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说课稿合集(1-13)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44404893 上传时间:2018-06-0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06.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说课稿合集(1-13)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说课稿合集(1-13)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说课稿合集(1-13)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说课稿合集(1-13)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说课稿合集(1-13)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说课稿合集(1-1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说课稿合集(1-13)(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说课稿合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说课稿合集(1-1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说课稿合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说课稿合集(1-13)语文说课稿 八年级 下册 1、 藤野先生说课设计 一、 说教材 (一)对课文的理解: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 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 面,揭示人生意义。 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 1902 年夏末至 1906 年 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 二十余年后的 1926 年 10 月 12 日。鲁迅写此文抒发自己的强烈的 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

2、藤野先生所代表 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 的语言,叙事能与抒情有机结合,能抓住主要特征写人。 2、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培养默读的技 能。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拓展视野,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脉络。 3、 情感与价值目标: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 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其中把握内容和主题,学习记叙文中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 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感受藤野形象是学习重点。 对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的理解把握鲁迅思想成长的脉络是教学 难点 。 二、 说教法学法。 本文所表达的

3、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写 作本文时的鲁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 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以,我采用资料搜集法、交流讨论法,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 的精神。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拓深文章的内容。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 活是一种灾难。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 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 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辨色彩,要让学生。 所以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

4、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仿写法等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整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大理念,特别是融入多媒体教学手 段以来,大容量,课堂建构的高、精、深也成了一种趋向。因此我采取 了拓展迁移式、质疑深入式、比较赏析式的教学思路,安排了三课时 分层推进。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掌握字词、理清课文 脉络,把握文章的写作线索之一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1、 听读课文圈点出需要积累的词语,解决生字词为研习课文 内容扫清障碍。 。 2、 请学生根据提前从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 资料,从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文学贡献三个方面进行四人小组的合 作讨论交流,每组派一个代表选择

5、一个方面谈谈对鲁迅的认识,从而引 导学生理解鲁迅的爱国思想,理解鲁迅留学日本是为了寻求救国之路。3、 让学生默读全文,圈点出文章变换的几个地点,层次按照时 间和地点的转移划分文章的段落,将课件中的空缺处填写完整: (1)在 ,表达对 的厌恶; (2)在 ,回忆与 的交往; (3)在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和 。 在资料交流讨论环节中,可以培养学生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 通过圈点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从而明确全文是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 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第二课时,安排了拓展延伸质疑创造比较赏析的教学环 节。利用文章多层面的内容,通过拓展延伸,把握对文章感情线索 鲁迅的爱国之情的理解,并

6、在拓展延伸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 与质量,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 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同时能提高学生的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导入 :打开自制教学软件藤野先生封面,在乐曲的 伴奏下介绍参读材料。自题小像 此诗译成白话 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 特的神箭,风雨如磐暗故园。,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 暗 寄意寒星荃不察,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以我血荐轩辕。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 献! 导入 环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鲁迅爱国之情的 钦佩感慨,营造一种激昂的课堂教学气氛。 (二)拓展延伸 1.读:请学生有感情的朗

7、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圈点出描写“清国留 学生”外貌的词语,标注出他们在日本东京做的事情是什么。 2. 说:教师利用课件介绍我国的“辫子文化”,让学生迅速默读一 篇文章鲁迅头发的故事 (节选),然后讨论“清国留学生”辫子 盘在头顶,说明什么? 补充课外阅读资料,拓宽阅读视野培养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 的能力,让学生独立理解这些“清国留学生”的本质是效忠清王朝,是思 想腐朽的保皇党。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 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理念。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到鲁迅白描手法刻画灵魂的高超艺术功 力,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与其说是写外貌, 不如说是画灵魂他

8、以简洁而又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 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之效。使学生的艺术认识能力有所提高。让学 生感受到鲁迅抱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3. 说:老师提出话题: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 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言。 例如: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不会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 道路。 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不会厌恶“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就不 会对东京充满失望之情,就不会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就不会弃医从 文 这一个话题可以激活学生所有的思维,设置了一座学生与文本、 学生与作者对话的桥梁,在这种逆向分析中,学生独立自主的了解了行 文的严谨结构,加深了对作品主题的深入理解,体会到作品的感情线索 是鲁迅的爱国

9、之情。 (三)质疑创造1.速读全文,参照参考资料填表说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 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事例 思想品质 1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2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 求 3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4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2. 质疑: 让学生讨论:这个答案正确吗?学生先是认为正确。我提供下 列名言,启发他们质疑: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 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陆九渊:“学贵知疑,小疑则小 进,大疑则大进。 ”: 然后启发指导质疑,鼓励创造:(1)典型事例是四个吗?(2) 藤野先生的品质仅仅是“认真负责”、 “严格要求”之类吗?(3)藤

10、野先 生是否对每个学生都如此“认真负责”?(4)仅仅说说藤野先生“不怀 民族偏见”准确吗? 通过阅读参读材料二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 教授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 3 章离乡者的 悲哀 (节选)以及参读材料之三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可 以得出结论了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 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这,是比“认真负责”之类更 难能可贵、也更使鲁迅感激和终生怀念的品质。 “认真负责”之类,失之 肤浅。因此,方才的表格应改成思想品质 序 号事例 浅层的 深层的 1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 负责 2 纠正解剖 图 对学生严 格要求 3 关心解剖 实习 热

11、情诚恳 4 了解女人 裹脚 求实精神 5 惜别 友好与尊 重 在日本举 国上下都鄙视中 国人的风气下, 对中国人的热情 友好与尊重。 新课程标准第一句话就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 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 ” 这要求语文教学也要把培养创 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而创造,往往始于一个“疑”字。在 这个环节中我主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质疑和创 造。完成学习本文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 高品质的写作方法,感受藤野形象的学习重点。 (四)比较赏析: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从两个角度比较分析藤 野先生的形象。 1. 藤野先生与其他关心鲁迅先生的教职员的

12、比较。正衬藤 野先生的品质。这些人关心鲁迅,只是“物以稀为贵”,不是尊重。 2. 藤野先生与“爱国青年”的比较。反衬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 热情友好和尊重; 在比较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离开仙台的原因因为爱国 的热情,所以鲁迅要寻求别样的道路来改变国民的精神面貌。 这个教学环节是利用文章多层面的对比,通过反复的比较赏析,把 握文章特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完成教学难点 理解鲁迅弃医从 文的行为把握鲁迅思想成长的脉络 (五)总结归纳:本文以作者与的交往叙事线索,以作者的爱国 之情为感情线索,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怀念 之情。 第三课时:分析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的语言,感受鲁迅的

13、爱 国之情。 齐声朗读文章的第三部分,感受作者对的赞颂和思念之情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在东京 在仙台 失望厌恶 思想改变2、母爱无言 润物无声关于我的母亲的教学构想 一、教学资源的分析 如果说生活是一首韵味无穷的抒情诗,那么语文就是对它声情并 茂的吟诵;如果说生活是一篇隽永秀丽的散文,那么语文就是对它翔 实生动的鉴赏。可以说语文与生活有着“唇齿相依”的联系。没有丰 富多彩的生活与体验,就难以有底蕴深厚的语文素养,更难以有深厚的 文化素养。正因如此,在强调“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教育 理念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以“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 在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14、度价值观”三大目标的基 础上,编写了一套 “工具性和人文性”极强的语文实验教材,具有强烈 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其中,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读课文我 的母亲,极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本文是大学者胡适先生在功 成名就之后写下的四十自述的选段,文章语言质朴,情感浓烈,充 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全篇被一种不加修饰的感人挚情所萦绕,向我们 呈现了一位爱子无痕,润物无声的母亲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 敬意与怀念。因此,本文不仅应当成为学生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重 要载体,而且也应当是对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八年级学生情感 的洗礼,使之理解母爱的深沉含义,意识到小结人生是为了体悟出人生 奋斗的意义。与

15、此同时,本文还是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 的铺垫之作。由此看来,本文不仅应通过师生平行的对话实现师生知 识与能力的自然生成,更应通过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 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走进母亲的心灵底处,在一 种感动中升华对母爱的理解,使其成为天地间一股永恒的浩然眷恋,只 有这样才能让一颗颗幼小的心灵找到灵魂的栖息之地,让母亲宽广的 胸怀成为儿女们心灵的精神家园。 教育是生命参与的事业。 “与每一位孩子共同成长”应是每一位教 师的座右铭,让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参与到学习之中,让课堂焕发出生 命的灵光与活力,应成为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本文内容浅显易懂,学 生在文章的浅层理解上应无大碍。但由于学生人生阅历的不同,他们对母爱的诠释也就因人而异,同时由于学生进入青春期的生理、心理 变化,为师生课堂的交往和心灵的沟通带来了难度,因此,鼓励学生参 与课堂,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应是本文教 学的重点,而调动学生情感,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加深对母爱的理解 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所在。在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如 下学习目标: 学习目 标内 容知识与 能力积累好词佳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