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社会运动对网络及媒体的依赖及唾弃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4427274 上传时间:2018-06-09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6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讨社会运动对网络及媒体的依赖及唾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探讨社会运动对网络及媒体的依赖及唾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探讨社会运动对网络及媒体的依赖及唾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探讨社会运动对网络及媒体的依赖及唾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探讨社会运动对网络及媒体的依赖及唾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讨社会运动对网络及媒体的依赖及唾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讨社会运动对网络及媒体的依赖及唾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Cultural StudiesLingnan 文化研究文化研究嶺南嶺南Volume 40第四十期 (2014) : 熟悉和陌生的香 港Article 45-2014 探討社會運動對網絡及媒體的依賴及唾 棄Yuanxin DENGFollow this and additional works at:http:/commons.ln.edu.hk/mcslnPart of theCritical and Cultural Studies CommonsThis 文化評論 Criticism is brought to you for free and open access by the De

2、partment of Cultural Studies at Digital Commons Lingnan University. It has been accepted for inclusion in Cultural StudiesLingnan 文化研究嶺南 by an authorized editor of Digital Commons Lingnan University.Recommended Citation鄧沅欣 (2014)。探討社會運動對網絡及媒體的依賴及唾棄。文化研究嶺南,40。檢自:http:/commons.ln.edu.hk/ mcsln/vol40/i

3、ss1/4/。1 探討社會運動對網絡及媒體的依賴及唾棄探討社會運動對網絡及媒體的依賴及唾棄 鄧沅欣鄧沅欣 前言 近年香港社會運動有賴於網上社交平台及討論區的發展,網民的號召成為本土社會運動號召群眾的主要渠道,是一種低成本、接收率廣的宣傳途徑,由組織到發動整個過程可以完全透過網絡達成。自行攝製片段及改圖上載 YouTube 和面書(facebook)已是現時發起運動的指定動作,影像加上口號式的字句不停地被轉載,超越空間的界限,人們均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力量。逐漸在這樣的形式下集結起來,形成既強又弱的社群。我們慢慢跟隨著一種固有模式運作,從不斷製作(文宣或影片等)到上載或分享到討論到集體行動最後分

4、裂。此文試著以第一身的實際經驗為例子,分析運動透過拍攝後於網上發佈到討論的過程裏,如何透過網絡集合群體的力量後,又被網絡瓦解。文章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敘述參與者的行動與經驗,第二部分分析對社會運動對於網路網際的依賴及唾棄。 行動目的及概括 二零一一年三月中,網上開始流傳一段名為癱瘓地產霸權一小時的片段。1如影片所示,一群年青人在一間百佳超級市場(下以超市代稱)以各種方法(包括以零散毫子付款、不說話而以書寫的方法與收銀員對話、在付款前一刻又拒絕購買等) 堵塞收銀處阻撓其生意運作約一小時多,當中更有不少年青人與超市員工及警員的爭執片段,片段中以參與行動者事後講述感想作結尾。筆者亦屬是次行動的參與

5、者之一,望以第一身之經驗憶述這次行動透過網絡媒體發放後的成敗,以及媒體與行動有著互相依賴又抗拒的關係。 1癱瘓地產霸權一小時 :http:/ 2 是次行動的開始是透過社交平台及於不同的社會運動場合所認識的人集合而成的活動群組。大家的理念均一致地以針對打擊香港地產霸權為行動目標,希望透過今次的突襲式行動引起公眾目光,別再沉默忍受沒有選擇權利的生活模式,正視地產霸權肆虐的困境。以實踐非暴力的手法介入大家習以為常的生活(即於超市購物) 。整個過程讓公眾反思在霸權壟斷整個市場下,市民是否能有奪回權利的能力?在這片土地上看不到前景的年青人,是否還要依循著不公義的社會制度?我們認為抗爭就是結束霸權的開始。

6、因為希望把行動擴展開去,故當天安排拍攝全程行動,以作記錄,並於事後上載網絡引起各界關注我們所針對的核心問題,讓更多的群眾加入抗爭。 (圖片來源:https:/ 籌備與期望 要突襲一個早已溶入我們生活每一個部分的空間看似是非常簡單的事,但同時亦因為人們太習慣它的存在及存在模式,讓我們更難衝擊其固有的規律。故此,我們需要有充裕的時間籌備行動及進行預演,好讓所有參與者有足夠的準備。首先,選擇地點是策劃的第一步,超市內收銀處的數量以及參與者的人數必須要相乎。出入口都必須要開揚,好讓更多市民能目擊行動。另外,還考慮到地區問題,最後行動的地點定於紅磡的百佳超市,其顧客多為中產階層,這正正是我們認為於行動內

7、針對最需要喚醒的沉默一群。經過參與者幾個月的討論、準備及預演,3 並透過預演測試參與者於實際環境下能否達成目標。我們於正式行動前兩週曾於太子一間較為小型的百佳超市內進行預演,嘗試分組入內以不同方式購物來拖延時間(如以選錯物品為籍口不停要求更改等方法)當然,就策略上而言,能夠在櫃位拖延越長時間越好,但當計算時間時,往往因怯場而無法達成目標。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有面對警方查問的準備,或面對群眾因被堵塞而指罵的預備。所有的參與者都目標清晰,期望一小時的癱瘓行動能夠警醒沉默消費的大眾,向各種剝削、不義的強權還以顏色。 行動現場 以下有關行動當天的憶述,全是以(我作為參與者)第一身的角度描述。當天,我們先

8、集合起來分發事前準備的物資,包括付款時用的毫子、及抗議標語。由於行動上各人都有自己必須看守的崗位,除了有人負責堵塞收銀處外,還有幾位負責在外把風,而且當天行動全程均有攝錄機拍攝作記錄,因此行動前都需要再作講解。整個癱瘓超市行動期望能延至一小時,目的不是影響其收益,而是引起群眾關注。由購物至堵塞的過程尚算順利,直到店舖內的經理較預料之中更早察覺到行動 , 當我們推著滿滿的購物車時走向櫃位時 , 他已在出口及收銀處等著應變 。 唯意料之外的是,與店舖經理的爭執,以及較預期多的警察介入事件。我利用把物品分單又拒絕購買的方法來堵塞收銀處了大約半小時,然後再於超市外集合同伴舉起抗議標語及呼籲進入超市的消

9、費者及街坊光顧附近的小店及街市。然而,當時看進我眼內的不是超市內的爭執畫面,而是街道上回應我們行動的市民。必需說當時他們對行動是表示支持的,有些更向我們向訴說地產霸權逼使其生活艱難、物價上漲等等問題。最後在警察的驅趕下,完成大約一小時的癱瘓行動後,所有的參與者一起到鄰近的食肆完成最後的拍攝工作,就是讓各位表達是次行動的感受。 4 事後討論 行動完成後約一星期,經過剪攝後行動記錄片段命名為癱瘓地產霸權一小時上載YouTube公開發放。為引起網民注意,我們把片段貼到高登討論區及社交平台面書等。網民對片段的反應與行動者所期望的回應的確有很大的差距。如上文所提及到行動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透過擾亂習以為常

10、的消費生活,給予公眾反思霸權壟斷的迫切問題。然而就事實所見,大家都把討論都拉到片中的爭執以及質疑抗爭的手法。當中更有不少網民以廢青等字眼指罵抗爭者,及表示對行動感到反感。而也有主流媒體報導以網民錯搞百佳一小時為標題報導此事。以至當時,抗爭群組結束地產霸權大聯盟就行動發出聲明2解釋抗爭的用意以及帶來必要的犠牲。 當然 , 也有為抗爭行動作出平反的網民 , 一篇題為 為百佳超市裏的抗爭的activists喝采3的文章對此行動有著正面的評論。但先撇開行動策略的利弊,作為參與者更想著重於觀眾眼前的片段與參與者的落差。為何片段跟當時眼前的影像與氛圍都不一樣?為何觀眾看不到市民正面支持的一面?當觀眾的焦點

11、都全放在衝突畫面裏頭,以至抗爭的弱勢社群被視為加害者?經過鏡頭、剪攝、到進入觀眾眼裏,再廣傳與評論,所謂抗爭行動並不只是單純處理現場情況,逐漸漫延至網絡世界以及主流媒體的描述與輿論的產生。 媒體中介的例子反思 拍攝整個活動的行為,同時也是一個生產出意義的過程。參考史瓦史東(Roger Silverstone) (二零零三)在就有關媒體中介的論述4裏提出了一個例子一群年輕2癱瘓地產霸權一小時http:/ 2011-4-8 3 百佳超市裡的抗爭,http:/ 2011-4-8 4 Roger Silverstone, 陳玉箴譯,媒體概念十六講(Why Study the Media),台北韋伯文化

12、5 電視研究員走進一間修道院拍攝僧侶的生活,直接融入他們的生活,觀察並了解他們的新成員是如何成為他們群體的成員。研究員得到僧侶的信任及准許進行計劃,然而拍攝完成後,紀錄片雖得到觀眾的迴響,但卻未有得到被牽涉在內的僧侶認同。通過整個拍攝過程,他們群體的真實生活並未有完完整整的被交代在鏡頭底下。即使研究員參與生活的當中,但鏡頭角度的取捨經過製作後,也同樣能夠產生出超出期望的結果。以此例子去反觀超市抗爭的一役,攝影人員一直在跟隨行動的進行,即使加上參與者的旁述與參與者的感想也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使參與者的挑釁和態度成為被觀眾評撃的要點,而行動的目的或衝突以外的行動通通都被蓋過 。 這結果讓我想到

13、 醜陋突發話語香港車廂罵戰的 正義美學 5一文內提及角色逆轉的情況,當攝錄者透過影像給外界進行審判的同時,攝錄者同時也是被審判的對象。在這裏我要先清楚說明界定是次行動的拍攝者也同時是行動的參與者,他們事前了解及認同行動的去向及目的,並與行動者有著一致的目標而進行拍攝。故此其角色並不屬於能置身事外的第三者身份,而是第一身的敘述。這種角色的轉變,同時也配合史瓦史東所提及生產意義的過程,因為當角色有所轉變時,整個被審判的焦點同時也隨此而變動,讓整件事件不再只單單抗議地產霸權 ,而再進一步變成對年輕人的抗議行為的審判。 社會運動與媒體的角力 真實到影像的轉換,雖然是從一個良善的信念出發,並在良善的信念

14、下忠實執行,但是,當新的意義跨過了門檻,從活生生的世界跨入媒體,在過程中發生變動;當媒體在無意間將自身的表述與運作形式套用在文本之上,一個經由媒體中介、轉化的新現實從海的另一邊升起,戮破舊有的經驗,呈現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 媒體概念十六講,頁二十六 )同樣我們對於拍攝行動的概念的出發點是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3,頁 24-27 5 梁旭明: , 醜陋突發話語香港車廂罵戰的正義美學 刊於製造香港,張偉雄、周思中合編,頁 206-219 6 正面的,但經由媒體的執行過程後便出現控制不了的變動。鏡頭對現場的取捨是一大要素,如當時拍攝者不把鏡頭停留在超市內的爭執,而是集中拍攝場外參與者跟街坊的交談

15、,又或是在剪接上加點功夫,把現場街坊市民對地產霸權的不滿片段加插到爭執片段之前,那整個觀感又會否不一樣?這個說法並非要刻意淡化或隱藏行動者的挑釁和爭執,而是想提出媒體的運作甚至能決定行動的命運。因此,人們所希望能夠傳達的真實畫面往往無法通過媒體所產生,而成為史瓦史東所述的呈現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所以當行動者看到片段後都無法肯定這就是他們想要帶出整個行動的表述,同時也質疑我們和媒體之間是否存在應有的信任以及一致的行動目標。 與媒體間的信任 對於行動者(或指被牽涉到鏡頭之內的人) 、閱聽者以及媒體本身之間,是必須存在互相信任的基本能力。我們要懷著對媒體的信任達至良好的溝通,把我們所寄望的真實透過媒體去呈現到閱聽人的眼前。雖然信任並未能影響整個媒體呈現過程的形式,但卻是達成所有共識的先決條件及不可或缺的前提。這裏所謂的信任並不單單指行動者與拍攝者之間,更延伸到作為接收資訊的閱聽者也能相信今天的媒體嗎?引述阿圖舍(Louis Althusser,一九七一)的意識形態理論解釋媒介如何控制閱聽人對文本的解讀媒介文本如同既存的結構,召喚閱聽人成為主體,閱聽人的主體是被文本構成,所以媒介權力主要在於它們對主體進行某種方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