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高的原因与改革策略本科毕业论文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4402258 上传时间:2018-06-0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5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高的原因与改革策略本科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高的原因与改革策略本科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高的原因与改革策略本科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高的原因与改革策略本科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高的原因与改革策略本科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高的原因与改革策略本科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高的原因与改革策略本科毕业论文(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高的原因与改革策略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高的原因与改革策略 论文摘要论文摘要 我国垄断行业员工高工资,高福利与其实际贡献严重不成比例的现象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影响行业收入分配的因素着手,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找到垄断行业获得高收入的直接原因,并提出吸收非国有资本,放宽准入条件,鼓励竞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关键词关键词 :收入分配 垄断行业 国有资产比重 Abstract The unreasonable high payment to the employees, who are working in monopolistic companies, has b

2、een attracting more attention from a growing number of people. This essay suggests that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just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the government should allow the private capital in, rescind the barriers to entry and encourage the competition, basing on the statistics analysis on the i

3、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Key words: income distribution, monopoly, proportion of state-owned capital目目 录录一.研究背景研究背景.3二.文献综文献综述述.32.1 我国收入分配理论和政策的发展阶段.32.2 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实现条件.72.3 按生产要素分配.102.4 垄断决定工资.112.5 垄断带来高工资的原因及调节办法.12三三.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13四四. 变量定义变量定义.14五五.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 .15六六.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 1

4、5七七. 研究结论研究结论. 20八八. 思考与建议思考与建议. 20 九九. 局限性局限性. 22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22附表附表. 24一,研究背景一,研究背景贫富差距悬殊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在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创建和谐社会”成为主题词。然而,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我国的基尼系数在 2003 年已经达到 0.458,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0.4,到达危险的边缘。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 0.465,并将在 2005 年逼近 0.47。新华网在 2006 年 6 月5 日作了一项题为“您认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最需要改什么?”的网络调查,结果如下图:工资水平整体偏低,应根据G

5、DP 和物价上涨指数调整工资18.0%, 730票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垄断行业职工工资偏高47.0%, 1864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尤其对低收入者的保障不够18.0%, 728票城乡差距太大,农民收入过低15.0%, 605票资料来源:新华网从这项民意调查中可推知,有将近一半的民众认为行业收入差距过大,尤其是垄断行业工资过高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实现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首当其冲应解决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高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从行业收入差异入手,探讨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现象,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调节收入的方案。二,文献综述二,文献综述 2.

6、1 我国收入分配理论和政策的发展阶段我国收入分配理论和政策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分配理论总是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不断创新与发展,通过影响政府的政策选择,从而推动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演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改革开放之初至 20 世纪 80 年代前期,是我国收入分配理论的拨乱反正期改革开放以前,尽管我国在理论上强调按劳分配原则,但实际执行过程中没有得到真正贯彻,反而搞成了平均主义。尤其在“文化大革命”的 10 年中,更是把按劳分配当作资产阶级法权来批,全国经济领域大搞平均主义分配,使得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针对这种情

7、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有关农业问题中明确提出了“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这是改革初期党和国家重要文件中首次出现有关收入分配的论述。它向人们发出了一个信号,即我们党和国家在分配领域已经开始拨乱反正,重新强调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这也为后来分配理论的不断探索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至 90 年代初,是我国收入分配理论与改革实践的探索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出现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发展的局面。面对经济生活中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现实,理论界对分配制度的改革进行了广泛的讨

8、论。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除了按劳分配这种主要方式和个体劳动所得以外,企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就会出现凭债权取得利息;随着股份经济的产生,就会出现股份分红;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中,包含部分风险补偿;私营企业雇用一定数量劳动力,会给企业主带来部分非劳动收入。以上这些收入,只要是合法的,就应当允许。 ”十三大报告在强调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同时,充分肯定了以其他分配方式获取收入的合法性,这为日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提出打下了伏笔。(3) 20 世纪 90 年代,是我国收入分配理论的蓬勃发展期进入 20

9、世纪 90 年代以后,随着邓小平南巡重要讲话的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我国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为收入分配理论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必然要反映到党和政府的有关文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党和国家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允许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出现在1993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 决定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 ” “国家依法保护法人和居民的一切合法收入和财

10、产,鼓励城乡居民储蓄和投资,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上述这些有关收入分配的理论和政策,是对我国传统收入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在我国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随着收入分配理论的不断发展和资本等非劳动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比例不断上升,党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不断完善分配结构的理论。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

11、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充分肯定了资本等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必要性和合法性,是转型时期我国收入分配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它彻底突破了过去实行多年的单一的、排斥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传统按劳分配体制,对我国收入分配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4) 党的十六大至十六届五中全会,是我国收入分配理论和政策的完善期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随着各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需要分配理论方面的发展和创新。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

12、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十六大报告有关收入分配理论和政策的表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具体表现为澄清了前期分配理论的两个认识,奠定了后期分配政策调整的基础。澄清前期理论上的两个认识分别为:一是将十五大报告中“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提法修订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

13、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这就把劳动和资本、技术、管理等均归属于生产要素,而且各种生产要素处在平等的地位。是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属于分配方式问题,而不属于劳动在生产要素中的地位问题。二是澄清了按什么分配,即分配标准的问题。各生产要素按其贡献份额的多少来获取相应的收入。在党的以往文件中,都没有明确提出这一点。十六大报告在这个问题上实现了一次重大的理论突破。应当承认,按生产要素的贡献份额实行分配,发挥市场在分配中的作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十六大还提出了许多防范措施,并明确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

14、这为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实行的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奠定了理论基础。(5) 十六届五中全会至今,是收入分配政策调整期2005 年 10 月 11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 建议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在阐述加强和谐社会建设问题时,首次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同时,在强调继续贯彻十六大报告精神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督。 ” “更加关注公平”分配思想的提出,被理论界认为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一个重大转折,亦即从“先富论”到“共富论”的历史性转变。从过去强调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到目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分配指导思想的提出,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实事求是,不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执政作风,尤其是充分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一贯倡导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执政理念。我们可以把以上发展历程总结如下表:时期阶段标志政策理论意义改革开放之初 至 20 世纪 80 年代前期拨乱反正期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公社各级经济组织 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 配的社会主义原则, 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 量计算报酬,克服平 均主义;”单一的按劳分 配20 世纪 80 年 代中后期至 90 年代初探索期党的十三大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