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壮大旅游文化产业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448198 上传时间:2018-06-0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壮大旅游文化产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壮大旅游文化产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壮大旅游文化产业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壮大旅游文化产业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壮大旅游文化产业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壮大旅游文化产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壮大旅游文化产业(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壮大旅游文化产业肖旭明2010 年第 7 期 文化建设恩施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州,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 州委、 州政府注重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统筹整合生态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不断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壮大。一、恩施州发展旅游的文化及区位优势恩施州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为壮大旅游文化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独具特色的优势。(一)自然生态文化得天独厚。恩施州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被称为“动植物黄金分割线”的北纬30线穿越州境,是少有的“天然氧吧”,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这

2、里,自然资源富集, 生物资源众多, 享有“华中药库” 、 “华中动植物基因库”、“能源宝库”、“世界硒都”等美誉。这里,山水风光秀丽,有世界特级溶洞“腾龙洞”,有可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媲美的“恩施大峡谷” ,有 4.6 亿年前形成的世界第一奥陶纪石林“梭布垭石林”,有世界第一缝“云龙河地缝”,有世界第一暗河“龙桥暗河”,有第四纪冰川运动后全球仅存的水杉活化石、被誉为世界第一杉的利川“水杉王”,等等。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恩施州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基础条件。(二)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恩施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区,是古代巴文化的发祥地和土家文化的诞生地。这里,巴楚文化、巴蜀文化、

3、土著文化交融,与外来文化交相辉映,积存丰富, 独具特色, 是我国中部地区极富特色的民族文化区域。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 9 项、省级23 项、州级31 项、县(市)级121 项。有古代巴人城堡遗址清江三里城,有距今 2500 万年前的“建始直立人”遗址,有被称为“武陵第一寨”的鱼木寨,有代表近代建筑文化最高成就的建筑群“大水井”,有中国南方第一佛教石窟“仙佛寺”。有世界25 首优秀民歌之一的龙船调,有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这里,已形成哭嫁、咂酒、跳丧等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保留了赶年、女儿会、摆手节、牛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创造了摆手舞、 跳丧舞、 南戏、 傩戏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编织、挑花

4、、 刺绣、 建筑等民间工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富集。恩施是湘鄂西、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战时期的临时省会。 董必武、 贺龙、 周逸群、 关向应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留下了战斗足迹,红色文化、抗战文化独具魅力。(三)区位条件优越,交通明显改善。恩施州位于鄂、湘、渝、黔四省(市)交界地,是华中进入西南和西北的咽喉,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连接鄂湘渝黔大旅游圈的桥梁。长江黄金水道、 沪蓉西高速公路、 “318”和“209”国道穿越境内, 州内已形成连接各县市的“三小时交通圈”,地理位置优越。恩施航班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等重要城市,宜万铁路即将建成铺轨。“水、陆、空”立体交

5、通格局基本形成。此外,恩黔高速、安吉高速、利万高速、 安恩张铁路、 黔张常铁路和机场改扩建等重大交通项目正在实施,恩施将成为我国中西结合部的交通枢纽。恩施旅游通达性快速提高,为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业提供了交通保障。近年来, 恩施州抢抓建设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机遇, 切实把发展旅游业作为重要战略产业来抓, 坚持统筹谋划, 整合资源, 大力推进景区景点建设和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 享誉中外的恩施大峡谷景区、利川腾龙洞、 咸丰坪坝营景区、恩施土司城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巴东神农溪景区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进行了达标升级改造,清江水布垭库区旅游正式启动,柳州城、梭布垭、佛宝山、龙船

6、水乡、屏山土司爵府等景区建设步伐加快。 统筹办好以龙船调、恩施土家女儿会、土家摆手节、 中国三峡纤夫节为代表的“一歌三节”活动,恩施生态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不断提升。2009 年,全州共接待中外游客 663.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 亿元。其中接待境外游客25.13 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625 万美元。沪渝高速公路通车后,我州旅游更是呈现“井喷”现象。今年1-5 月,全州旅游接待人数、旅游综合收入、旅游创汇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67.9%、 67.5%和 40.5%。二、恩施州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瓶颈制约近些年, 我州生态文化旅游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但还存在一些

7、问题和不足,直接制约着全州旅游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一是旅游业的文化氛围不浓厚。作为湖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 应是我州旅游资源的亮点。如果旅游业的民族文化特色不突出,其资源的价值就难以得到充分体现。近年来, 随着我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深入推进,我们发现有些地方只注重景区景点建设,民族民间文化发掘利用不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在失落。我们要尊重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做到和而不同,才能凸显特色。 要高度重视对民族文化风情的旅游价值认识,并注入旅游业以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发展旅游文化业。二是旅游文化精品名牌缺乏。文化精品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地区的名片。

8、实践证明, 有了文化精品才能带动旅游文化发展。我州景区景点种类繁多,但无论是生态型景区、文化型景区、还是生态文化型景区,普遍存在不精、不优。加之对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的旅游价值发掘不够,旅游文化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旅游资本。我们要努力将民族文化精华打造成旅游文化精品名牌。三是旅游文化商品不丰富。旅游商品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不仅具有经济属性,而且具有文化属性。 我州旅游商品开发虽然取得了成绩,但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发展不够,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产品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现有的旅游文化商品种类少、质量差、代表性不强,缺乏市场吸引力,难以满足游客需要。如民族织锦 “西兰卡普” ,难以兼顾审美性和实用性,大规

9、模进入旅游市场难度很大;民族服饰没有兼顾民族性与时代性,难以受到广大游客青睐;其他一些民族工艺品也因成本因素难以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既体现民族地域特色又价廉物美的旅游商品,形成大市场。四是旅游文化研究机构不健全。特别是缺乏系统、科学的大旅游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由于没有研究旅游文化的专门机构,未能对文化与旅游进行有机整合,对全州旅游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表现形式研究不够,未能对民族文化如何与旅游结合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导致绝大多数景区未能按照差异性、观赏性和参与性相结合的原则,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三、恩施州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思路实现文化资源与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是抢抓

10、“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提升旅游景区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树立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理念,强力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一)以生态为基础,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旅游业发展全局,按照省委、省政府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部署,统筹谋划,整合资源。以“一个中心、两条走廊”为重点,着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旅游产业质量,努力把恩施州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颇具魅力的生态文化旅游“明珠”。一个中心:即以州城恩施市为中心, 着力打造恩施大峡谷、恩施女儿会、 恩施玉露茶三张旅游名片,利用交通网络和旅游要素相对集中的优势,把州城建成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两条走廊: 一

11、是打造北线的清江山水画廊,覆盖恩施、利川、建始、巴东等县市,以腾龙洞、恩施大峡谷、清江闯滩、景阳河、水布垭和神农溪等为节点的清江山水画廊,连接长江三峡,开通“双神线”,西与重庆万州相连,东与宜昌、神农架相连,共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二是打造南线的民族风情走廊,覆盖宣恩、咸丰、来凤、鹤峰等县市,以庆阳民街、彭家寨、七姊妹山、坪坝营、官坝苗寨、仙佛寺、屏山爵府等为节点,与重庆黔江、湖南湘西、张家界相连,融入大武陵文化旅游圈。(二)以文化为灵魂,提升旅游文化品位。一是合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按照和谐发展、永续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恩施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重点抓好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2、工作,争取更多的 “国字号” 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落户恩施。继续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实施“特色村落、百年老宅、特色民居”保护工程。深入开展“恩施民间艺术大师”评选表彰活动,提升和扩大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变文化遗产优势为文化发展优势。二是加快重点文化项目建设。以迎接恩施建州30 周年为契机,用两到三年时间, 建成州民族文化中心、州传媒中心及恩施舞阳文化广场、利川文化广电传媒中心、巴东民族文化公园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充分展示恩施民族文化特色和独特魅力。实施文化带动战略,精心组织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把民族

13、文化特色广泛融入舞台艺术、餐饮、服饰、印刷、出版、建筑等行业,促进民族历史文化、建筑文化、风俗文化、出版影视文化、 娱乐文化等产业全面发展。三是努力打造恩施文化品牌。把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 推出具有土、 苗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重点制作一部反映民族风情的电视专题片,组织一台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出版一本(套) 全面系统体现民族文化精髓的书籍,努力把龙船调民歌节、黄四姐民歌节、土家女儿会、土家摆手节、三峡纤夫节等,打造成恩施民族文化节庆品牌,扩大恩施美誉度、知名度。(三)以旅游为切入点,坚持“文旅”结合。建立健全旅游文化研究机构,为全州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14、,逐步将民族文化研究理论成果,转化为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生产力。 坚持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把文化优势融入旅游产业建设。一是在旅游形象定位上赋予民族文化内涵。将“清江生态风景”与“土苗民俗风情”结合,并以此为突破口,把恩施州建设成为生态风景、民族风情、 旅游观光、 休闲度假胜地,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板块。 二是在景区建设上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系统挖掘以恩施大峡谷、梭布垭、 坪坝营等为代表的自然生态型景区的民族文化,着力解决景区文化产品开发雷同、式样单一等问题。在景区开展有质量有影响的文体活动和节庆活动,增强景区的观赏性和吸引力。着力打造以大水井、 鱼木寨等为代表的文化型景区品牌,提升景区文化品位,放大文化效应。整合利用以土司城、 柳州城等代表的生态型景区民族文化资源,增强景区旅游核心竞争力。三是在旅游产品开发上体现民族文化风格。立足恩施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自觉将文化理念应用于旅游开发各个领域,将旅游规划和开发建设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中,将文化品牌按照市场需求和旅游配套要求,做到具体化、产品化,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求异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真正做到旅游与文化有效结合,必须加大生态旅游的文化含量,形成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共享、相互支撑、共同促进、共同提升的发展格局,让游客既饱览恩施秀丽、奇异的山水风光,又领略到其中蕴涵的民族文化奥秘。(作者系中共恩施州委书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