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期中考试总结500字.doc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4347266 上传时间:2018-06-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0.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语文期中考试总结500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一语文期中考试总结500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一语文期中考试总结500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一语文期中考试总结500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一语文期中考试总结500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一语文期中考试总结500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语文期中考试总结500字.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一初一语语文期中考文期中考试总结试总结500字字期中考试相对于期末考试来说,主要考察学生前半学期的学习成果。学生应在考试之前做好准备,及时复习,调整好心态,多做一些题目,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考试。初一语文期中考试总结500字范文,欢迎阅读。初一语文期中考试总结500字一:一、成绩分析我带的两班语文,参加考试的人数总共89人,两班平均103分。七一班39人,平均成绩92分,七四班50人,平均成绩112分。130分以上人数3人,120-130分人数11人。通过本次期中考试,发现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一部分学困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和其他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优秀的人数比较少,但

2、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之前的努力,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但总体来说考得不是很理想。 二、存在问题综合本次考试,我们发现尽管有许多值得令人欣喜的地方,但同时也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课文的例子作用重视不够,对阅读未过好“四关”,古诗文阅读和课内阅读选自课内,从答题的效果来看,部分学生对教材还不能熟练掌握,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2、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差,要在多读、多听、多说、多写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本次考试阅读理解部分共有55分,能够得到35分以上的学生不到总数的15%,大多数学生得分在30分左右。特别是语言概括能力、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尤为欠缺。3、本次作文考

3、试,非常明确的告诉学生写作内容,但学生不知道究竟怎样来紧扣题目的要求,在写作过程中没有考虑作文的行文思路,选词造句没有锤炼,写出来的文章没有表现力。4、缺乏应有的书写基本功。有的笔画生硬,杂乱无章;有的随心所欲,敷衍潦草;有的乱涂乱改,卷面模糊。 三、今后措施1、加强每节课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积极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表达。2、继续夯实基础知识,抓好基本技能的训练。抓住文本,吃透教材,扎实掌握文本的知识,多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把知识点落到实处。将“字词关”、“课文关”、“背诵关”、“练习关”扎扎实实落实到位。作业设计要精,题型灵活,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

4、运用能力。3、以教材为基础,并加大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辨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严格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提高书写速度和质量。4.加强写作训练。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让学生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如果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的记日记,有感而发的写随笔,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要求学生写好作文要反复修改,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的意见,做到精益求精。 5、加强对学生的书写要求、指导。初一语文期中考试总结500字二:语文和各

5、学科相比在现实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较低,期中考试过去了,总结这半个学期的工作,现将教学中的现象做一下反思,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表现1、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不高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这些学生迫于

6、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

7、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二、成因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

8、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再加上考试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

9、”,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三、调整措施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以前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我们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0、;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初一语文期中考试总结500字三:初中第二学期的帷幕徐徐落下,如果不是点数来时的脚印,还不知道自己已走了这么远。短短的办学习时间,有成功,也有失败。它

11、们一并影响着我,让我一步步的成长。回首这半年的点点滴滴,朝朝暮暮,心中顿时产生的许多感触。这半年中经历的每一天,都已在我心中留下永久的印记,这些刻记见证了我这样一名初中生的成长历程。在过去的半年中,有成功的喜悦。开学前几个月,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每项作业。可以合理的安排时间,不用家长和老师的监督,自觉复习当天学的内容,预习第二天要学的知识。因此,学习成绩稳中有升,期中考试成绩比较理想。当然,在有成功的基础上,也会有学习中低谷的时候。这学期的后几个月,学习明显没有刚开学的时候努力。上课时的注意力下降。在学校没有抓紧时间,回到家后,学习的效率更是低。原先

12、7点多写完作业,现在要拖到10点多。作业都没做完,当然也就没有时间复习或预习。开学时买的练习卷又是一本本咱新的放进书柜里。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体会到这句话的真谛时,已经太迟。期末考试的成绩,一落千丈。连我自己都没想到会和期中考试的差距会那么大。没有辛勤的劳动和朴实的汗水,就得不到丰硕的庄稼。没有平日的努力和过人的勤奋,就换不来理想的成绩。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最后,要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虽然这一学期的期末不是非常圆满,但也是我受益匪浅,给了我一个有力的教训。把这次的十五换成下一次的进步。在下一学期内,不要再浪费一点一滴的时间。把勤奋和努力时刻挂在身边。学以为己任,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对这一学期已有所憬悟,下一学期不要再重蹈覆辙。今天,不是一个谢幕。今天,是一个新的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