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4433080 上传时间:2018-06-0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71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与文学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与文学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与文学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与文学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与文学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与文学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与文学的关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勺种一一蕊,匆甲矽嘟幼一一一争一一一洲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张伯伟内容提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大发展时期,文学与各门艺术往往“靡不毕综”地集 中羚文人一身,发生“触类兼善”的效果,它们 之间会产生交互影响是不难想见的。这种交互影响的实际状况如何对文学艺术的创作和理论的发展起到何种作用在文学艺术的历史上又有何意义因此,我希望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揭示出彼此影响、相互渗透的事实,从某个侧面进一步了解当时文学艺术发展的真相,同时也为如何开拓古代文学理论 的研究尝试一条可能继续的新途径。在中国文艺 史上,文 学与音乐的结缘 是最早 的。从上古的讴歌 吟呼

2、到有文字记录的诗经时代,诗与音乐乃 至舞蹈的三位一体是早期艺术的 一个显著特 征。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 永言,声依 永,律和声。 击石扮石,百兽率舞。”墨子公孟曰“诵诗三百,弦诗三 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礼 记檀弓下曰“人 喜则斯陶,陶斯徽,泳斯犹,犹斯舞矣。”毛诗 序曰“诗者,志之所 之也。在心为 志,发言为诗,言之不足故磋 叹之,磋 叹之不足故熟歌之,靛 歌 之不 足,不知手之舞之,足 之 蹈之也。”这些文献都是将 诗、乐、舞三者联系在一起论述的。所以,有的学者干脆宣称,中国文学 的特征,就是“音乐文学”。其实,文学 与音 乐 的关系,一 方面是与之结合而 不断产生新的样 式,如 汉

3、 魏 乐府、唐声 诗、宋词、元 曲另一方面 又不断地与之脱离,而突 出其语言艺术的特性,如由歌诗变 为诵诗、狱诗,由可歌可不歌的楚辞发 展为完全不 可歌 的汉 赋,汉魏乐府、唐声诗、宋词、元 曲也都由合乐之辞逐渐沦 为“哑诗”。当然,文学与音乐在后来的脱离,也只是 其 音乐 性的减弱,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完全隔断的。从 中国古代文 学 理论的发展来看,最早 出 现 的是 诗 歌理论。由于早期 诗、乐、舞的三位一体,诗歌理论 与音乐理论不仅是混 杂在 一起,甚至 可以不夸张 地说,中国的文学理论就是源起于音乐理论的。袁枚随园诗话卷三指出千古善言诗者,莫如虞舜教夔典乐。曰“诗言志”,言诗之必本乎

4、性情也曰“歌永言”,言歌之不离乎本旨也曰“声依永”,言声韵之贵悠 长也曰“律和声”,言音之贵均调也。知是四者,于诗之道尽之矣。朱 自清也曾经将“诗 言志”说成 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而这恰恰是 出 自于音乐理论的。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六义”风、赋、比、兴、雅、颂是诗经学 上 最重要的概 念 之一,同时也 是 中国文 学 理论中最重要 的 概 念之一,其说出于毛诗 序。但 更早的表述见于周礼春官大 师的“六诗”,原也是就音乐 而言的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稚,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六 德 指的是 中、和、抵、庸、孝、友等六种品德,六律则指黄钟、大簇

5、、姑洗、荻宾、夷 则、无射 等六 种 乐 音 的 音高 标准。从“六诗”到“六义”的转 换与递 进,实际上也就是从音乐到 文学的转换与递进。西周的教育是以音乐 为中心 的。周礼春官宗伯载大 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替宗。以乐德教国子,中、和、抵、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论、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蘑、大夏、大淇、大武。下逮春秋之世,人 们可以从左传中发现这样两种现象一是 音 乐由宗 教向人间的坠落而来的普遍 性,二是 音 乐 由器 物 向精神的上 升而来的深 刻 性。所以春秋 时人的音乐思想 也 颇 为

6、丰 富,大要而言,乃围绕着乐与礼、乐 与和、乐与 政 三 者 的关系展开 的。先秦的文 学理 论,如 果以毛诗序为代表的话,也 大 致可以说是 在音乐理论笼罩之下 的。在曹巫 的典论论文出现之前,虽然已有礼记乐记或荀子乐论等音乐专论,却还 没 有类 似的文学 专论。正如四库全 书总 目卷一百九 十五诗文评类小序指出文章莫盛于两汉,浑 浑顽 顽,文成法立,无格律之可拘。建安、黄初,体裁渐备,故论文之说出焉,典论其首也。其勒 为 一书传 于今 者,则断自刘艇、钟嵘。自曹巫 的典论论文出现之后,陆机文赋、李充翰林论、挚虞文章流别论、刘舞文心雕龙、钟嵘诗品、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篇等,都是当时重要的文学理

7、论方面 的 文章和专 书。与文学理论的大 发展相比较,汉魏以来的音乐理论则不免逊 色,除了 阮籍的乐论和稽康的声 无 哀 乐论之外,几乎 没 有什么有价值的专论出现。其数量和质量与 当时的文学理论相比,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然而音 乐理 论与文学理论 发展的 不平衡,并不意味 着 音 乐 对文学无影 响。曹植与吴 季重书曰“夫君 子而不知音乐,古之 达论,谓之 通而蔽。”“达论”即指荀子,墨子 非乐,荀子解蔽篇说他“蔽于 用而 不 知 文”。所以曹植所说 的“蔽”,即指“不 知 文”之蔽。魏晋以来的文人,在音乐上的修养是 相当深厚的。从创作角度言,音 乐尤其是乐 器作为一种题材进 人文学 的视野

8、,虽始于西汉,却盛于两晋。以赋 为例,文 选所 收诸赋,便 专列“音乐”门共六篇不限于晋。如果据历代赋桑,当时的音 乐赋篇目可列之如下秘康琴赋潘岳笙赋傅玄琵琶赋王度笙赋傅玄筝赋曹毗茎摸赋孙楚茄赋贾彬筝赋成公绥啸赋孙该琵琶赋成公绥琵琶赋袁山松歌赋夏侯悴笙赋顾橙之筝赋夏侯湛牌舞赋陈氏筝赋夏侯湛夜听茄赋孙氏笙模赋陆机鼓吹赋以上所列当然是不完备的,如宋书乐文学评论年第期志所引傅玄节 赋和琴赋,初学记卷十五引郝默舞赋等均不在其内。曹巫答卞兰教曰“赋者,言事类之所附也。故作者不虚其辞,受者必当其实。”如宋 书乐 志所引诸家音 乐 赋,往往作为考 证 之 资。音乐 赋的大 批 出现,不只是可以证明音 乐 扩

9、 展了文学的题材,也足以说明当时文人的音乐素养之深。其次,音 乐 往 往 能 触 发文学 创作的灵感。如成公绥稚好音律,尝当署承风而啸,洽然成曲,因为啸赋。晋 书本传又如桓玄,北 堂 书钞卷一百 三 十载俗说云桓玄作诗,思不来辄作鼓吹,既而得思云“鸣鹤响 长享。”叹曰“鼓吹固自来人思”。艺文类聚卷六 十八、太平 御览卷五百六 十七记载 略 同。鼓吹乐是汉代从北 方传人 中原的音乐,其音 变化 曲折,悲凉感人。陆机鼓吹赋中写道“节应气以舒卷,响 随风而 浮沉。马顿跻而增鸣,士啪整而霜襟。”就是对其音乐效果 的描述,它的确能够 起到“来 人思”的作用。再如柳挥尝赋诗未就,以笔捶琴。坐客过,以筋扣之

10、,悍惊其哀韵,乃制 为稚音。南史本传“以笔捶琴”的 目的,大概 也是想从激越的音声 中获得诗歌创作的灵感吧。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 音 乐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端既有借音乐术语以论文者,又有以乐理 沟通文 理 者。兹 举例如下例一,曹巫典论论文曰文以气为 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文选卷五十二这是曹王提出 的著名 的“文气说”。“气”的概念颇 为 复 杂,先秦以来 诸 家之说,大致用以表达自然之元气、生理之血气或 道德之 义 气。论语泰伯 篇中讲到“辞气”,是将“气”与 辞令、声 调相结 合左传昭公九年有言“味

11、以行气,气以实志,志以定 言,言以出令。”也 是将“气”与心志、言论相关合。这些观点对于曹不“文气说”的形成,都在 不同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文 气说”毕竟是一个 新说,所以曹王不得不采用比喻以使人明 了,这就有了“譬诸 音乐”云云。为什么用音乐比喻可以使 人明 了这除了当时文人有较为普遍的音乐素养以外,还因为以“气”论 音 乐 也是先秦乐论中司 空见惯的话题。以左传为例,昭公元年记医和语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 色,征为五声。又 昭公二十年记晏子语曰声亦如味一 气、二 体、三 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所谓“一气”,杜预注曰“须气以动。”即指歌唱、演奏都须以气动之。

12、孔颖达疏曰“人以气生,动 皆由气,弹丝击石莫不用气。气是作乐之主,故先言之。”又 昭公二十五年记子产语日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 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由此可见,先秦乐论 中往 往以“气”为音乐之 本,不同的气便 会造 成不同的音乐,所以曹工能够援以为喻。罗宗强先生认 为,曹王的“文气说”与太平经中的“气有善恶”论有关,“善气至,善事亦至善事至,善辞亦至。 以类象而 呼之,善恶同气 同辞 同事为一周也。”所谓“其气异,其事异,其 辞异,其歌诗异。”堪称略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卓见。不过,这 段话最 后的归结 点是“歌诗”,还是与音乐有关。何况善恶之气导致善恶

13、之乐,这种同类相 应 的情况在礼记乐记乐象篇中也早已道 出凡奸声感人而逆 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 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 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所以,曹王以音乐 为譬提出“文气说”,不是没有原因的。例二,陆机文赋有 一 段论文章之病的文字,全以音乐 为喻或托言于短 韵,对穷赫而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廖廓而莫承。譬偏纹之独 张,含清唱而靡应。或寄辞于瘁音,徒靡言而弗华。混妍贵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或遗理以存异,徒寻虚而以微。言寡情而鲜 爱,辞浮漂而 不归。扰鳍么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或奔放以谐合,务嘈啧而妖冶。徒悦目

14、 而偶俗,故声高而 曲下。客防露与桑间,又虽悲而不稚。或清虚以婉约,每除 烦而去滥。阅大羹之遗味,同朱结之清吧。虽一唱而三叹,固既稚而不艳。文选卷十七最早 指 出这段文字“以音乐为喻”的是清人方廷 硅。陆机 在此虽然 指 陈 文章 之病,但同时也透露出文章的最高法则,即“应、和、悲、雅、艳”。方氏引其师语曰“应字、和字、悲 字、雅 字、艳字,一 层深一层,文之能事已毕。”这五项 原则,原都是音乐上 的要求,陆机则援以论文,沟通了乐理和文理。其 中“应与和系讲音乐文章之声律,雅是讲音乐与文章之品格,悲与艳二 者之 提出,即后刘舞所谓情与采,此对晋宋以来文学观念之 影响,尤有极重大之 意义。”以诗

15、品为例,钟嵘评论了一 百 二 十多家作品,大致归 于诗经和楚辞两大系列出于小雅者仅阮籍一家,出于诗经者下分古 诗和曹植两个 分支,出于楚辞者均 由李陵分出。从具体评论中不难 发现,“悲”与“艳”尤其是“悲”的原则是贯穿其间的。如 他评古诗曰“文 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评曹植日“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评李陵曰“文 多愤枪,怨者之流。”钟 嵘 的这 些评诗原 则人 所习知,但 其源 于音乐美学,却往往为人所忽视。例三,世说新语文学载孙绰语曰三都、二京,五经鼓吹。刘孝标注日“言此五赋 是 经典之羽翼。”这很容易使人理 解 为一般 意义 上 的对经典的 阐

16、发。其实,这里的“鼓吹”,应该理解作“鼓吹乐”。魏晋以来,人们心 目中的鼓吹乐,具有启人思、增人感的效应,上文引植玄听鼓吹乐而 写 出得意的“鸣鹤响长阜”之 句,便是典型例证。又如胡 僧枯“以所加鼓吹恒置斋中,对之 自娱。或出游亦以自随。”并 且说“我性爱 之,恒须见耳。”南史本传即使违背了礼仪也在所不惜。大人物喜爱,小百姓也乐闻。如张兴世的父亲仲子日“我虽田舍老公,乐 闻鼓角,可送一部,行田时吹之。”宋书张兴世传可见鼓 吹乐在 当时深受人们的喜爱。唐人韦庄又玄集 序称其所选是“诗中鼓吹,名下笙簧”,“笙簧”与“鼓吹”互文,显然也是以音乐 为喻,用来说明选 出的作品均 为激动人心的篇章。太平御

17、览卷五 百六 十七引孙 绰上述语,正属 于乐部“鼓吹乐”类。所以,孙 绰以“五 经鼓吹”来评价三都赋和二京赋,是以音乐 为喻,意在表 明这些 赋篇不文学评论年第期仅思想 上符 合儒 家教 义,而且具有很强 的艺术感染 力,是 将儒 家经典普及 化的模范之作。以上略从音 乐 看 文 学,我们 也可以从文学看音 乐。如上所述,汉 魏以来的音 乐专论所存寥寥,然而 在以音乐为题材的 文学作品中,却包含着相当可贵的音乐思想,可惜治 音乐史的学者对 此 往往注意不够。兹举例如下其一,以悲为美。卢文 招龙城札记卷二“古人音喜悲”条指 出“其好尚当起于战国时耳。”但 成为 风尚则自汉魏以来。王褒洞箫赋曰“故

18、知 音者悲 而乐之,不知音者怪而伟之。故 为悲 声则莫不枪然累救,擎涕枚浪。”文选卷十七钱钟书先生管锥编指 出“奏乐以生 悲为善音,听 乐以能 悲 为 知音,汉魏六朝,风尚如斯,观王 赋此数 语可见 也。”如马融长笛赋曰融去京师透年,暂闻甚悲而乐之。文选卷十八繁钦与魏文帝 腹日清激悲吟,杂以怨慕。懊 入肝脾,哀感顽艳。同坐仰叹,观者俯听,莫不演泣须涕,悲 怀慷慨。文选卷四十秘康琴赋曰称其 才斡,则以危 苦为上斌其声音,则以悲 哀 为 主美其 感化,则以垂涕为贵。文选卷十八成公绥啸赋曰发妙声于丹唇,激哀音于皓齿。舒蓄思之排愤,奋久 结之缠绵。文选卷十八潘岳金谷集作诗日扬样抚灵鼓,萧管清且悲。文选

19、卷二十陆机拟东城一何高曰闲夜抚鸣琴,惠音清且悲。文选卷三十均为其例。以悲 为美的 思想 影 响及 文 学,如陆机文赋和钟 嵘诗品,乃为人所习知。又 如陆云在与兄 平 原书中说“答少明诗亦 未为妙,省之如 不 悲苦,无恻然 伤心言。”“不悲苦”即“未为妙”。诗品评诗重 视“悲”的美学效用,已见前引。需要 进 一步 指出 的 是,钟嵘 还将悲怨作为诗歌创作的动机,以前所 未 有的力度予以强调若乃春风春 鸟,秋月秋蝉,夏云署雨,冬月祁 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 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 气雄边塞客衣单,嫦闺渡尽或 士有解佩出朝,一 去 忘返女

20、有扬娥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 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意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尚书君牙篇有“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可 知“四候之感诸诗”中有两句涉及到“怨”接下去谈人生遭际所产生的诗歌创作动机,则除了“女有扬娥 人 宠,再盼倾国”句 外,其它都是由悲怨所引起的。在 此 之后,钟嵘又论述诗的功 能“使穷 贱 易 安,幽居靡 闷,莫尚于诗矣”云 云,从 句式上看,非常类似于釉 康琴赋序中“可以导养神气,宣 和情志,处穷独 而 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其后唐人 所说的“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韩愈荆潭唱和诗序,与以悲为美的思 想也 有一 定 的渊源关系。其 二,感物 通

21、灵。音 乐感于物而 生,早见于荀子乐论和礼记乐记,但这只是从 音乐的产生 而言。如所 谓“凡 音之起,由人心 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 然也。 乐 者,音 之所 由生也,其本 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礼记乐记而汉魏以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下 的文学作品中讲到音乐 的“感物”,往 往与“通灵”、“悟灵”、“通神”、“感神”相结合,涉及到 音 乐的制作和欣赏。这 是 在道家思 想 影响下产生 的音 乐观念。如马融长笛赋曰可以通灵感物,写神喻意。 溉盛污藏,澡雪垢 滓矣。文选卷十八成公绥啸赋日玄妙足以通神 悟灵,精微足以穷幽测深。文选卷十八又琴 赋清庵因其 流声兮,游结发其逸响。心怡泽而踊跃

22、兮,神感宕而惚忧。初学记卷十六戴 速琴赞曰至人托玩,导德宣情。微音虚远,感物悟灵。初学记卷十六这里的“神”、“灵”等概念,大致 同于 道家之“道”。将音乐由器 物向精 神 方面提升一,在春秋 时代已是 如 此。而在以音乐为题材的文学中,也 早就有 此类描 写。不过,若将前后作品 比较一 下,就可以发现,其在精神上的提升有 着从儒 家到道 家的转换。这里试以王褒、马融、稻康和成公 绥的四篇赋 为例比较 如下。王褒洞箫 赋曰故听其巨音,则 周流 泛滥,并包吐含,若慈父之畜子也其妙声,则清静厌 恳,则序卑达,若孝子之事父也科条譬类,诚应 义理,澎澳慷慨,一何壮士优 柔温润,义似 君 子。一吹参差而入

23、道德兮,故 永御而可贵。文选卷十七这里所说的“道德”,表现的是较 为纯粹 的儒家思想,其联想方 式 在 当时也是颇为普遍的。马融长笛赋曰故聆曲引者,观法于节奏,察变于 句投,以知礼制之不可逾越焉听菠弄者,遥思 于 古昔,虞志于但 惕,以知长戚之不能 闲居 焉。故论记其义,协比其象,仿徨纵肆,旷漾敞 阁,老、庄之概也温直扰毅,孔、孟之方也激朗清厉,随、光之介也牢刺拂庚,诸、贪之气也节解句断,管、商之制也条决缤纷,申、炜之察也繁终骆释,范、蔡之说也蛰 标桃栖,哲、龙之惠也。文选卷十八这里所发挥的音 乐思想,显然是庞 杂的。播康琴赋日惜惜琴德,不 可测兮。体清心远,邀难及兮。能尽稚琴,唯至人兮。文选

24、卷十八这里所说的“琴德”,已经不 是儒家的传统观念,即所 谓“琴者,禁也。所以禁止 淫邪,正人心也。”簇白虎通礼乐其所谓“雅 琴”,也 不是 如刘欲七 略所说的“琴之为言禁也,雅之为言正也,君子守正以自禁也。”文选李善注引而是具有某种超越 的品格,更 接近 于道家。成 公 绥啸赋曰精性命 之至机,研道德之玄奥,慈流俗之未悟,独超然而先觉。狭世路之陇僻,仰天衡而高蹈。邀垮俗而遗身,乃慷慨而长啸。心涤 荡而无 累,志 离俗而飘然。文选卷十八这已经完全是 道家思想的体现了。将这种变化加以分疏是 有必要的。如李善 注文选,在成公 绥啸赋“玄妙足以通神悟灵”句下,既 引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又

25、引礼记“夫礼乐通 乎鬼神,穷高远而测深厚”。后者所 说的“礼乐通乎鬼神”,实际上是礼乐的原始意义,用以沟通人神。但成 公绥所说的“通神悟 灵”,实指与老、庄之“道”相沟通,“神灵”当本老子三十九章“神得一道以灵”之句,这里的“神”是 精神之神,决非 鬼文学评论年第期神之 神。魏晋以来,崇 尚玄 虚之谈。至晋怀帝永嘉以后,诗 歌受到清谈的影 响,形成以表 现老、庄为主要内容的 玄 言诗。而“得意忘言”的思 维方式,对于当时 的文 学理论和绘画理 论都有 影 响,由“形”进乎“神”,如 陆机文赋、刘舞文心雕龙、宗 炳画 山水序、王微叙画等。文学作品中表 现的音 乐思想,和当时的文学思想梓鼓相 应,

26、这又 显示出 文学与音乐在某一方面 的同步发展。其三,自然至音。对音 乐 的评价,在儒家思 想体系中是以美 善兼顾的。“子 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恰邢最疏曰“言韶乐其声及舞极尽其美,揖让受禅,其圣 德又尽 善也。言武乐音及舞容则尽 美 矣,然以征伐取天 下,不若揖让而得,故其德未尽善也。”可知儒家的标准是美与善的结合。“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 图为 乐之至 于斯也。”,论语述而足见孔 子对韶乐 的倾心程度之深。庄 子则提出“人 籁”、“地籁”和“天籁”的区别,“夫天籁 者,吹万不 同,而使其自已也,咸 其 自取,怒者其谁邪”庄子齐物论摆脱礼的束缚,崇 尚

27、 自然之音,也就是 道家音乐思想区别于儒家的标志之一。这种音乐思 想在文学作品 中 的反映,汉魏以来亦 颇多 见。王褒洞箫赋曰可谓惠而不弗兮,因天性之自然。文选卷十七此句重心 虽然 在以“惠 而不 弗”形容洞箫的品格,原本于论语尧曰的“君 子 惠而不费”,但这 里已经用 到“自然”一词。其后稽康琴赋写道固以自然神丽,而足思 愿爱乐矣。更唱迭奏,声若自然。流楚窈 窕,惩赚雪烦。文选卷十八这 里 的“自然”,都是用以形容琴音的美妙。李善注曰“言流行清楚窈窕之声,足以惩止躁竞,雪荡烦慈也。”也不妨理解作这样美妙的琴声,具有庄子所谓“澡雪精神”的功效。再后成公绥啸赋曰良 自然之至音,非丝竹之所 拟。

28、信自然之极丽,羌尤殊而绝世。文选卷十八这就明确将“自然”与“人为”以丝竹为代表相对而言,用“至音”、“极丽”来形容 自然之音。这最能代表魏晋以下 人普遍的音乐观念。如左思招隐诗曰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文选卷二十二陶渊 明晋故征西大将 军长史孟府君传载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近 自然。”靖节先生集卷六梁 书昭明太子传载性爱山水。 尝泛舟后 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脉左 思招 隐诗 曰“何必 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侯晰而退。道家的“道”,在他们看来是出 于“自然”即自己如此之意的,老、庄尤其是庄子反对人文社会的一切礼俗,对于 文明社会给人心带来的侄桔深感悲哀,

29、所以,便只有寄情于“广莫之野”逍遥游。庄子以自己化作蝴蝶来揭示“物化”之境齐物论,与惠子“游于壕梁之上”而感知“鱼之乐”秋水,都说明了他是通过与 自然 的融合来体验其“道”、实践其“道”的。这就决定了作为“自己如此”意义上的“自然”,向“自然景物”意义上 的“自然”的转变。晋宋以来的 山水诗和山水画的产生,与这 一 思想 有 着 密不可分的联系。而音乐 上的“自然至音”与“山水清音”也就 这样沟通起来,自然、山水都是“道”的象征。孙绰游天台山赋曰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太虚辽 阔而无阂,运自然 之 妙 有。”李善注曰“太虚,谓天也自然,谓 道也。”所以,当时的 文 学和绘画理 论,

30、也 往 往将山水自然 向“道”的方面靠拢、提 升。孙绰说“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世说新语赏誉又在庚亮碑中写道“方 寸 湛然,固以玄 对山水。”宗炳画山水叙中说“夫 圣人以神法 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由此可见,在道家思想的影 响下,音 乐界以“自然”为“至音”,文 学 界以山水为作文之钥,而绘画界乃以山水为“澄怀 味像”的对象。就这一方面而言,当时 的 文学艺术之间是 消息相通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文 学与音乐的关系 固然不止 上述诸端,如 文学批评包 括书法和绘画批评术语之一 的“韵”,既有来 自人物品评的影 响,实亦不可排 除 音乐理论的先导作用又如六朝 文学中的“声律论

31、”,与音乐理论及佛经的转读、唱导之间也存在某些联系。由于此题 所涉 甚 广,非小文所堪任,本 文姑举其革 荤 大者,作举例性说明,至 于踵事增华,则请待来兹。应该指 出的是,中外 学者对此问题并 非无所觉察,我所阅读过的相关论文有徐复观中国画与诗的融合见中国艺术精神,台湾学生书局增订六版钱钟 书中国诗与中国画见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饶宗颐诗画通义,词与画见画预国画史论集,台湾时报文化公司,年版论文赋与音乐见文辙文学史论集,台湾学生 书 局,年 版兴膳宏诗品与 书画论见六朝文学论稿,岳麓书社,年版蒋祖怡画 品与诗品见中国古代文论的双璧文心雕龙诗品论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年版伍公甫南朝画论与

32、文心雕龙见伍旅甫艺术美学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年版缪俊杰中国古代乐论画论对文心雕龙的影响见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十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其勒为专书者,有曹愉生唐代诗论与画论之关系研究,台湾文史哲出版社,年版。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第页。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关于毛诗序的作者异说颇多,但序中体现 的意见,可以视作先秦儒家诗论的总结,却是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礼记乐记在文献上的判断,学术界的意见不一。或以为出于公孙龙子,或以为出于汉代。从其内容来考察,则基本上是对先秦儒家音乐观念的传承。所以我不将其作为汉代的文献处理。“不”字原无,据胡克家文选考异“茶陵本知上有不字。”兹据补。古 文苑收 录宋

33、玉 的两篇音 乐 赋笛赋和舞赋,乃后人伪托。到了唐代,诗人往往用诵读佳句的方式以“来人思”,当时称作“发 兴”。如王昌龄诗格指出“凡作诗之人,皆 自抄古今诗语精妙之处,名为随身卷子,以防苦思。作文兴若不来,即须看随身卷子,以发兴也。”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校考第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第页。中华书局,年版。饶宗颐文赋与音乐,载文辙文学史论集,第页。台湾学生书局,年版。有关这段文字的阐述,饶文论之甚详,此处从略。参看汉语大词典“鼓吹”词条释义。如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在谈到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想时,举出阮籍、检康和刘规三家,其中略涉秘康的琴赋吴钊、刘东升的中国音乐史略则仅举出

34、格康声无哀乐论一篇文献。吉联 抗魏晋 南 北朝音乐史 料、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均颇具参考价值,但对这些文献未能广泛采掂。管锥编第三册,第页。中华书局,年版。如国语周语载“二十四年,钟成。伶人告和。王谓伶州鸿日钟果和矣。对曰未可知也。王日何故对曰上作器,民备乐之则为和,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文学评论年第期也。一二十五年,王崩,钟不和。”如白虎通礼乐指出“闻角声,莫不恻隐而慈者闻微声,莫不喜养好施者闻商声,莫不刚断而立事者闻羽声,莫不深思 而远虑者闻宫声,莫不 温 润 而宽和者。”陈立疏证曰“此亦当是成语。”并引用公羊传 、五 经 通义、韩诗外传 等书以证之。王国维有释礼指出,“

35、礼”字 在卜辞 中的原形“象二玉在 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故说文日登行礼之器。 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酸亦谓之酸,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观堂集林卷六,中华书局年版。钟嵘诗品序指出“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又卷下评王济等人诗日“永嘉以来,清虚 在俗,王武子济辈诗,贵道家之言。”作者一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责任编辑胡明协,二,丰本米漆冲牛幸笨丰笨羊二二北币不不,丰笨丰羊丰丰米,丰二羊二少不本中 本笨车,丫, , ,二,笨公附升粉升升升升升升争羚羚琦瑞洲书衬升升升妇洲法汗片粉升喇降粉升歼玲粉升村升升扦升升并升羚冲片备歼升荟 争争 卜羚升卜 片含 升呼争羚粉争书讯澳门文学 概观,刘登翰主编,鹭江出版社年月 出版定价元。现代戏剧理论与实践,庄浩然著,福建教育出版社年出版。定价元。文学的玄览一,丁帆著,北京出版社年月出版,定价元。旷野的呼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杨剑龙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年月出版,定价元。学者的自觉 与学 者的自立当代学者研究,余三定著,华 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年月出版,定价元。士士士士内人士士交个丈水丈交交入交八交人土士八士人戈八文大尘龙士末交交入人宋交交交十哭士一士人士人士一八八人士人一人土人盆笑入士人书州姗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文化创意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