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第四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172922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解读)第四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材解读)第四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材解读)第四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材解读)第四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材解读)第四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材解读)第四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解读)第四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单元分析:单元分析:本单元共分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这一方水土”以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的照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形地貌的基本特点及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感受祖国各地复杂多样的气候。第二个主题“我们在这里生活”通过调查南北地区的饮食特点和习惯,探究不同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对人们饮食习俗的影响,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第三个主题“同一个名字叫中国”理解“入乡随俗”尊重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从歌词“西部放歌”导入,探究地区特点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每个专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为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及情感

2、、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单元目标:单元目标:知识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能力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重视学生的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表达机会,激励学生参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表达实践,获得成功的愉悦。2、时刻关注潜能生,从行为举止上多提醒。3、尝试通过“角色转换”使潜能生产生向上的愿望,以获得“角色期望”的效果。4、在教学工作中,时时刻刻关注潜能生,给潜能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鼓励;5、赏识潜能生的闪光点,必

3、要时甚至是放大闪光点,让他们找回自信,逐渐进步。课时安排:课时安排:这一方水土 3 课时我们在这里生活 2 课时同一个名字叫中国 2 课时这一方水土这一方水土好山好水好地方好山好水好地方活动目标:活动目标:1、 初步了解我国地形地貌的基本特点及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2、 亲近祖国的山山水水,感受祖国山水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3、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爱家乡,爱祖国,爱地球。4、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活动准备:活动准备:1、中国地图,彩色卡纸2、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的图片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一、 了解祖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特点

4、1、 展示图片:青藏高原、平原大地、江南水乡、海滩风光(1) 提出要求:看一看,说一说,这些图片拍自祖国的哪些地方,这写地方有什么特点?(2) 学生欣赏并自由交谈(3) 教师引导过渡:我们家乡的自然环境又有什么特点呢?2、 介绍自己家乡自然环境的特点(1) 提出活动要求:请各组充分利用自己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为咱们家乡制作一张名片。(2) 学生分组制作(3) 展示成果,评价鼓励3、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祖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美。想想,咱们祖国还有哪些美丽的地方?二、 充分感受祖国不同地区,不同地形都有不同的美。1、 让学生分组把搜集的资料,图片在小组内互相介绍2

5、、 了解祖国的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的特点,感受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美。三、 感情升华过渡:我们的祖国就是这么美丽,生长在这么美丽的地方,你有什么感受?师提建议,全班自由组合开展活动。(1) 、唱一唱:青藏高原 、 黄土高坡(2) 、读一读:桂林山水 、 美丽的小兴安岭(3) 、写一写,画一画四、环保教育。“同学们,我们看到了这么美的山山水水,感受到了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这么美好的环境,再看看我们的周围,与图片中的纯净、宁和比较起来,是不是有一样的感觉?”学生讨论我们的城市,特别是我们的黎托乡在大规模开发的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环境问题。“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城市,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地球,都需要我们每一个

6、人用实际行动去爱护,让天更蓝,让水更清,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吧!”多样的气候多样的气候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感受祖国各地复杂多样的气候,进一步感知祖国的辽阔幅员。教学准备: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一个包含天气预报节目、气象符号图气象知识的多媒体课件或准备相关资料。2、学生课前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并模拟主持天气预报节目。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请你用一个词或者一个成语来形容今天的天气情况。(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概括,如:气温适宜、阳光明媚、寒风凛冽)2、教师:你们知道在祖国背面的哈尔滨今天的天气吗?(学生自由猜想。北方地区可以问海口的天气)3、教师借助课件播报哈尔

7、滨(海口)地区的天气预报。教师提问:听了天气预报,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不同地区的气候存在差异)4、教师:昨天,大家都看了天气预报,看懂了吗?老师有几个气象小知识想考考大家。二、了解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1猜猜气象符号的含义。(1)课件出示(也可以用粉笔画在黑板上)各种气象符号,如晴、晴转多云、小雨、雷阵雨、暴雨、阴、风学生自由猜测其含义。(2)教师:昨天老师请大家收听了自己最喜欢的城市的天气预报,下面咱们就来个天气预报“现场播报会” 。2课件出示中国 24 小时的天气预报图(或教材 66 页图片) 。教师宣布天气预报“现场播报会”的要求:两分钟时间内简要介绍该城市的 24 小时的天气

8、状况,语言准确,声音响亮,表达流畅。3、学生在小组内尝试练习,再自愿上台播报。老师要指导学生注意:(1)使用简单的方位词进行概述。(2)使用描述天气情况的成语。4、学生总结交流我国的气候的特点。教师可以用以下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听了这么多小气象预报员的介绍,从这张 24 小时天气预报图中你看为什么同一天内不同地区的天气差别这么大?三、感受中国气候的复杂多样?1、寻找我国的气象之最。教师:新疆的吐鲁番盆地,夏季气温高达摄氏 50 度,那是我国最热的地方。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气候之最?学生找一找我国最干、最冷、最湿、台风经过最多,降水最多等的地方,交流汇报。2、走近“气象名城” 。(1)寻找“气象名

9、城” 。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气象名城。教师出示教材第67 页上的“中国气象名城 ”卡,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圈出它们的位置。说说为什么会这些说法。(2)为“气象名城”设计名片。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了解到的信息,设计气象名城的名片。四、拓展延伸。1、课件播放气候差异较大的地区的风景图片,介绍相关的气象小知识。2、教师小结: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的气候有很大的差异。同学们,你们想想,这么复杂多样的地形、气候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将在以后的课堂上进行交流。富饶的物产富饶的物产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情况。2联系生活环境,知道家乡主要的物产。教学准备:教学准备:1

10、教师准备各种特产图片、中国地图、家乡物产表。2学生课前搜集祖国物产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彩色笔、卡片纸。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续编哈密瓜与荔枝兄弟的故事1教师讲述哈密瓜与荔枝兄弟的故事,提问:如果两位瓜兄弟换了家乡会怎样?2学生自由猜想,续编故事。3教师:不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适合不同的生物生长。看看这些东西,想想它们适合在哪儿生长?二、物产寻根记1教师出示不同地区的物产图片,如水稻、荔枝、小麦、青稞、甘蔗、芒果、橘子等,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产地。2在地图上找到它们的家,把图片贴上去。3讨论:它们能不能换个家,为什么?我国的作物品种为什么会有这么多?4小结: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不同地区

11、的气温和降水不同,所以同一种作物在有的地方能生长得好,而有些地方却不能。三、寻找家乡的特产1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乡,看看家乡有哪些矿产和野生动物资源。2填写“家乡物产表” 。3交流家乡物产的信息。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等。四、了解祖国的物产。1在教材 71 页的地图上寻找祖国有哪些矿产和野生动物资源。说说家乡的矿产和野生动物资源与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2为特产制作名片。(1)寻找祖国各地的特产。如烟台苹果、西藏牦牛等。(2)将物产分类,如水果类、牲畜类、植物类、矿产资源类、土特产类等。为其中的几种物产设计名片,并配上简要的文字说明。五、制作祖国物产分布图。1教师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将搜集到的物产信

12、息资料和绘制的物产名片、图画贴在中国地图相应的产地位置上。2、学生上台介绍祖国的物产及基本分布状况并分析原因。我们在这里生活我们在这里生活大米饭、小米粥、青稞酒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制作南北食谱,对比南北方食物的味道、做法,从而大体了解各地的饮食特点和习惯。2初步探究不同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对人们饮食习俗的影响。教学准备: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张主食贴图,一本美食书籍,彩色卡片纸若干。2学生课前搜集各地主食的图片或实物。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游戏:猜猜它们变成了啥。1教师:请同学们想想,这此农作物能加工成什么食品?(可以同时出示这些农作物的图片,如水稻、大豆、高粱、玉米等)2学生发言。3教

13、师小结:这些农作物加工成的食品,就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食。你知道祖国的南北方分别有哪些主食吗?二、了解南北主食。1完成连线图。面条 北方 米粉米饭 南方 馍馍饺子 馒头2组织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南北方主食。3学生交流家乡人爱吃的主食。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家乡自然环境与所吃主食的关系。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1北方人为什么爱吃面条?(1)教师:说到北方面食,老师想起了“西安面条像裤带”的说法。面条怎么会像裤带呢,咱们这儿可没有这么宽的面条。你们猜猜北方人为什么爱吃这样的面条呢?(2)学生自由猜想:这种面条好吃;大面条实惠,可以一家人一起吃;可以填饱肚子(3)教师:西安的面条就是实在。说它像裤带

14、,意思是面条的宽度、长度、厚度都超出了人们的想象。2探究南北饮食差异形成的原因。(1)教师:北方人爱吃面食,南方人爱吃米饭。南方人和北方人吃的主食为什么不同呢?这与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2)学生小组交流。老师启发学生从各地的土壤以及气候条件方面分析原因。(3)小结:由于土壤和气候等条件的不同,我国的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因此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农民、牧民、渔民农民、牧民、渔民活动目标:活动目标:了解不同度曲人们生产方式的差异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体验劳动的快乐活动准备:活动准备:填写人们生产活动调查表。认识劳动过程中人们所用的工具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一、 认

15、识劳动工具1、 看一看:图片展示风车,铲子等劳动工具的图片2、 说说这些工具的用途3、 演一演:你生活的地方有什么劳动工具,你能演示使用这些工具的动作吗?二、 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活动1、 教师提问:大家发现了吗?不同地区劳动工具不同,这是为什么呢?2、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3、 拓展:你还知道什么地方人们的生产活动,像老师一样来和大家说说吧!4、 展示图片,组内交流5、 推选代表汇报6、 学生自由欣赏三、 体会劳动的乐趣1、 教师:各地区的生产活动不同,老师还真想试试,你呢?可有些地方离我们远,我们无法感受,大家想想办法吧!2、 欣赏牧场上人们挤奶的动作。3、 学生将劳动动作变成舞蹈,如:采茶

16、,赶海,撒网等,全班展示,体验劳动的乐趣。4、 教师小结。同一个名字叫中国同一个名字叫中国入乡随俗入乡随俗活动目标:活动目标:1、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方式。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尊重不同地区语言、饮食、风俗习惯、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做到“入乡随俗” 。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收集有关不同地区的资料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一、观察导入1、观察图片,说说不同环境下人们的生活。2、学生当个小小播报员,介绍人们的生活。3、那么什么是入乡随俗呢?4、学生读一读书 80 页资料。二、举行“入乡随俗”辩论会1、创设情境:你去旅游,在外地遇到了不同的生活习惯,你怎么办?说说你的想法。2、那么,你们认为应该入乡随俗吗?讨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