具体培养目标制定的关于学校课 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各学科

14、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某 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范围和结构以及教学进度等,可以确保不同教师有效 地,连贯的、目标一致的开展教学工作。教科书:俗称教材、课本,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 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42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1 课程结构 2 课程标准(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3 课程实施 4 课程评价 5 课程管理 43 教学的基本认识:1 教学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过程(教和学是教学这一事物的两个侧面, 是辩证统一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 )2 引导学生主

15、动 学习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内涵 3 育人性是教学的核心特征 p163 44 教学的意义:1 教学是传授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2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 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 教学是进行人类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学的任务:1 学习公民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2 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 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3 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审美情趣并奠定科学的世 界观 4 关注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45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怎么理解/论述)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 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 传授知识与思 想品德教育

16、相统一的规律 4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规律 46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启发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最 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开展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使教学过程处 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以达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循序渐进原则 又称系统性原则,指教学活动应该持续、连贯、有系统的进行,他要求教师按照科学 知识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是学生系统掌握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的 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并使之长久保持在记忆中,需要时能够正确的再现并加以运用。 47.教学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安排 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程序以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方式。 48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