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关系处理不好导致苏联解体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196969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关系处理不好导致苏联解体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民族关系处理不好导致苏联解体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民族关系处理不好导致苏联解体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民族关系处理不好导致苏联解体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民族关系处理不好导致苏联解体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族关系处理不好导致苏联解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关系处理不好导致苏联解体(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民族问题解决不好导致苏联解体民族问题解决不好导致苏联解体苏联是世界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又是多民族的国家。占世界陆地总面积 1/6,具有横跨亚洲北部、欧洲东部的辽阔国土,有 120 多个大小民族。苏联从成立到解体,经历了近 70 个春秋。单从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方面考察,就有许多经验可以总结,有许多教训可以吸取。(一)列宁时期及其继任者在解决民族问题上的主要成就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消灭各民族隔离状态,共同反对国际资本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主张消灭各民族工人之间的隔阂与不信任,达到各民族的团结与联合。为此,他采取如下措施:1、保障民族自决权的真正实施,建立各

2、民族间相互信任的关系。十月革命胜利后,1917 年 11 月 15 日,以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和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席斯大林的名义签发俄国各族人民权利宣言提出了苏维埃政府解决俄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原则:俄国各族人民的平等和自主权;俄国各族人民享有自决乃至分立并组织独立国家的权利;废除任何民族和民族宗教的一切特权和限制;居住在俄国领土上的各少数民族和民族集团的自由发展。 宣言还指出,只有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巩固的各民族的联盟, “俄国各民族的工人和农民才能汇成一支革命力量,这支力量足以抗拒帝国主义吞并成性的资产阶级的一切侵略”。在列宁的领导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开始以全新的观点处理民族关系。例

3、如,为了与各民族建立真正平等和相互信任的兄弟关系,苏俄政府于1917 年 11 月 26 日决定将沙皇政府从乌克兰掠夺到彼得堡的许多民族文2物归还给乌克兰人民。1917 年 12 月 3 日,列宁、斯大林亲自签发告俄国和东方全体穆斯林劳动人民书 ,其中写道:“今后,你们的信仰和习惯,你们的民族机关和文化机关都被宣布为自由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你们的权利和俄国所有民族的权利一样,都受革命及革命机关各级工农兵代表苏维埃的全力保护” 。苏维埃政府又先后作出关于把奥斯曼的神圣古兰经 、喀山的苏木别克塔、奥伦堡的巴什基尔民族宫以及卡拉亚撒拉依清真寺归还给穆斯林民族的决议。在列宁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苏维埃政府

4、日益赢得各民族人民的信赖,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建立社会主义政权成为他们的共同心愿。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等地纷纷建立了独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俄国境内,根据自愿和自治的原则,并根据民族特点和居住地建立起一系列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和自治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真正得到了落实。2、团结各族人民粉碎国内外敌人进攻,巩固社会主义革命成果,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18 年至 1920 年,14 个帝国主义国家悍然发动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企图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扼杀在摇篮里。此时,国内各种被推翻的反革命势力纷纷卷土重来,反对苏维埃政府。各苏维埃共和国,特别是地小、人少、物乏、

5、建立时间不长的各地苏维埃共和国,骤然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境地。面对这种严峻局势,列宁于 1919 年 5 月起草了中央关于军事统一的指示草案指出,为了战胜强大敌人,确保各苏维埃共和国的生活, “在整个社会主义自卫战争期间” ,必须把各兄弟苏维埃共和国3的军事供应事宜和其境内的铁路运输交由俄罗斯联邦统一领导和管理。他的主张立即得到各兄弟共和国的响应。可见,苏维埃俄罗斯与各兄弟共和国建立起军事和经济联盟,加快了战胜国内外敌人的进程。战争结束以后,在列宁的正确领导下,各苏维埃共和国军事、经济和外交联盟的建立与发展,加强了他们在这些方面得联系,增进了各民族人民之间的了解、信任和友谊,并使之实际感受到联

6、合的好处。1922 年中,各苏维埃共和国纷纷要求进一步加强彼此间的联合,由军事、经济和外交联盟上升为统一的联邦制国家联盟。当年 9 月,根据列宁的建议,党和政府制定了把当时存在的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合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草案。经过各族人民的热烈讨论,1922 年 12 月 30 日召开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批准苏联成立宣言和联盟条约,宣告各民族自愿联合组成的社会主义新型国家苏联从此诞生。可见,苏联的诞生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创造的结果。3、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权建设,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事业。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权建设

7、,在各民族苏维埃共和国和民族自治地区先后建立起各级苏维埃组织,并培养了大批民族干部。在他主持召开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十大、十二大通过的有关民族问题的决议中,都规定了各民族共和国和民族区域的机关主要应由熟悉各该民族语言、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当地人组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一段时间内继承列宁所制定的民族政策,为巩固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一些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是:4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苏维埃联盟国家。各种民族自治形式统一为自治共和国、自治州和自治专区。根据各民族的实际情况,4 个共和国、12 个自治州分别被升格为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大力发展落后民族地区的经济,消除各民族经济增长水平的差

8、距,朝着促进其建立共同富裕的经济生活的目标前进。斯大林主张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工业和农业,并派遣俄罗斯专家去帮助。因此,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大大缩小了其与俄罗斯联邦的差距。各民族语言、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1925 年斯大林提出,民族文化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的文化” 。苏联为 48 个民族创造了文字,建立和普及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学校网,开展了扫盲运动。1943 年,苏联实行了小学义务教育,用70 多种民族语言文字教学和出版报纸,用 100 多种民族文字出版书籍。十月革命前,少数民族地区除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外设有高等学府,而在20 世界 30 年代初期,绝大多数民

9、族共和国都建立了大专院校,50 年代基本消灭文盲。60 年代以来,各民族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取得了较大进展,普及了中等教育,高教事业发展迅速。与 1965 年相比,1978 年全苏高校毕业生增长 76%,哈萨克、中亚和阿塞拜疆 6 个穆斯林共和国平均增长84%。19651975 年全苏科技工作者人数增长 84.1%,而在塔吉克、乌兹别克、摩尔达维亚、吉尔吉斯、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白俄罗斯等 7 个家门共和国相应增长 88.6110%。为提高各族人民文化生活水平,各加盟共和国开设了大量公共图书馆、俱乐部、影剧院、博物馆等,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学艺术作品,人数最少的民族也拥有自己的剧院,如德意志话剧

10、院、犹太室内音乐剧院、朝鲜剧院、芬兰剧院等。随着文化教育水平的5提高,民族干部在现代化管理、科研和文教卫生等部门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在各民族的相处和交流中,宗教影响和狭隘的民族意识有所淡化,民族的某些落后传统和风俗习惯逐步为现代化生活方式所取代,各民族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产生“接近”的趋势,整个苏联社会处于和谐发展之中。总而言之,在解决民族问题过程中,前苏联历届领导人,从列宁到斯大林以至后来的一些有所作为的人物,都大力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对民族共和国的全面领导,在各族人民中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观的教育,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国家依据民族自治原则,倡导民族杂居,促进各民族文

11、化的相互交流与融汇,使各民族素质有了长足的进步。各族人民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协力,英勇奋斗,在短短的时间里将苏联由沙俄时代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欧洲的一大工业强国,打败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捍卫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政争的中流砥柱。战后又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成为敢于同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我们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时应该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二)苏联民族工作的严重失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缺乏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又由于受帝俄传统的影响以及思想认识脱离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列宁以后的历届领导人不同程度的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以及在革命和建设过程充分考

12、虑各民族经济文化特点,尊重各民族利益的6正确原则,在实践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失误,埋下了民族不和与分离的祸根。1、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相提并论,以阶级斗争的方式处理民族问题,加深民族隔阂与积怨。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长期处于国家帝国主义势力的包围中,阶级斗争形势严峻而复杂,领导人在主观认识上往往对这一问题过分强调,造成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后果。表现在民族问题上,把民族矛盾等同于阶级矛盾,用“左”的方式加以处理,致使民族矛盾日益激化。1934 年,斯大林在联共(布)17 大上提出民族主义和机会主义一样是社会主义的阶级敌人,要求坚决打击民族主义。在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

13、改造时期,斯大林不顾各民族区域经济、文化的巨大差距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采取“一刀切”政策,将各少数民族地区在极短的时间内强行纳入集体化的轨道,并对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高加索等地人民群众的不满和反抗严加镇压。30 年代肃反运动中,各民族共和国持不同意见和维护民族自主权的大批干部和知识分子被打成阶级敌人而受到迫害。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政府借口一些少民族中出现叛徒,将居住在伏尔加河流域、克里米亚半岛和北高加索等地的 10 多个民族约 300 多万人强行迁徙到哈萨克、中亚、西伯利亚等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地区,其中上百万人在途中死去。在社会主义时期,将处理对抗性矛盾的疾风暴雨的方式用于民族问题,势

14、必加深各民族之间、民族共和国与联盟中央之间的矛盾与对立,加深各民族的隔阂与积怨。尽管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等为这些民族恢复了名誉,但斯大林时期的极端做法给民族感情带来的严重伤害却是任何方7式都难以弥补的。2、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根深蒂固,成为民族矛盾加深的主要因素。苏联的前身沙皇俄国是一个以大俄罗斯民族为核心的集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俄罗斯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始终享有特权。列宁曾明确指出,大俄罗斯主义是沙皇政府实行殖民统治的历史产物,是妨碍民族团结与联合的主要危险。他领导布尔什维克党与之坚决斗争。但在列宁之后,特别是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起,苏联领导人和理论界因俄罗斯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领

15、先地位以及其在帮助落后民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而沾沾自喜,下意识地视之为“领导民族” ,从而放松了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警惕。从斯大林开始,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作斗争的矛头主要被指向地方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被看成是多民族国家团结和发展的主要威胁。苏联领导人片面吹捧俄罗斯民族的杰出与伟大,突出俄罗斯人的丰功伟绩,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成果归其一族所有,无形中造成对其他民族的贬抑。1945 年斯大林在招待红军将领讲话时称“俄罗斯是苏联最杰出的民族,是公认的领导力量” ,闭口不谈其他民族为保卫祖国作出的伟大贡献。1957 年赫鲁晓夫在一次讲话中将俄罗斯提到各民族的“母亲”的高度。长期以来,俄罗斯

16、凌驾于其他民族共和国之上,违背了列宁关于各民族共和国平等的原则,因而使其他民族与俄罗斯民族的矛盾和隔阂日益加深,苏联各民族的凝聚力受到了威胁,和谐社会开始动摇。3、对民族问题的认识超越了社会发展的实际。民族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比阶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远为悠8久,因而其消失也相应地较之阶级的消亡更为遥远,只有在阶级、国家消亡之后很久才能实现。因此,只要存在着民族,就存在民族间的差别,并不可避免地存在民族问题。列宁说过,民族问题“就是在无产阶级专政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以后,也还要保持很久,很久”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民族关系的改善,列宁以后的苏联历届领导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产生了偏差。他们将阶级产生、阶级斗争、阶级消亡的社会过程与民族形成、发展、融合的进程混同起来,把民族矛盾视为阶级矛盾的产物,认为民族矛盾将随着阶级矛盾的根除而消失。1936 年斯大林宣布苏联消灭了剥削制度,建成了社会主义, “培植民族互不信任心理和燃起民族主义狂热的剥削制度已不存在” ,民族之间“互不信任的心里已经消失” ,“苏联各民族和种族,在全国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