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经济学界关于产业政策的有效性的讨论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4250300 上传时间:2018-06-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西方经济学界关于产业政策的有效性的讨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界关于产业政策的有效性的讨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界关于产业政策的有效性的讨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界关于产业政策的有效性的讨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界关于产业政策的有效性的讨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西方经济学界关于产业政策的有效性的讨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西方经济学界关于产业政策的有效性的讨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西方经济学界关于产业政策的有效性的讨论 现代西方经济学诞生以来,自由与保护之争就成为不同经济流派之间永恒的争论话题, 而产业政策作为政府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用来干预国家经济的重要手段,不同经济学 派对于其有效性一直存在着种种争议,本文希望对于产业政策对于现代经济的作用的不同 观点进行梳理,以期能够合理运用产业政策,从而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作 用。 一、对于产业政策的批评 早在亚当斯密的古典主义经济理论诞生之前,在 1705 年出版的蜜蜂的寓言中, 孟德威尔就已经提出贪婪等个人劣行却能够达到好的公共利益,从而否定政府的干预,倡 导一种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他的思想也直接对于斯密等

2、后来的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产生 了重大的影响。 自斯密开始,众多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就一直推崇市场机制的功能,认为市场机制可以 自发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政府要做的事只是制定规则,保证市场秩序的正常运 作则可,政府只需要充当国民经济的“守夜人” ,而根本没有必要通过制定经济政策而对国 民经济施加影响。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反对产业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化的学者的观点主要包括: 首先,一方面,一个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分配社会资源的过程相对复杂,需要太多的信 息以处理社会经济事务。政府很难代替市场运行所必须的各个分散的信息过程,而市场机 制自发的运行却能够获得充足的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政府通常也是通过其代理人

3、从事相 关决策行为,其委托代理关系也缺乏足够的刺激,那么即使政府能够获得充足的信息,也 没有足够的刺激却保证他能够尽其最大努力去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换而言之,政府缺乏 足够的信息去选择优胜者,反而容易诱使寻租行为的产生,从而扭曲政府政策干预行为的 初始目的。克鲁格分析了对于进口的数量限制是如何导致企业间的竞争以获得进口许可证, 从而产生租,进而把资源浪费在非生产性寻租活动之中。张五常在研究产权制度时,提出 集权国家推行有别于私人财产制度的改革后,由于政府对于经济推行规则,如许口证等, 往往导致普遍的贿赂现象(张鹏飞等,2001) 。 其次,新古典主义推崇市场功能与最小政府,认为市场能够通过众多

4、独立的决策行为 自己组织运行。自斯密起,主流经济学家就主张政府仅仅充当守夜人,而尽量减少对于经 济运行的干预,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能够保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政府干预,以及垄 断等非市场因素只会扭曲市场的价格信号,从而损害社会的福利。因此,在经济自由者来 看,市场机制的自发运行是能够保证效率的,政府的政策干预只是扭曲市场机制的运行, 从而降低效率。政府只需要为市场机制的运行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而无需运用产业政策 影响市场的运行机制(张鹏飞等,2007) 。 第三,还有一些学者则通过实证研究,对产业政策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表示了怀疑 (张鹏飞等,2007) 。奥蒂通过对比巴西等拉美国家与东亚高增长

5、国家的实践,指出尽管拉 美国家更早的经济发展中推行了产业政策,可是由于国内购买力水平很低,市场规模不足, 而产品的出口不拥有成本与质量优势,从而政府产业政策对于国内产业部门保护的结果却 影响拉美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从而导致其经济被东亚国家所超越。 日本以及东业高增长国家一直被视为推行产业政策,促进其发展的成功典范,而一些 国外的经济学家也对此表示了怀疑。如 1993 年比森和温斯坦通过整理 1955 年1990 年日 本产业政策对于其各主要工业部门的扶持力度的数据,得出结论:日本产业政策并不影响 日本各产业部门的发展速度,而与日本产业部门生产率和竞争力也没有显著的影响。 与之类似,维斯塔尔固然承

6、认产业政策在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但他认为日本 的产业政策仅在上世纪 50 年代表现出其积极的意义,而自 60 年代开始,其产业政策的合理性就开始下降,而到 70 年代后,日本的产业政策固然仍然表现出一定的积极的特征,但 是从整体上已经是导致日本的经济表现恶化了。而 80 年代以后日本经济的成功,应该说不 是得益于某些活跃的产业政策,而是得益于缺乏相应的产业政策。 拥有上述的新自由主义观点的学者一般都认为新自由主义方法是对于所有国家最好的 战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采取自由化,而不是其他战略融合进全球经济,应该通过 自由市场分配资源,获得它们的自然比较优势,达成最优的动态优势,实现可达到

7、的最为 稳定的增长,没有政府干预可以促进发展,或者增加福利。在这种方法下,国家唯一合法 的角色就在于提供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明确的游戏规则,对于国外产品与要素实施完全 的开放,保证私人企业的领导地位,提供诸如基本的人力资本,公共设施等基本的公共产 品。在这些自由主义者看来,产业政策只会扭曲市场的调节资源配置时的运营机制,影响 其效率,甚至对于社会总体的福利水平来说,会产生负的福利水平,因而是缺乏效力的。 一些经济自由主义者甚至认为“最好的产业政策是根本没有任何产业政策。 ” 而在实践中,这种经济自由主义制度可以追溯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之中,也被 WTO 所倡导的新规则所应用,而

8、且明显的反映在“华盛顿共识”之中。 二、支持产业政策的观点 汉密尔顿早在他的制造业报告中,就指出了市场机制对于创新产业的培育,对于 创新投资的刺激都是不足的,他认为市场价格是在短期内调节需求与供给的平衡的重要而 有效的信号,但是他们对于引导对于创新技术的投资,产品选择,或 10 年15 年内的生 产规模方面的引导是不充分的。他还认为资本在供给创新生产时是任性而羞涩的,因此国 家应该刺激那些小心而且精明的资本家的信心,帮助他们克服他们实践过程中的障碍。他 的解释也为现代产业政策论者反驳新自由主义观点奠定了思想基础。 首先,他们批评了新自由主义者过于理想化的假设前提。斯蒂格里茨批评了新自由主 义对

9、于完全市场机制的假设,他指出:新自由主义认为市场是完全的,然而在多数发展中 国家,却存在市场失灵与不完全。既然市场自身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寻求政府通 过一些合理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促进发展的政策来实施干预。 莱尔也强烈的批判了新自由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他指出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市 场是有效的,保证市场运作的制度是存在并有效的,如果达不到最优,政府也无法提高效 率(Lall,2003) 。莱尔不相信自由市场能够达成动态竞争力,而更趋向于发挥政府的作用, 以实现更有效的干预,不能过于依赖市场而忽视政府的作用。市场力量是强大的,但它并 也是不完全的,用于保证市场更有效运作的制度常常是弱的,甚

10、至是缺失的,因此必须利 用政府来提升市场产出。莱尔承认过去一些产业化政策运作效果并不好,这就成为新自由 主义者否认产业政策作用的理由。但是他认为过去的政策失灵不是被动的依赖市场不足的 原因,而是提升政府能力的原因。政府有必要通过加强对于产业政策的研究,提高自身制 定与执行产业政策的能力,消除政策失灵对于产业政策的执行效果的负面影响。 豪斯曼等则从市场失灵的角度指出产业政策对于调节由于存在协调失灵与信息外溢所 导致的市场失灵的重要意义(Hausmann,2006) 。所谓协调失灵是指市场是复杂的,以至 市场中每一个人的收益都是取决于市场的其他参与者的行为。如果市场自身的力量不能促 使不同参与者的

11、行为协调一致,那么政府就应该执行产业政策,引导市场主体采取某一行 为,甚至替代市场以直接执行某种投资行为。信息外溢则定义为在一个社会生产一种新产 品过程中的成本结构的确定。比如一个人进行一种创新行为,如果他的行为容易让其他人 所模仿,那么一旦创新失败,他将承担所有的成本,而一旦创新取得成功,就会有众多的 模仿者出现,从而使得其个人的收益少于社会的收益,在这种状态下,一个社会的创新行 为就难以出现,那么政府就必须采取行为来限制模仿者的出现或者补贴创新者,使其收入 与社会收入相吻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国家的产业政策最终将促使受保护的产业最终处于竞争的环境中,以提升该国的国有利益,纠正市场失灵所

12、带来的负的外部效应。他 们通过森林的隐喻,阐述了一个国家如何推行产业政策以实现自身的发展。他指出产业政 策不能指望无所不知的政府,而必须依赖信息表达机制。通过开放的体系、自组织和透明 度三个重要方面的工作提高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考虑产业政策对于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的 提升作用也是解释产业政策有效性的重要理由。 索洛较早的从增长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产业政策对于市场失灵的纠正作用,他提出如果 市场的力量自身无力使得资源快速的流向高增长产业,这就必须通过政府利用产业政策来 引导资源从没落部门,快速流向新兴部门,以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波特则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分析的产业政

13、策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他认为在现代社会, 则应该通过产业政策来促使本国获得国家竞争优势,以实现自身的发展。波特所提出的国 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使其企业或产业在一定的领域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一个 国家的产业能否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又是 由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支持性产业与相关产业、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等四组因素决 定的。而政府则作为一种辅助因素,通过执行一定的产业政策来影响上述四组因素,从而 建立一个拥有苛求的消费者,国内竞争,较强的供应商联系,以及好的公共设施的环境。 布兰德与斯宾塞开创性的把国际经济学纳入考虑产业政策在对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 影

14、响之中,他们运用博奕论作为分析工具,提出“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的概念,并指出 产业政策可以在决定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方面充当战略性的角色。哲罗斯基和詹奎米恩 提出通过与国际市场相联系,产业政策在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方面表现出重要的作用, 产业政策影响着国内效率,生产率与技术改变,最终影响了这些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提升,产业政策也被一些学者视为促进创新行 为的重要武器。泰森指出:尽管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创造财富与保持贸易 平衡时作用相当,但他们在决定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能力的就业,工资,劳动技能,生产 效率,研发等因素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不成比例的。

15、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于经济的正的外 部效应更大,然而其所需要花费的研发投入也更高,就必须依赖于国家利用产业政策鼓励 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研发投入,促进其发展。 格申克龙则认为不发达国家相较工业化国家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其必须跳跃式发展现 代化,资本密集型产业,然而它们由于私人部门较弱,资本不足,所有只有国家才有能力 去动员并分配资源,这就产生了对于产业政策的需要。园山晴已提出,在现代经济中,技 术的发展需要共同之处的研发投入与更长的研发投入与获取投资回报之间的时间间隔,因 此,对于私人部门来说,现代研发行为的风险大大增加,因此,这就必须依赖政府在促进 研发中扮演一个更为重要的角色,政府可以直接参与一

16、些基础性的研发行为,也可以通过 提供补贴的方式推动私人部门的研发行为。切卡提出可以使得企业保持市场份额,增加收 益的短期的保护政策,对于那些远离技术前沿的企业来说是合理的,因为若非如此,他们 将没有能力保持市场份额和收益,以支撑必要的研发成本,以保证国际竞争力。 尽管在西方理论经济学发展历程中,主张自由放任,反对产业政策理论的古典经济学 派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正是由于看到市场失灵,以及制度建设对于经济发展与创新活 动的制约作用,从而产生了主张充分发挥产业政策作用,补充市场功能的创新经济学派与 演化经济学派。正是在这些学派的指导下,以西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也日益重视产业政策 理论在其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产业政策理论也逐渐发展成为现代西方理论经济学界的 热门研究领域而得到广泛的重视。 三、支持产业政策理论的事实依据 在传统的观点中,美欧等发达国家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摇篮,他们孕育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并在长期的发展中推行了自由主义思想,注重市场机制的功能,减少政府对于 经济的行政干预,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自由贸易。然而,事实上,同时欧美国家也是现代 产业政策思想的诞生地,而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