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4430198 上传时间:2018-06-0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99.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杨 浩 (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摘 要: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古国, 中国的历史变换莫测却从不间断, 渊源流长的同时也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因为中国不仅是一个世界上少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 也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任务异常艰难繁重的国家。当然, 我们在从事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之前, 首先要科学精准把握它的特征和价值。如果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把握以及价值的界定, 缺乏科学而可操作性标准, 就会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形成 “泛文化遗产论” , 这极其容易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泛滥成灾, 不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 更使文化遗产认

2、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流俗趋时, 淹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所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保卫国家文化安全,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意义。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性 物质性 传承性五千年的文明造就精彩绝伦的文化瑰宝, 泱泱大国的厚重淳朴积淀了玄妙神奇的精神天堂。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在渊源流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 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既有以物质形态为主的各色 “有形” 文化遗产, 如文物、 典籍等; 又有主要通过 “口传心授” 的方式灵活传承下来、 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包括各种

3、类型的民间传统和民间知识、 各种语言、 口头文学、 风俗习惯、 民族民间音乐、舞蹈、 礼仪、 手工艺、 传统医学、 建筑及其他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充沛的创造力, 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 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我国文化艺术瑰宝中不可或缺的奇葩。作为一个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 又称无形遗产, 是相对于有形遗产, 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 沉积千年的历史厚重感掩盖不了绚烂民族文化的光彩夺目, 这些纸页上流淌、 唇尖上倾谈的活态文化, 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也承载着中华民

4、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不必说金戈铁马的悲壮雄浑、 也不必提君临天下的恢弘磅礴, 更不用追溯小桥流水的宁静淳朴, 只要细细的观摩着我们周围的影影绰绰的角落, 都能被周围那直达心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深深的震撼。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 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如民俗活动、 表演艺术、 传统知识和技能, 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 实物、 手工制品等) 和文化空间 (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 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这种遗产维护了各民族的共同记忆, 确保了本民族的文化特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3 年 10 月 17 日通过的 保护

5、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 指被各群体、 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 表演、 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 实物、 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 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 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然而, 在全球化、 现代化及经济一体化的挤压下,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 我们的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危险境地: 每过一分钟, 就可能有一首民歌、 一种技艺、 一座古建筑永远地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

6、。仅以山西省的地方戏为例, 上个世纪 80 年代尚有 52 个剧种,现在却只剩下 28 个。也就是说, 有 24 个沉浸历史记录生命传承文明的古老剧种在这短短的 20 年里消逝了, 而且, 就是在我们面前在我们的手中悄然流失, 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事情发生无能为力。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 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 ” 所以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必要的抢救、 整理和研究, 已经不仅仅是用必要来修辞, 简直都要用迫切来形容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秋延续传承, 具象特性物质层面如何鉴定识别?!“ 传承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基本的特征文化是由物质的和非物质的

7、两部分构成的。文化的文明进化是传承和积累沉淀的结果, 非物质文化的进化亦然, 其细致周密的进步与循序渐进的过程, 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传递, 即传承, 一是沉淀, 即积累。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或传递, 是民众对文化的自我选择, 也是民众对文明的自主抉择, 任何外力的干涉都是徒劳无功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千秋传承, 是在传递中增添新的因素和成分, 这其中包括发明、 创新、扬弃和吸收 (异文化的因素) , 从而形成积累, 推动文化的进化和发展。在这个烦琐而漫长文化传承过程中, 又有着冗繁的传承载体和庞大的传承群体。群体传承: 礼俗仪式、 岁时节令、 社祭庙会类的非物质文化, 一般属于群体记忆或民间

8、记忆, 是以群体传承 (族群传承) 而构成传承链, 得以传承的。礼俗 (风俗) 或禁忌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对维护社会的稳定, 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它贯穿于人们的各类活动之中, 是一种在世界各民族普遍存在的民俗制度。传承载体: 口头文学、 表演艺术、 手工技艺、 民间知识类的9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 经典理论民俗文化, 一般是由传承人代代相袭而得以传承延续。杰出的或优秀的传承人, 既传承前人的遗产, 又以过人的聪慧推动创新和发展,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 起着超乎常人的重大作用。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 是民族个性、

9、 民族审美习惯的 “活” 显现非物质文化的产生和存在既与相关生产方式、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关, 也与产生这种文化的土壤和背景包括民族、地域的独特生活方式、 文化传统、 文化心理、 审美原则、 风俗习惯有关。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 以声音、 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 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3 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口头文化遗产, 具有广泛性和共享性特点我国因为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情况就更是如此。我们要特别关注中国多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许多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特定民族、 特定地区、 特定群体独创或独享的文化。例如, 火把节、 赛龙舟、 傩戏等等习俗或艺术形式都

10、是为多个族群所保有和传承的。马头琴艺术、 阿肯弹唱、 木卡姆传统艺术等等同样是我国有关民族的历史悠久、 内涵丰富、 根基深厚、 枝繁叶茂的优秀文化遗产。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点是它的内在精髓没有固定的物化形态也就是说“非物质” 性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中指出,“非物质性, 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 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 并不是与物质绝缘, 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 ”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民间传说, 戏曲艺术, 礼仪节庆禁忌, 民

11、间手工艺术种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们其中的一部分均没有物质载体, 没有物质形态, 不是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通常它只作为一种知识、 技能或是技艺, 存在于非物质文化持有人的头脑中, 存在于人们口头传说和表述中, 存在于不同的艺术表演之中, 存在于各种民俗、 节庆、 礼仪之中, 存在于传统工艺技能操作实践之中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 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完全不同, 因为它是非物质的、 无形的, 这是它的质的确定性, 也是我们观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发点和归宿。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物质的层面, 这包括: 一、 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本身就是物质

12、的; 比如: 木版年画、 民间剪纸、刺绣等等。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要依靠物质层面来表达和呈现的, 或者说物质层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不管是口头的民间文化与口头艺术传统, 还是以身体的行为、 姿态、 动作为表现形式和表现对象的文化和艺术, 其载体都是人, 没有人就没有口头的民间文化与口头艺术传统, 就没有口头和形体相综合的艺术; 三、 非物质文化与典籍文化相比, 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的各种体裁往往都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 而作为思维的语言的外壳本身就是物质的。脱离了物质层面来谈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不科学的, 不合乎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界定, 游离与迷失的边缘静待精神家园锤定

1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界定, 是由其独特性、 民族性、 地域性以及边缘性决定的。首先是它品质的高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使人类加深对自身的认识, 仰视自身已经达到的创造高峰, 以便激励今天的创造。它的技艺必须或具有高难度, 或具有远离现实的高度想象力, 表现出人类必须仰视的智慧, 达到同类文化样式的制高点, 也就是联合国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申报书编写指南 中所说的 “具有人类创作天才杰作的突出价值” 。当前的遗产保护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中, 不论其本体价值, 以为越古老越珍贵、 越稀少越值钱的遗产价值观是不足取的。其次它必须具有民族独特性, 从而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独特的一员, 也就是 指

14、南 所说的 “对相关社区及文化多样性的保持有特殊价值” ; 这种 “特殊价值” 指的是由于它 “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或文化史” 具有相当程度的渊源关系,从而对不可再现的独特历史具有解释力, 也就是对民族历史具有再认的价值, 这种解释力还必须是无可取代的, 因而能够成为它必须 “持续发展” 和传承的理由。即使它具有绝对的精密和高超, 但不具有阐释历史和民族的独特价值, 可以在任何时代、 任何地域通行和延伸的文化成品和技艺, 以发展后的形态或模仿形态作为保护对象的倾向, 是不符合遗产保护精神的。最后除了具有以上条件的文化形式和产品外, 要成为世界级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还必须具有 “面临着消失

15、的危险” , 处于濒危状态这一保护理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 不是因为自身质地的不善, 也不是因为它与民族的关系不密切, 而是因为它 “始终以口头形式的特点延续至今” , 易于“受到文化标准化、 武力冲突、 旅游业、 工业化、 农业区缩减、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威胁。 ” 因而 “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由于本身的传承嬗变, 已经纳入现代社会、 被现代人接受了的文化形式, 和可以由现代工艺替代, 产生与原生态同等或超越原生态价值的文化形式, 是不需要在目前列入保护行列的。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富精神价值。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风味独特的文化传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国家和民族长期以来结合发

16、展成的共同心理结构、 意识形态、 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等特点, 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许多闪光的伦理精神, 如大公无私的 “天下为公” 精神, 品质高尚的 “舍己为人” 精神, 大义凛然的 “威武不屈” 精神, 虚怀若谷的 “厚德载物” 精神, 清正廉明的 “刚正不阿” 精神, 艰苦奋斗的 “自强不息” 精神等等, 至今仍然像涌动不绝的泓泓清泉, 滋润着炎黄子孙的心灵, 陶冶着中华儿女的情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它是人民群众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历史进步的标志。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古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经典理论# # # # # # # # #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实践经验, 所以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民族民间的科技文化蕴涵着大量的尚待开发和破解的历史文化信息。这是祖先留下的极具历史价值的精神文化宝库, 为我们后人的科技发明和文化创造提供了无限丰富的灵感资源。参考文献:1联合国.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