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重点学科申请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439901 上传时间:2017-08-1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14.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重点学科申请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重点学科申请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重点学科申请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重点学科申请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重点学科申请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重点学科申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重点学科申请(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申 请 表学 科 代 码 : 0813 学 科 名 称 : 建筑学 学 科 负 责 人 : 王澍 联 系 电 话 : 0571-87200603 所在学校(盖章): 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省教育厅制2011 年 11 月 15 日 一级学科学 科 设 置 二级学科填 表 说 明一、若按一级学科申请,学科代码和学科名称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 2011 年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 年)填写;若按二级学科申请,学科代码和学科名称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 1997 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 录填写,不在目 录内的二

2、级学科可自主设置并在学科名称处备注其对应的一级学科。二、本申请表的统计范围应确属所申请的学科, 统计数据要准确无误、有据可 查。各项经费应是申请学科实际获得并计入财务帐目在校使用的经费。未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同意的延期科研项目(课题)及其经费不得计入。三、本表填写中所涉及的成果(论文、 专著、专利、科研奖励、教学成果奖励等)应是署名本单位且由本学科人员获得的成果,引进人员在调入本学科点之前署名其他单位所获得的成果不填写、不统计(方向学术带头人简况栏除外)。四、-2 栏目中的“学科方向”填写 3-5 个,外单位兼职人员不计入。-3 栏目中的“学科方向名称” 序号依次为 -3-1,-3-2等,页码依

3、次为 4-1,4-2等。五、本表填写内容必须属实,根据要求填写,勿随意增加内容和 页码;不要改动目录上的页码;复制(复印)时,需保持原格式不变, 纸张限用 A4,装订要整齐;本表封面之上,不得另加其它封面。六、除另有具体说明外,所填报各项与时间相关的内容均自 2006 年 9 月 30 日起截至2011 年 9 月 30 日(近五年);“目前” 是指 2011 年 9 月 30 日时间点;若无特定说明,所有时间、年月等一律用 YYYY-MM 的格式表示,如 “2011-08”。七、在学科介绍、科研课题名称等部分,凡涉及国家机密或重大国防 项目的内容一律不得填写,或用“” 予以代替。 基本情况-

4、1 本学科现有重点学科情况序 号 重 点 学 科 名 称 批 准 部 门 批准时间 建设起止时间1 建筑学 浙江省教育厅 2009-10 2009-10-2013-10-2 本学科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情况序 号 学 位 层 次 是 否专业学位 学 科 、 专 业 名 称 批 准 时 间1 硕士 否 设计艺术学2 博士 否 设计艺术学 2003-09-3 与本学科相关的现有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团队等,限填 10项)序号 级别 名 称 批准部门 批准时间1 国家级 中国美术学院国家级艺术造型实验教学示范 中心国家财政部

5、、教育部教高函200928 号 2009-112 省部级 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可持续建筑实验 中心浙江省教育厅浙教办高教2010183 号 2010-123 省部级 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公共基础实验中 心浙江省教育厅浙教办高教2010183 号 2010-124 省级 建筑与景观设计实验室 浙江省财政厅(省实验室建设专项) 2006-125 省部级 装配与表面处理实验室浙江省财政厅(06 教核 303017-05) 2006-126 省级 景观生态实验室 浙江省财政厅(08 实验室专项) 2008-127 省级 复合材料成型实验室 浙江省财政厅( 09 实验室) 2009-128 省部级

6、金属与木材打样实验室浙江省财政厅(浙财教2010275 号 2010-109 省部级 建筑学学科-乡土建筑资源保护与创新型研究创新平台浙江省财政厅(浙财教2011150 号 2011-0710 省部级 设计艺术创意与创新科研平台-建筑遗产保护研究与本土创新模块浙江省财政厅(浙财教2011150 号 2011-07注:此页不要另加附页。1-4 学科概况 简要概述:本学科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学科特色与优势,发展前景与申请的必要性,下一阶段建设主要目标与思路。 (限 1500 字内)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科始创于 80 多年前,学脉深厚。50 年代后虽然中断,但以 1987 年最早在全国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

7、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始,建筑学科在中国美院的复兴之路就一直是一条新的学术探索之路。它把在艺术院校重建建筑学科,完善中国建筑教育体制作为出发点;把建设一种可以和当代世界建筑教育学术前沿平等沟通,但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的新的建筑教育体系,进而打破城市、建筑、景观专业界限作为教学研究方向;把重塑中国本土,特别是浙江的地域文化特征,致力于当代本土建筑的突破性创作实践作为突破口;把提高浙江文化竞争的软实力,建设文化大省、环境大省,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于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作为立足点。针对国内近现代大学建筑教育一直以西方教学体系为旨归的实质,旗帜鲜明的提出了“重建一种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的总体建设目标。学科负责人

8、王澍教授是中国本土建筑运动的代表人物。历经不懈的课程探索,面对全球化浪潮下的城乡建筑风格趋同化现象,以对西方现代城市及建筑观念的反思为理论背景,批判性的回归地域建筑传统,以当代创新转化为核心,其所创立的中国本土建筑教学新体系初现轮廓,融通建筑、景观环艺、城市、建筑历史和理论诸方向,办学特色在当今国内具有唯一性。而利用美术学院的人文艺术教学资源,进行深度远超工科院校的专业艺术训练,使本学科的特色与优势在国内更加突出。强调回归本土匠艺,以大规模乡土调查为基础,全面整理中国本土、特别是浙江的民间建筑匠艺体系,通过强调动手训练和当代技术提升,在国内率先创建大型建造实验室,其以建造实验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方

9、法论,打通了传统和建筑语言及美学的隔阂, 使学科的特色与优势在国内更加突出。学科的研究与创作坚持面对中国城市化浪潮,面对我省城乡统筹发展的机遇和问题,探索回归本土的及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文化新路。对如何重塑中国本土建筑美学,特别是浙江的地域文化特征,破解城乡保护传统与追求发展的冲突,已经通过中国美院象山校园、杭州中山路综保与更新,宁波博物馆、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馆等工程取得重大创作突破,对中国本土建筑核心原创力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国建筑学科发展形成了重要补充,在服务地方建设的同时,已经产生重大国际学术影响。美院建筑学科,作为学院四个一级学科硕博点外唯一的一级学科,不仅具有国际影响较大的学术带头

10、人,且研究团队跨学科学缘丰富,凝聚力强,富有探索精神和学术抱负,在全球化与地方性的学术热潮中,具有发展为本土研究焦点和国际学术亮点的巨大潜能。省级一级重点学科的申报与建设,将是对这种学术抱负与追求的重要推动。本一级学科具有四个研究方向,教学涵盖本科、硕士和博士各层级。其中“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以本土建筑的原创性研究和创作实验为核心特色,以乡土材料与现代建构研究为突破口,极大的推动了体现浙江地域特征的新建筑探索,核心学术国内领先,有较大国际影响,将会率先发展为中国建筑教育与创作的本土研究焦点和国际学术亮点;“城市规划与设计”方向以中国本土的城市设计观为鲜明探索方向,探索在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乡村

11、保护与城镇建设之间平衡共赢的城乡演变模式,已经初步形成特色,某些领域必将形成国内领先的状态;“景观与环境艺术设计”方向以最早在全国创办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深厚基础,探索中国山水景观传统的现代转化,与国际前沿的大尺度城市景观学交叉研究,同时关照围绕建筑内外的人居环境设计,其发展指向为建筑学交叉融合的突破; “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强调对西方现代城市及建筑观念的批判性反思,以地域建筑文化的理论思考为核心,特别结合浙江地域艺术传统对当代城市及建筑的美学影响,将会发展为国内本土建筑理论和公共建筑文化批评的学术重镇。注:此页不要另加附页。 学科方向及学术队伍 2-1 本学科现有学术队伍结构专业技术职务 合

12、计(人) 35 岁以下 36 至45 岁 46 至55 岁 56 至60 岁 61 岁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人)具有硕士学位(人)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 5 0 0 4 0 1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 11 1 8 2 0 0讲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 16 11 5 0 0 05 21-2 本学科的学科方向及人员队伍组成(填完整名单)学科方向 姓名 出生年月 获博士学 位年月 专业技术职务 专家称谓 王 澍 1963-11 2000-05 教授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王国樑 1943-01 教授卓 旻 1974-05 副教授陆文宇 1967-02 高级工程师王 欣 1976-11 讲师林

13、挺 1977-03 讲师张 雯 1977-11 在读 讲师陈立超 1978-03 在读 讲师宋曙华 1976-10 在读 讲师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蒋伟华 1976-12 讲师李凯生 1968-08 2003-04 副教授王炜民 1956-03 教授陈 坚 1967-09 在读 副教授钱 晨 1977-03 讲师陈 柯 1980-10 讲师城市规划与设计陈 威 1972-02 讲师吴晓淇 1962-09 教授邵 健 1968-04 副教授 省“151”人才第二层次康 胤 1968-03 副教授钱江帆 1962-05 副教授景观与环艺设计沈实现 1980-08 2008-07 副教授3-1丁占勇 1

14、964-05 副教授孙科峰 1977-12 2009-07 讲师吴家振 1974-02 讲师梁 宇 1978-01 讲师俞青青 1982-01 讲师张天臻 1981-05 讲师陈 涛 1963-01 助教曾 颖 1976-05 职称未定王其全 1963-09 教授赵 榕 1970-12 2005-10 副教授石红超 1974-07 在读 讲师周 俭 1974-10 讲师建筑历史与理论王家浩 1975-07 职称未定注:专家称谓指:院士、教育部 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入选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 专家、 “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教育部跨世 纪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

15、才,省“ 151”人才第一或第二层次等。同一人若有多项专家称谓,只 选填一项。-3 本学科各方向及其学术带头人简况 3-2-3-1 学科方向名称 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本学科方向工作的主要内容、特色、优势和可能取得的突破(限填 300 字)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方向面对全球化浪潮下的城乡建筑趋同化现象,其中国本土建筑教学体系初现轮廓,办学特色在当今国内具有唯一性。美术学院的人文艺术教学资源,使本学科的特色与优势在国内更加突出。 在回归本土匠艺的方向上,在国内率先创办大型建造实验室,其现代生土建造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带头人王澍教授屡获国际大奖,是中国目前最具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建筑师。正在进行的大规模乡土

16、调查,全面整理中国本土、特别是浙江的民间建筑匠艺体系,通过当代技术提升,将形成本土特色的实验室课程系列。正在建设的以“浙江乡土建造实验室”为核心的专题实验室群,将推动在现代地域性原创建筑理论与创作方面新的重大突破,实现核心学术的国际领先。本方向学术带头人简况(每个学科方向填写 1 人)姓名 王澍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3-11 专业技术职务及 取得时间 教授 2004-01最高学位或最后学历(包括学校、专业、时间) 博士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2000-10工作单位(至院、系、所)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成果名称(获奖、论文、专著、发明专利等)获奖名称、等级及证书号,刊物名称及 ISSN、检索号,出版单位及IS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