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学案1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44266475 上传时间:2018-06-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后一课 学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后一课 学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后一课 学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后一课 学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后一课 学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后一课 学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一课 学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最后一课最后一课导学案导学案 高密市柏城镇李家营中学 李玲玲 教师寄语:教师寄语: 是骏马就要驰骋疆场,是海燕就要搏击风浪,是雄鹰就要展翅翱翔。亲爱的同学,希望你在 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尽显自己的风采。你的收获,我的快乐;你的快乐,我的幸福;愿快乐 幸福伴随你我共度这愉快而充实的 45 分钟。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学习本单元,教材要求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 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最后一课是法 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的视角写最后一 堂法语课的的情形,把一个重大历

2、史事件普法战争,所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 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 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教学本文,应该着重引导学生体会韩麦尔先生、小弗 朗士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理 解典型环境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学习课文高超的写人技巧,逐步提高记叙文的写作能力。学生分析学生分析:在七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一些小说知识,对小说三要素有了初步了解。但是 理解能力有限,生活阅历贫乏,再加上时代背景久远,不大容易体会主人公的悲愤与沉痛。同 时,文章篇幅较长,整体感悟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忽略了对细节的 咀嚼

3、品味和深层次的探究。所以还应该在复习小说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小说三要素,并且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体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巩固掌握。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和关于小说的文体知识。 2、在反复朗读中熟悉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3、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 心思想的写法。 4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及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分析,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 义思想。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将学生感情融入小说,将学生的感情引致对祖国和母语的热爱。 学法指导学法指导:阅读小说要

4、抓住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知识链接知识链接 1、走进都德:、走进都德: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生于工厂主家庭。做过教师。 1857 年开始文学创作。26 岁时发表短篇小说集磨房文札,两年后,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 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战争生活, 民族爱国主义的高涨,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更是世界 著名小说的名篇。1873 年发表的最后一课显示了他在创作上所达到的新境界,是他短篇小 说的代表作,在全世界广为传诵。许多国家都把它列入传统的语文教材。 2 2写作背景写作背景:最后一

5、课写于 1873 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18701871 年,爆发了 普法战争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联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 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即告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2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与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 50 亿法郎,并把阿尔萨 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课文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 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情 感。 3.3.文体知识文体知识 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

6、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 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小说三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 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 【课前预习案课前预习案】 1、给下列横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 ) 督学( ) 郝叟( )( ) 摊( ) 懊悔( )( ) chng f( )( )钥匙( )( )磨损( ) q do ( )( ) 哽( ) 宛转( )( ) 2、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注音全

7、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赫叟(ho su) 诧异(ch) 哽住(gng) B祈祷(q) 懊悔(o) 挟(ji) C惩罚(chng) 板凳(dng) 捂(w) D紫藤(tng) 钥匙(yo shi)赚(zhun) 3、解释下列词语 诧异: 懊悔: 哽咽: 宛转: 4、学生朗读课文,说一说共出现了哪些人物?主要有几个?并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理 清文章的故事情节发展脉络。 【课内探究案课内探究案】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 1、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那么谁又能让我们知道这些不同到底表现 在哪些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来说说。32、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郞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

8、变化的语句。想一 想,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合作合作探究探究 1、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做相应的批注。请以 “我从_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_的人。”这样的句式概括你读后的感悟。2、从课文中找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达标检测:达标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挟( )着 踱( )来踱去 诧( )异 懊( )悔 郝( )叟 q( )do( ) 2、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国人_。体裁是_,本文是以 _为历史背景创作的。 3、作者运用第( )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 )描写的手法,写出 了小弗郎士情感变

9、化的波澜起伏,从( )( )( )( ) ,充 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4、辨别下列人物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总司令身穿打了不少补丁的灰色粗布军服,脚穿一双草鞋,背着一个斗力和一个公 文皮包,拄着一根棍子,棍子的两头已经磨得溜光圆滑。 ( ) (2)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 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 狮子,样子十分可怕。 ( ) 5、品味语言,谈谈你对下面语句的理解。 (1)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 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什么

10、?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平 日 上 课 最 后 一 课气 氛学 生老 师后 排 板 凳。4(2)屋顶上的鸽子咕咕的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 歌吧!” 【课后拓展案课后拓展案】 读短文回答问题 老妇人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 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他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 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

11、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 这位可怜的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笑了。我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 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用横线在文中画出能反映当时是战争时期的语句。 2.从文章中可以看出老妇人神志不清的原因是_。 3.文章结尾写道“车厢里一片寂静”,其原因是( ) A.人们睡着了。 B.人们都在思考老兵的话。 C.人们在默默地同情老

12、兵,又在担忧自己的命运。 D.车到站了,人们都下车了。 4.上文揭示了_,表达了_。导学案答案导学案答案课前预习:略课前预习:略自主学习:自主学习:1、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那么谁又能让我们知道这些不同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来说说。明确:平 日 上 课 最 后 一 课 气 氛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 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学 生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 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 “静一点,静一点”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 今天迟

13、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 “快坐 好” ,老 师平时老师穿戴一般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 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后 排 板 凳一向空着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 肃静。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5这些不同,说明了最后一课对学生,老师及镇上的人们的巨大影响,给他们的强烈震撼以及他们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2、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郞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想一 想,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明确:明确:首先,他为再不能学法语而感到“心里万分难过”,他知道恨“那些坏家伙”了,他懂 得珍惜他的这“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其次,他为过去没有认

14、真学习而懊悔。过去,对课本、 对老师,他觉得“那么讨厌”,现在都像“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在此,他明 白了老师穿礼服和镇上那些老年人坐在教室里的原因,他对老师产生了同情和敬意。总之,小 弗朗士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成熟了,这是因为这时他把自己与“祖国”联系在一起,是由于爱 国的激情促成了他这些变化。教师总结:教师总结:他自己本质不坏;即将失去国家,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在韩麦尔 先生及小镇上居民沉痛心情的感染下,处在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的氛围中。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做相应的批注。请以“我从_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_的人。”这

15、样的句式概括你读后的感悟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是一个可敬的人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 “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2、从课文中找描写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