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走向“人格本位”课程模式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195482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走向“人格本位”课程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走向“人格本位”课程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走向“人格本位”课程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走向“人格本位”课程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走向“人格本位”课程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走向“人格本位”课程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走向“人格本位”课程模式(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从从“能能力力本本位位 ”课课程程模模式式 走走向向 “人人格格本本位位 ”课课程程模模式式- - - -浅浅谈谈中中等等职职业业学学校校课课程程改改的的新新取取向向【 【内内容容摘摘要要】 】 “人格本位”实质上就是以学生为本,其核心是强调教育诸因素中学生的重要性,把学生放在中心和根本的位置上.树立“人格本位”的课程观,要求课程的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基本学习需要为基准点,并要做到多样化、综合化和个性化。【 【关关键键词词】 】人格本位 中等职业学校 课程改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不断深入,课程领域的改已初步适应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职业岗位对中等职业课改的要求。为构建 21 世纪中等职业教育

2、课程体系,有必要对课改的目标和取向有更加准确的定位。从“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走向“人格本位”课程模式,应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课改的新取向。使中等职业教育能够全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人人格格本本位位”课课程程的的内内涵涵和和特特点点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竞争的焦点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各国都加强了对人才需求以及现代社会中人才规格、素质和能力结构的研究。在一些发达国家, “人格本位”的观念已成为一种现代思潮,在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商贸服务以及现代生活管理活动中,都尽力体现这种2精神。在我国教育领域特别是

3、职业教育领域,也应体现这种现代理念。教育的最主要功能之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就是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其教育对象是“人”学生,所以, “人格本位”实质上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人格本位”的核心是突出强调中等职业教育诸因素中教育对象-“人”的重要性,把“人”即学生放在中心和根本的位置上,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切教学活动、措施和方法等都应围绕学生来开展,以满足学生的各种层次,各个方面的需要从而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成为真正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欢迎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要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和职业岗位对人材培养的需求,

4、适应科技进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这些最终都离不开对“人”-学生的教育培养。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和教材建设也要从“人格本位”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并应成为贯穿于课程改全过程的示线。所以,深入研究人格本位课程的内涵和特点,是课程改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在职教课程改研究中,经常提到从市场经济和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然而进一步分析其实质上还是从受教育者-学生的需要出发。这是因为经济建设、社会活动等都是要靠人的劳动或是人来组织实施的,职业岗位也是对具体的人的要求。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即具有较强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技术精湛的劳动者的基础

5、之上。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3中等职业学校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在今后的激烈竞争中,在可能的职业或岗位转换中立于不败之地。有鉴于此,中等职业课程改应根据对科学技术进程和市场、职业岗位的分析,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来确定课程改的指导思想、基本思想和课程实施方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意愿-使学生学会学习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某些特点(职业性、定向性等)使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的专业性联系比较紧密。一旦学生进入了某个专业(工种)领域,就处于被动的受教育的地位。在某些时候,学生的学习意愿和个性发展未

6、能受到充分的重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发挥。总之,忽视了学生个体潜能的充分发展。 “人格本位”的课程模式就是要在专业建设(工种设置)、课程编制、课程标准制定和教材编写等方面,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尊重其学习意愿,多从学生角度考虑,尽可能为他们创造宽松适宜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选择学会学习。(三)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与教材建设的目标是: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构建适应人才培养、劳动就业和教育发展需要的职教课程体系。 “人格本位”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具

7、体标志是:人格完善,通过跨主体性的学习方式生存于世界、社会、家庭之中。、树树立立“人人格格本本位位”的的课课程程观观4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目前正在向纵深发展,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和观念的差异及不平衡性,呈现出多层次、多模式和多元化的特点,然而不论是何种层次、何种模式的课程改都应确立“人格本位”。课程观。这是因为,课程改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无论是何种模式的职教课程改,都应树立“人格本位”的课程观,以学生基本学习需求为基准,使课程方案真正符合培养中等应用性人才的教育规律,鉴于此,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应明确以下几点:(一)职业教育应成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教育发

8、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终身教育观点的确立,其基本依据是:在未来社会中,新知识、新技术、新专业等层出不穷,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全面。不仅要求掌握本专业的系统知识和技能,还要求掌握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技能。另外,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越来越多,对人的知识技能面的要求也越来越宽。随着科技发展、社会生活的变以及价值观念的改,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层次有逐步提高的趋势,高层次的教育将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上述因素,学生不可能仅通过中等职业学校几年的学习就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全部知识与技能,也不能指望通过一次性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会受用终身。这就必须在课程改中精心设计课程结构,使学生不仅掌握所需的知识技能,还要强调培

9、养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断提高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中等职业教育应成为终身教育大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人格本位”的课程目标体系“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已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需要5说明的是,它与“人格本位”课程模式并不矛盾。首先“人格本位”是一种职业教育观,强调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生,这是第一位的;其次,不仅要培养就业适应能力,还要考虑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发展能力;第三,注意专业能力,更强调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这一切都是围绕学生的能力基本需要,即他们在现代社会中将要面对的职业、岗位、技术、环境等社会系统各方面所必须具备的适应能力来考虑的。而“能力本位”是一种贯穿于整个教

10、育培养过程,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教学思想。所以,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体现“人格本位”的教育思想,就是在设计培养目标和各个层次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使学生具有应岗、跨岗、跨职业和一定市场竞争能力,能发掘自身潜能,具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所以,建立这样“人格本位”的课程目标体系和相应的课程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课程模式在信息社会中,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其老化更新的速度愈来愈快。而科学发现与大规模应用的时间间距却一再缩短。处于这种急剧变的社会里,人们一生只受一次教育;从事一种工作的情况彻底改变了。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

11、学生不仅要具备终身不断学习的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跨职业和跨岗位的能力,从而跟上不断变的生产方法和生产环境,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种能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崭新的课程模式特点是:具有多元和多向性,即课程目标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结构类型多,传统和现代教育中有价值部分相互兼容,能适应多个培养方向的课程模式;以提高素质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根本,能适应6广泛就业需要的课设置;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量化测评的课程标准。课程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和创业能力职业学校学生进入社会,首先会遇到就业的竞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的不断深入,劳动力市场也逐渐成熟。从业人员之

12、间将实行平等、公开竞争,就业市场的竞争也趋向激烈。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传统产业萎缩、甚至消失,一部分职工将面临下岗失业。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必须充分重视这一点,要考虑学生工作后社会的需要,积极培养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要在课程改中括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强化技能训练,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并贯彻于各种课程之中。同时,在专业教育中,要努力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鼓励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积极寻找机会,敢于创业。三三、 、 “人人格格本本位位”的的课课程程改改趋趋向向中等职业学校“人格本位”的课程改趋向是课程。设计多样化、个体化,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教学个性化。课程设计个体化、多样化课程方案设计是中等职业学

13、校课程改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课程设计个体化和多样化是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特点确定的。课程设计的个体化指的是:一要考虑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各自特点,使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各自的需要;二是尽可能体现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和教学特色,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三是在提高全面素质基础上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课程多样化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将不同类型的课程有机融合,集取各7类课程之优点、扬长避短。二是根据需要,同专业可以采取不同的课程方案。力求做到课程因需而设。三是课程目标多样化,即较理想的课程应以社会(企业)需求能力结构和学生个性发展 3 个方面要求为基点,以提高素质核心,从而形成一个课程目标三角型。用上述方式

14、进行课程方案设计,可较好地适应和满足各种需求,极大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课程内容综合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知识综合化和一体化显著加强使得社会职业呈现综合化发展趋势。例如,一些传统单一的职业减少甚至消失,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新兴的交叉职业(专业)如机电一体化、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物业管理等。这类职业的从业者,在掌握一些工程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学习一些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律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其中,许多知识、技能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单一职业所界定的范围,那么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内容也必须适应这一变化,适当增加新的跨学科内容,即课程内容必须综合化。课程综合化有三

15、大优点: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3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三)课程教学个性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中指出,当代教育的主要倾向之一,是个性化教学。即“按照每一个学生的要求和才能,8给每个学生布置一个学习计划。学生的学习路线不是直线型的,可以按照不同的知识水平选择一条最适宜的途径,而且学习材料是多种多样的”。这一思想已经得到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响应。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也不应例外,课程教学个性化是课程改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分三点说明:教学模式个性化,不论是何种课程模式都应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这就是说要按照学生需要及其所能接受的最佳方式设计

16、教学模式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尽可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并最终达到学习目标。教学方法个性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才能体现教学个性化.在现代教学论中,学习过程趋于替代教学过程.学习者学习行为的科学研究,强调连续性、强调需要和动机的重要性以及学习者对学习方式和内容的选择权利。一些先进的学习方法如:“行为导向”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教学方法,通过自主独立的学习过程,培养适应劳动力市场、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这类个性化教学法大体分为搜集分析信息、制订计划、决策实施、检验和评价等几个步骤。强调学生积极参与每一个学习步骤,使之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手脑并用,使学生成为学习实践过程的主角,即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不仅改变了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态度,也使得教师从原来的“授业”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咨询者、伙伴和朋友,成为一名学习向导和顾问。这种以学生专业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