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小庙”的坍塌定稿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284919 上传时间:2018-06-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希腊小庙”的坍塌定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希腊小庙”的坍塌定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希腊小庙”的坍塌定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希腊小庙”的坍塌定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希腊小庙”的坍塌定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希腊小庙”的坍塌定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希腊小庙”的坍塌定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希腊小庙希腊小庙”的坍塌的坍塌论沈从文的创作论沈从文的创作张厚萍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450044摘要:摘要:湘西之子沈从文用手中的笔描绘了诗情画意的湘西世界,试图建造一所“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 , 然而由于地域的封闭性和思想的僵化性,宗法制度的影响,再加上千百年来外部势力的不断渗入挤压,湘西原生态的人性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人性异化,随之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也坍塌了。关键词关键词 沈从文 地域的封闭性 “现代文明”的浸染 “ 希腊小庙”的坍塌沈从文-正如朱艳玲教授所说“这个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留过洋,没有任何文凭学位的湘西之子,竟然做成了一件伟业:他用湘西的河水点润了在一派刚烈的革命

2、西风中枯萎的文坛” ,创造了中国文坛一个“乡下人”的神话。赵福生认为他的作品为我们唱出了一曲优美动人的乡村牧歌,吴晓东认为他的作品是用诗构筑的生命牧歌,更多的读者和评论家乐于称道的是“风俗美和人情美” 。沈从文自己也曾自诩他的创作是建“希腊小庙” , “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他所指的人性并非“五.四”主流文学推崇的启蒙主义的理性,而是自然状态的人性,即未经文明规范和教化的原生态的人性。然而由于地域的封闭性和思想的僵化性,再加上千百年来外部势力的不断渗入挤压,湘西原生态的人性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随之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也坍塌了。一、人性扭曲的内因一、人性扭曲的内因地域的封闭性和思想的僵化性地域

3、的封闭性和思想的僵化性沈从文从小生活在湘、川、鄂、黔四省交界处,是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居住区,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其社会形态和文化意识上所表现出来的,必然是其不可克服的萎缩性、封闭性和保守性。湘西民众灵魂与心智在特殊的边地环境中的残损状况让沈从文感到深深的痛惜。地域的封闭性和思想的僵化性使因袭重负的乡民满含顽愚和麻木的任从性,传统的政治道德专职伦理化已使民众丧失了创造性和独立的人格。伟大民族的悲哀常常是由最平凡的小人物承载的,而沈从文就善于以底层小人物命运的悲欢来揭示湘西民族的性格悲剧,反映湘西人由于历史的块垒而具有的不开通、保守、顽固、迟钝、麻木的阴暗面。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记录了他 19

4、43 年返乡路经沅水一路上的见闻。在鸭窠围的夜中,他看到在码头鸭窠围,繁华已属昨天,而眼前,虽有不少的木排和船只停泊,却仍是格外萧煞冷清。粗拙的吊脚楼里, “火旁矮板凳上坐有船上人,木筏上人,有对河家的人。且有虽为人天所厌弃还不自弃年过七十的老妇人,闭着眼睛蜷成一团蹲在火边,悄悄地从大袖筒里取出一片薯干或一枚红枣,塞到嘴里去咀嚼。有穿着肮脏、身体瘦弱的孩子,手擦着眼睛傍着火旁的母亲打盹。屋主人有退伍的老军人,有翻船背运的老水手,有单身的寡妇”水手们寂寞中也上岸,但是,这些人却不能像“柏子们”那样唱着歌去岸上快活地撒野。种种征象表明,这些人群生活在这个无人知道的地方,给人的是一种焉耷、疲嬴、倦怠

5、、麻木的印象,毫无生机和活力。在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中反映沅水船上的水手们更是身处绝境而不自觉。对于他们,时间仿佛已经凝固,历史俨然已毫无意义。为了谋求最低限度的存活,在日复一日简单而艰苦的劳动中,与生活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计较。沈从文就是这样通过写湘西城镇过去的繁华,今日的萧条,以及这种卑微人生的循环和重复,来显示出时间在可怕的凝固和倒流,人性也在无助无望中堕入麻木可怕的渊薮的湘西现实。这是湘西个人人性的悲哀,也是湘西民族的悲哀。他们人性人格的残缺连接着民族文化漫长而坎坷的精神经历,民族的劣根性,是造成湘西人性扭曲的内因。沈从文尽管对湘西的“农人和士兵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 ,但当他站在历史的高度,

6、以理性的思考来评判湘西时,总能于有意与无意之间为我们揭示对于湘西人他所熟悉而又痛心的一面。二二、人性扭曲的外因人性扭曲的外因“现代文明现代文明”的浸染的浸染沈从文对湘西人性扭曲情景的抨击,始终同他对于千百年来外部势力的不断渗入边地这一事实的强烈不满分不开。在他看来湘西社会之所以有人性扭曲的种种现象,这固然不排除内因致使的可能。但是根本的还是由于外界的消极影响.在历代异族统治者强制推行“制夷”政策的历史背景下,长期挤压边民的灵魂,才造成了湘西人性的扭曲。而这种扭曲在他看来又以本世纪以来尤甚。他感到,湘西人由于历史形成的悲剧,并没有在国民党“五族共和”的旗帜下结束,民族的悲剧还在以变换着的各种方式

7、叠演。代表一切不健康的外部力量,开始汇聚成一股所谓“现代文明”的浪潮,凭借着比原来更为有利的条件汹涌而至。它给湘西社会带来了两个直接结果:一是政治经济上的欺凌掠夺,造成本已疲病的湘西政治经济积贫积弱,更加崩溃;二是外来文明打破湘西内部文化的稳定格局,污染了湘西民族的灵魂,从而使边地社会除取得了一些表面的进步之外,千百年来边民所保有的质朴、淳厚、正直、真诚等民风世情,不可避免的受到强烈摇撼。 “文明”旋风带来的道德沦丧和人性向巫,使沈从文感到彻骨透心的痛楚。对此沈从文满怀悲怆的写道:“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都有了极大的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坠落的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

8、点正直素朴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的人生观。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固然已经被常识所摧毁,然而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灭了。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可是具体的东西,不过是点缀都市文明的奢侈品大量输入,抽象的东西,竟只有流行政治中的公文八股和交际世故。 ”2他焦虑“文明病”对湘西的浸染,痛惜人性的失落,无法抑制住故乡世风变恶引起的激愤感情,因此他在抨击边民人性扭曲情景时,便自然把矛头指向外部世界,尤其是指向“现代文明” 。“现代文明”的浸染常常伴随着暴力和血腥。在对湘西“失乐园”后的重新追寻中,沈从文凭借着湘西历史上“改土归流”年代发生的

9、血腥事件,找到了最初的源头七个野人和最后一个迎春节 。这篇小说反映了湘西苗村北溪“归化”事件中,清政府在苗族地区强行设置官府,取缔苗族宗法传统,消灭原有风俗习惯的残酷事实。人类历史发展史上司空见惯的流血事件,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却是一篇无声的政治寓言。在这里,历史的进步并不意味着自由、欢乐的新的降临和新政权、新制度的建立和巩固,而是湘西原始文明被封建专制文化所取代,湘西的牧歌时代从此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人与人的自由交往被套上了“文明”的规约和等级的藩篱。当苗族宗法制度被取缔,传统风俗习惯被禁止时,反抗和镇压便不可避免的以斗争的形式展开了。于是, “不肯归化”的苗族人民遭到血腥的屠杀和毁灭性掠夺

10、。作品表达的就是原始山乡的淳厚人性在“文明” “铁骑”下的毁亡。可见,自外而来的政治变动所形成的巨大冲击力,正在溃毁着湘西封闭的堤岸,从而导致原始宗法制度与自由民经济的解体,朴素民风的消失,乡下人道德价值的跌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因此,沈从文在一系列作品中揭示了时代的进步和道德的退步这一深刻的矛盾。三、湘西人性的异化三、湘西人性的异化“现代文明”的浸染带来了湘西人性的异化.沈从文在丈夫 、 贵生 、 新与旧 、 厨子等作品里,从湘西社会里一组卑贱人物的生存挣扎中,再一次展示了在社会险风恶浪中人性被放逐.被异化的悲凉情景。 丈夫反映了湘西农村流行的介于“典妻”和卖淫之间的社会腐朽现象,写出了

11、人性的堕落与挣扎。妻子经过丈夫的同意,还可以在丈夫的眼皮下卖淫。人的价值和尊严受到了极度践踏.小说中的丈夫和妻子虽然还保持着淳朴,善良的人性,但金钱的魔力已使他们的灵魂发生畸变.沈从文通过作品,揭露了现代文明的侵蚀下,广大农民所深受的经济压迫和精神欺诈,湘西农村社会出现的人性腐蚀和异化。在中,店铺老板和他的女儿金凤原来要招佣工贵生为上门女婿的,但最终抵制不住势力的压挤和金钱诱惑,让金凤自愿到老财主张五爷家中当小妾。沈从文力图借这一人性之“丑”之“恶”对人性之“美”之“善”的胜利的故事,再一次揭示了处于经济依附地位的乡村普通人生在精神,人身方面受到践踏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反映了爱情已不再保有往昔的

12、纯净,它受到污染后正逐渐成为金钱的交换物的社会现实.爱情的字眼,是已经早被无数肮脏的虚伪的情欲所玷污,再不能还到另一个时代的纯净了”.杨金标作为当地最优秀的刽子手,他关心的不是杀什么人,“衙门为什么要他去杀”,而是怎样杀的痛快,怎样才能尽量博得 “军民人等齐声喝彩”.杀人完毕,他还自愿为县太爷承担罪名,领受县太爷的“四十红棍”.“宣统皇帝的江山,被民国取代,一口气用拐子刀团团转砍六个人头不连皮肉所造成的奇迹不会再有”.“朝廷”该称“政府”,“全用枪毙代替斩首,于是杨金标变成了一个把守北门城的上闩下锁的老士兵.他年纪六十,那把杀人宝刀,却挂在枕头前壁上” 。人性异化的杨金标,杀人成了他的光荣和乐

13、趣,自动替长官承担罪责,也成了他恪守不变的“规矩”.人性和兽性,挤干了他原有的善良的人性.至死他也不明白,新来的长官为什么不懂旧日的杀人规矩;不明白为什么围观者不为自己喝彩,反把自己当疯子。四、封建宗法制度的毒害四、封建宗法制度的毒害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还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下封建礼教对于正常人性的扭曲。他在许多作品中对处于封建社会最低层的劳动妇女,对于他们受到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毒害,做了血与泪的控诉。 长河里写到妇人受了诱骗,肚子里有了孩子,有的被贩卖掉,有的不敢吭声,默默的寻找土方草药,打掉血块,到河边喝了许多冷水,活活的折磨死,而死尸却被人拖去喂鱼。 巧秀与冬生中,巧秀的母亲二十多岁丧夫守寡

14、,那无耻的族长对其调戏不成而一直怀恨在心,时时刻刻,千方百计想寻找借口残害与她,当巧秀母亲与黄罗寨的打虎匠情投意合,在家里相亲相爱时,族长便派人把他们双双捉住,然后以“有伤风化”的罪名当着巧秀母亲的面把打虎匠的双脚砍断,紧接着又按所谓的族规,将巧秀的母亲套上石磨,活活沉潭喂鱼。当那些熟通“子曰”的刽子手对一个青年寡妇沉潭的时候,是虚伪的道德观念和可恶的宗法思想支配着他们发疯的吞噘了这个“光鲜的肉体” ;当那个女人面对死亡仍然麻木不仁的时候,又是封建道德观念支配着她甘愿领受这份“恩赐” 。封建道德导致的习惯是“女人在性行为方面的极端压抑,成为最高的道德” 。3在作品萧萧的结尾,沈从文含着泪描写了

15、童养媳萧萧抱着新生的毛毛,怡然自得地欣赏儿子迎娶大他六岁的媳妇的场面,第二代萧萧又进了家门。萧萧的悲剧性,不仅在于她的悲苦经历,更在于她虽然惨遭封建宗法制度的摧残和迫害,却麻木不仁。沈从文对人间恶势力的愤怒鞭打,偏重于对于封建宗法制度残害身心,扭曲人性,败坏道德的种种罪恶的揭露。正是通过这一幅幅人性扭曲的严峻图景的描绘,沈从文令我们触目惊心的目睹了封闭僵化的湘西人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灵魂挣扎的残酷现实,揭示了湘西人民,湘西社会在“现代文明”潮浪的冲击下的这一变化趋势:“这地方商业和人民体力与道德,都似乎在崩溃,向不可救药的一方滑去。 ” 4作者所极力建造的供奉人性美的“希腊小庙”轰然倒塌。从而以独

16、特的思维方式,抒发了作家对人性扭曲的全部抨击感情,表达了作者呼唤美好人性回归,重塑民族品德的良好愿望。参考文献: (1) 绿魇 , 沈从文文集花城出版社 1984 版第 10 卷,第 100 页。 (2) (19) 长河题记 沈从文文集花城出版社 1984 版第 7 卷,第 2 页。 (3) 凤凰 , 沈从文文集花城出版社 1984 版第 9 卷,第 404 页。 (4) 小訾 , 沈从文文集花城出版社 1984 版第 7 卷,第 182 页。邮寄地址:河南郑州北大学城英才街 6 号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部。 邮编:450044 电话: 13503713460 13598805787 个人简介个人简介:张厚萍 女 河南信阳 (1965-)副教授,学士学位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语文与素质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