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245577 上传时间:2018-06-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第第 1 页页(共共 4 页页)银银川一中川一中 2008 届高三年届高三年级级第二次模第二次模拟拟考考试试语语 文文 试试 卷卷命题教师命题教师:安奇安奇本试卷分本试卷分卷(阅读题)和卷(阅读题)和卷(表达题),共卷(表达题),共 4 4 页,页,2424 小题,满分小题,满分 150150 分。考试用分。考试用 时时 150150 分钟。分钟。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指定位置。、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指定位置。 2 2、单项选择题,填在答题卡上。多项选择题填在答题卷上。、单项选择

2、题,填在答题卡上。多项选择题填在答题卷上。 3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 内相应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内相应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4、考考生生必必须须保保持持答答题题卡卡的的整整洁洁。考考试试结结束束后后,将将答答题题卷卷和和答答题题卡卡一一并并交交回回。试试卷卷不不交交 。 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 (

3、共共 7070 分分) ) 甲甲 必考题必考题(44(44 分分) ) 一、一、 社科类现代论述文阅读(社科类现代论述文阅读(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13 3 题。题。( (每小题每小题 3 3 分分) ) 中国茶道中国茶道茶道不同于一般的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饮茶。在中国茶。在中国饮饮茶分茶分为为两两类类,一,一类类是是“ 混混饮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 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红枣等来喝;另一等来喝;另一类类是是“清清饮饮”,不加入任何有,不加入任何有损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 单单用开

4、水泡喝。用开水泡喝。“ 清清饮饮”可分四个可分四个层层次:将茶当成次:将茶当成饮饮料大碗解渴,称料大碗解渴,称为为“喝茶喝茶”;注重色香味,;注重色香味,讲讲 究茶具水究茶具水质质, ,细细细细品味,称品味,称为为“ 品茶品茶”; ;讲讲究究环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际关系,关系,则则称称为为“ 茶茶艺艺”; ; 通通过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则是中国是中国饮饮茶的最高境茶的最高境界界茶道。茶道。 茶道不但茶道不但讲讲究表究表现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5、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林治先生认为认为“和、静、怡、真和、静、怡、真”可作可作为为中国茶道中国茶道 的四的四谛谛。 。“ 和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静”是中国茶道修是中国茶道修习习的不二法的不二法门门; ; “怡怡”是中国茶道修是中国茶道修习实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践中的心灵感受;“真真”是中国茶道的是中国茶道的终终极追求。极追求。 茶道追求茶道追求“和和”,源于,源于 周易周易 中的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保全

6、大和之元气以 利万物。利万物。陆陆羽在羽在 茶茶经经 详细详细描述他描述他设计设计的的风风炉:炉:风风炉用炉用铁铸铁铸从从“ 金金”,放置在地上从,放置在地上从“ 土土”,炉,炉 中中烧烧木炭从木炭从“ 木木”,木炭燃,木炭燃烧烧从从“火火”, ,风风炉上煮茶炉上煮茶汤汤从从“水水”;煮茶的;煮茶的过过程就是程就是“金木水火土金木水火土”五五 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谐平衡的平衡的过过程。可程。可见见五行五行调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础。 。 “静静”是中国茶道修是中国茶道修习习的必由途径。老子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说: :“至虚极,守静至虚极,守静笃笃,万物并作,吾以,

7、万物并作,吾以观观其复。其复。”庄庄 子子说说: :“ 水静水静则则明明烛须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虚静观观复法复法”是人是人们们明明 心心见见性,洞察自然,反性,洞察自然,反观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虚静观观复法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在中国的茶道中演 化化为为“茶茶须须静品静品”的理的理论论和和实实践。践。 “怡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现了道家了道家“ 自恣以自恣以 适己适己”

8、的随意性,同的随意性,同时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层次的人次的人对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贵族族讲讲茶茶道,意在炫耀道,意在炫耀权贵权贵,附庸,附庸风风雅;文人学士雅;文人学士讲讲茶道,意在托物寄茶道,意在托物寄怀怀,交朋,交朋结结友;佛家友;佛家讲讲茶道,意在茶道,意在 参禅悟道,参禅悟道,见见性成佛;道家性成佛;道家讲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讲茶道,意在去腥茶道,意在去腥腻腻, , 涤烦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种怡悦性,使得

9、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础。 。 这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别于于强调强调“清寂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标志之一。志之一。 “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时所所讲讲究的究的“ 真真” ,不,不仅仅包括茶包括茶应应是真茶、真香、真味,是真茶、真香、真味,环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 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还包含了包含了对对人要真心,敬客

10、要真情,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说话要真要真诚诚,心,心 情要真情要真闲闲。中国茶道追求的。中国茶道追求的“真真”有三重含有三重含义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过茶事活茶事活动动追求追求对对“道道”的的 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过品茗述品茗述怀怀,使茶友之,使茶友之间间 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间互互见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过程中,真正放程中,真正放 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松自己,在无我的

11、境界中去放飞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全性葆真”。 。1 1下列不能作为为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 )(3 分)分) A.“A.“怡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B. 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C. 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注重色香味,讲究茶

12、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D.“和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2 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分) A.A. 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 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和”“”“静静”“”“怡怡”“”“真真”四字真谛的境界。四字真谛的境界。 B.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中国饮

13、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 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 料,只用开水泡喝。料,只用开水泡喝。 C.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道” 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

14、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 到到“全性葆真全性葆真”。 D.D. 本文借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 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3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分) A.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

15、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 B.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和”“”“静静”“”“怡怡”“”“真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 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C. 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 讲究讲究“ 清寂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D.中国茶道追求的中国茶道追求的“和和

16、”的概念,发源于的概念,发源于周易周易的的“ 保合大和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后来经过中国“ 茶圣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 分)分)(一)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1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6 题。题。 (每小题(每小题 3 分)分)徐有功传徐有功传徐有功,名弘敏,避孝敬皇帝徐有功,名弘敏,避孝敬皇帝讳讳,以字行,国子博士文,以字行,国子博士文远孙远孙也。也。举举明明经经,累,累补补蒲州司法参蒲州司法参军军, ,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第第 2 页页(共共 4 页页)袭袭封封东东莞莞县县令。令。为为政仁,不忍杖政仁,不忍杖罚罚,民服其恩,更相,民服其恩,更相约约曰:曰:“犯徐参犯徐参军军杖者,必斥之。杖者,必斥之。 ”迄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