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林业方法运用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4209236 上传时间:2018-06-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土保持林业方法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水土保持林业方法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水土保持林业方法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土保持林业方法运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范文,精心整理祝你阅读快乐!欢迎您阅读下载!水土保持林业方法运用 1 林业造林技术概述 整理造林地,可有效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杂草、灌木和采伐剩余 物是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主要工序。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整地清 除地表植被后,透光度明显增加。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改善,土壤温度状况发 生变化。因此,整地能显著改善造林成活率及幼林的生长情况,还能保持水 土、减免土壤侵蚀,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 11 造林地的清理工作 造林前清理林地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工序。其中整地方式分为 2 类: 一是全面整地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区。二是局部整地, 分为块状整地、带状整地,

2、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高台等; 带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田。 12 植树造林方法 一是播种造林法。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有缝插、 条播穴播、块状播种等方法。二是植苗造林法。又称栽植造林、植树造林, 即用根系统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三是分殖造林法。即 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干、枝、根等)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_引。四是分 蘖造林,指直接利用分蘖苗进行造林的方法,已为许多地方种植沙棘时所采 用。五是其他造林法。如插条造林法与插根造林法,二者造林技术相似,在 春秋季节均可进行。 2 林业技术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21 营造水土保持林的优

3、势 据有关资料报道,lhm 森林可涵蓄降水约 l000m,且后期的蓄水能力受前期 涵蓄水分程度的影响;其中单层稀疏人工林涵蓄能力较弱,复层紧密天然林 涵蓄能力较强,中间值为 100mm。同时,乔木和灌木有深长的根,相对于种 类多但仅集中分布于土壤表层的草类,其在固结土壤的作用更胜一筹;另外, 由于林木的蒸腾面大且作用时间长,保持林森林的地表蒸发量虽受林木遮蔽 而有所降低,与无林地相比,其林地范围内总的绝对蒸发量还是有明显的优 势,这也使林地及其附近地区的空气湿度增加,可有效改善、调节周边气候, 减少一部分蒸发,从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鸱。 22 营造保持林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林营造工

4、序应遵循“以治坡为主、沟坡兼治和先上后下、上下结合” 的原则,具体应用时,应先营造水流调节林和分水岭防风林,然后营造各种 防护林,以形成侵蚀沟系林营造过程中切忌先下后上的造林顺序。 (1)分水岭防风林。分水岭高起突出,温度变化剧烈,风大;而防风林可削 弱不良气候的影响,改善农作物的环境条件阎。营造分水岭防风林,也是出 于考虑到控制地表径流是防治水土流失的首要基础即从地表径流的起点开始, 也就是从分水岭开始防治。精品范文,精心整理祝你阅读快乐!欢迎您阅读下载!(2)水流调节林。营造水流调节林时可参照多年科学试验的数据报道进行: 水流调节林吸水和分散地表径流的能力一般为林带宽的 3 倍。 (3)沟

5、边防蚀林。此类林带适用于在侵蚀沟基本固定状态或发展较弱的情况 下,其主要作用阻截在水流调节林带下部产生的地表径流,过滤淤泥,防止 沟壑继续发展和堆塌旧。营造技术控制要点:该类林带结构应为紧密结构, 宜离沟岸约 15m 处营造,其宽度计算方法与水流调节林带相同。具体措施: 护堤护岸林。即在江河两岸和堤坝两侧应营造护堤护岸林,以达到减缓地 表径流流速及防止地表径流对河岸堤坝的冲刷的目的,其宽度一般为 10In 左右。营造此类林带,为防堤坝风蚀,应在堤坝的在背水面距堤脚 5m 处的 地方和迎水面距堤脚 2m 以外的地方进行;在沟头造林时。为了防止侵蚀 沟的发展,在侵蚀沟头上方的进水路上应选用耐湿性树

6、种组成的乔灌混交林 或营造灌木林;同时为了以便过滤流过的径流和减缓流速,应横对水流方向 嘲;在沟坡造林时,为防止侵蚀沟的继续发展,在有一定杂草覆被的土质 沟坡上或坡度较缓并已停止堆塌区域。不宜直播造林,最好是埋干、插条或 栽植大苗;沟底造林,则必须在流量少的地方进行,其目的是拦阻流水携 带的泥沙流入河内淤塞河道。此类林带最适宜种植柳树树种,具体可通过每 隔 30m 横截沟底,每栅 7 行,株行距 23m 等距离规划进行。 3 结论 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不仅要努力采取林业措施。也应综合使用工 程措施、生物措施及农业耕作措施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综 合治理,从而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稳定及经济快速 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