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精至爱 效国效民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4172302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至精至爱 效国效民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至精至爱 效国效民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至精至爱 效国效民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至精至爱 效国效民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至精至爱 效国效民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至精至爱 效国效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至精至爱 效国效民(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至精至爱至精至爱 效国效民效国效民与研究生朋友谈与研究生朋友谈“大学精神大学精神”2010 年 09 月 09 日 10:27 点击:519 (二(二一一年九月八日)年九月八日)戴戴 旭旭 光光在学校教学评建工作如火如荼之际,又一批钟爱军事医学、立志效国效民的青 年学子走进第四军医大学校园,走入高素质人民军医预备行列,也走向通往医 学科学高峰的精英之路,可喜可贺。作为学校领导,我要在表达祝贺和欢迎之 意的同时,感谢大家的选择,也恭喜大家的选择!因为今天,你们为考入这所 久负盛名的医学殿堂而自豪;明天,母校将会因你们在卫勤事业和人类健康中 的卓越贡献而骄傲!研究生院冯英明院长已多次将研究生入学教

2、育课交给我。2007 年我曾围绕“精 英与使命”的话题,创造性地为研究生朋友描绘过精英成长“路线图”;2008 年我结合赴川抗震救灾经历研究过“天使与翅膀”的关系,引导大家把伟大抗 震救灾精神变为成才动力;去年我就想根据第四军医大学精品文化建设纲要 讲讲大学精神,但因工作太紧未能如愿,今年还想集中讨论“至精至爱,效国效 民”这个主题,补上这一课。一、一、“精神精神”与与“精神原子弹精神原子弹”(一)人类对(一)人类对“精精”与与“神神”的认识。的认识。“精神”一词由来已久,始见于庄 子列御寇描述“至人”生活状态时的表述。道教内丹学有“精气神”一说, 所谓“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

3、宝精气神”;“树活风雨土, 人活精气神”。从渊源上看,“精神”这一概念发端于先秦哲学与传统医学关于养生与修行之 说。周易系辞上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太平经圣君秘旨则说,“夫人生本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现代有人认为,“精神”的“精”指生命的形态,“神”指生命的主宰。有人 更用拆字法来解释,说“精”左边是“米”,右边是“生”和“月”,“月” 通“肉”,即“米肉生精”;“神”由“示”和“申”组成,“示”上两横表示 天,“小”为星辰之象,“申”是闪电之形,古人认为闪电威力无边,神秘莫测,于是便顶礼膜拜。“精”可从饮食中获取,“神”则是上天代表和万物主 宰,所谓“

4、得神者生,失神者死”。古人眼中的“精神”多停留在物质层面,也有哲人加以引申,如庄子认为“形 骸有尽,精神不灭”;袁枚认为“精神为主人,形骸为屋舍;主人渐贫穷,屋 舍亦颓谢”。后“精神”原有的物质层面含义逐渐被现代科学湮灭或被其他术 语取代。现代西方“精神(spirit)”一词多指意识形态上某种动力,或无意 识形态上某种潜动力,它包括思想、情感以及理想、信念等,通常被认为是没 有具体物理性质但确实存在的能量,是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力量。(二)精神的特征与威力。(二)精神的特征与威力。精神有何特征?尚未见过权威论述,我们认为至少 有四点。一是时代性一是时代性。“精神”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之中,都与一

5、定时代的政治、 经济、文化紧密相联。二是传承性二是传承性。通常认为“精神”都有其形成、丰富、成 熟的过程,在历史演化中或一脉相承,或断续继承,或跳跃承续,都在不断地 与时俱进。三是能动性三是能动性。“精神”均可被承载主体自我意识、觉悟和扬弃,从 而反作用于自然和社会的演化发展。四是开放性。四是开放性。除了某些宗教之外,不同 “精神”常可相互吸收、借鉴和促进,优秀“精神”常常更具吸引力、感召力 和生命力。古往今来,“精神”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古时“精气神”就曾是芸芸众生的毕 生追求,皇室贵胄、平民百姓、“闲云野鹤”无不痴迷于此。如今的“精神” 更有蜡炬之功,能照亮自己、点燃别人、薪火相传甚至星火燎

6、原。社会的发展, 从民生琐事到政治变革、从军事斗争到科技进步,无不体现着精神的力量。没 有共产党人的特有高尚精神,没有中华儿女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的国家和民 族怎能有如今的辉煌?“精神”是一种无穷的力量,是催人奋进的动力,是创造奇迹的威力,有时更 具改天换地的爆发力。有人曾将毛泽东思想比喻为“精神原子弹”。当时此言 一出即风靡全国,震撼世界。原子弹是什么概念啊?原子弹是核裂变,具有摧 枯拉朽、排山倒海之能量。有人说将精神比喻为原子弹似乎有点“过”,但我 认为这一比喻确实将精神的力量说透了、说到位了,可以说是关于精神威力研 究的高峰,至今无与伦比。事实上,像毛泽东思想这样超级优秀的“精神”, 不

7、仅发挥了原子弹般的巨大威力,甚至连原子弹本身也是靠这种“精神”才得 以制造成功的。(三)(三)“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句话是毛主席的经典之言,是他在党的 八届二中全会上赞扬我军战士自觉的纪律性和高尚的艰苦奋斗精神时说的,言 简意赅,辞约旨远。我理解,毛主席说的这点精神是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特别是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品格,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 超越,一种不甘平庸、不甘屈从、不甘沉沦的血性和品节。古今中外成大器者 都有强大精神支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 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等名言和它的主人莫不 如

8、此。若缺了这点“精神”,“志不强”就会“事不达”,就会意志不坚甚至 有体无魂,更谈不上成就事业了。毛主席老人家强调的“这点精神”,是说人“总是要有”,而不是“可有可无”、“时有时无”。人是这样,一个团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样如此。没有内在精神支撑的国 家和民族,就会积贫积弱、受人欺凌、任人掠夺、难以应对大灾大难,更难自 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终将被开除“球籍”。如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引领我们 的民族创造了灿烂文明,而且生生不息、延绵不绝。毛主席在党的七大上号召 全党和全国人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成为全国 军民夺取抗战全面胜利的动员令;邓小平 1980 年提出的“五种革命

9、精神”,江 泽民后来提出的“64 字创业精神”,胡锦涛提出的新时期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 列精神概括,成为亿万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的强大动力。二、二、“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的理想之光的理想之光(一)大学与大学精神。(一)大学与大学精神。大学通常被人们比作“象牙塔”(Ivory Tower)。 象牙塔,最早在圣经中用来描述新娘美丽的颈项。这个词后来被逐渐运用到社 会生活的各方面,主要是指不受外界干扰和诱惑的世外桃源、隐居之地。传统 的大学恰是这种地方。但大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 古希腊,大学是哲学思维的场所;即使在中世纪,大学也依然是传播人文知识 和

10、道德真理的圣殿;二十世纪随着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大学走出“象牙塔”, 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组织实体、教育实体、学术实体,成为推进工业化的重要 力量。这样,大学实际经历了从传统的教学(传授知识、造就绅士)“单功能 说”,向教学、科研“双功能说”的转变,最终具备了教学、科研、服务这 “三大功能”。大学精神是什么?它有什么意义呢?古往今来,人们说法很多,赞美之词也很 多,我们不妨列出一些,加上一些我们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大学精神对大学的作用犹如人的精神对人存在的意义一样,它是精髓,是 生气,是动力,它使大学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挑战强权,敢于捍卫真理,敢于 领时代之先。大学精神是大学抵御诱惑与腐蚀的宙斯

11、盾,是维护大学纯洁、独立、平等、 和谐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大学精神是一种“精神复合体”,是大学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 精神成果,是科学精神的时代印记和具体体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高级形式 和突出标志。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最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和高度抽象的品格特征,是其生 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整体精神风貌的凝结,是大学之魂、核心文化要素。大学精神是大学之“大”的根本,即精神之大、文化之大,或曰大学之大, 不在于地之宽狭、楼之高矮、人之多寡,而在于师之大行、典之大作、生之大成、导之大衍。(二)著名大学的大学精神。(二)著名大学的大学精神。大凡名校都有其不朽精神。一所具有某种强烈精 神的大学,培育的

12、不仅是具有这种精神的学生,更在于它能在造化具有这种精神 的国家和民族中发挥巨大作用。如牛津大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研究型大学。自 1168 年成立来, 共为英国培养了 40 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5 位首相、85 位大主教和 18 位红 衣大主教。牛津自成立之初便确立了探索普遍学问的办学宗旨,强调“启示” 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提倡自由、宽容、博大、卓越、同情失败者等理念,彰 显了富有鲜明特色的精神力量。剑桥大学的“大学精神”虽无完整提法,但其“淡定”与“孤傲”的性格可用 “任凭狂风起,我自卓然处”来形容。剑桥创办于 1209 年,产生了 80 多位诺 贝尔奖得主,囊括了该奖全部六个

13、奖项的各种领域。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提 出进化论的达尔文、发现血液循环的哈维、发明青霉素的弗莱明、发现电子的 汤姆生父子、破译 DNA 密码的沃森和克里克等灿若繁星的科学巨擘和许多影响 人类进程的重大成果,让剑桥成为科学的圣殿。哈佛大学可谓当今世界研究型大学的典型代表。它的校训是“以柏拉图为友,以 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许多学者认为“哈佛精神”主要是“追求 真理、独立思想、注重人文”。该校先后培养了 8 位美国总统,33 位诺贝尔奖 获得者,32 位普利策奖获得者,还有如基辛格、陈寅恪、林语堂、梁思成等政 要和精英。1986 年哈佛建校 350 周年时想邀请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参加盛

14、典, 里根欣然接受,但提了个条件,最好到时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然哈佛经过研究 认为里根不具条件,最终没有答应,里根也未能参加校庆。哈佛首任校长艾略特 提出“大学是世界上最容不得独裁者的地方”,从而为该校打造了学术自由的 传统,一直传承至今。耶鲁大学,原为“耶劳大书院”。1701 年 10 名筹建的牧师到康州纽黑文附近 的布兰佛小镇,把各自带来的 40 本书放在桌上郑重宣誓:“我为大学的创建而 捐上这些书”。后来,对书的尊重成为浓厚的耶鲁情结延绵数百年,“以书建 校,以书立言,以书传世”演化为学术独立自主的“热爱真理,追求真理”的耶 鲁精神。近 30 年来 7 任美国总统有 5 任为该校学生。西

15、点军校即美国陆军军官学校,被誉为“陆军将帅的摇篮”、“将星升起的地 方”。200 多年培养了 3700 多名将军,其中 4 名五星上将(阿诺德、布莱得利、 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2 名美国总统(格兰特、艾森豪威尔),还有许多 著名政治家、国务活动家、企业家、教育家和艺术家。大家熟悉的“责任、荣 誉、国家”的校训,就是西点精神的结晶。国外名校的大学精神在体现荣誉、价值的同时,往往都包含着和谐与宽容。比 如 32 岁的数学家怀尔斯 1985 年就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然而此后 9 年,怀尔 斯却连一篇文章也没发表这在我们有些同志看来,绝对不可容忍,至少第 5 年就安排转业或下岗了,然而普林斯顿依然

16、允许他的存在。1994 年,沉寂 9年的怀尔斯以长达 130 多页的论文终结了世界最难的题目费马大定理。这 是一个困扰了数学界长达 360 年之久的著名课题,不知有多少数学家为其穷尽 毕生精力而一无所获。怀尔斯最终荣膺历史上唯一的菲尔兹特别成就奖和沃尔 夫奖两个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在中国,大学精神也源远流长。先秦的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 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大学”虽非彼“大学”,但“明德”、 “亲民”、“至善”亦可说成那时的大学精神。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在中国 仅有一百余年历史,许多大学仍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如浙大以“求 是”与“牺牲”著称;复旦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立学、以“海纳百 川、追求卓越”自许;清华则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传世;北大更以 “提倡新学,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闻名。有人说,北大培养的学生多 为综合型人才,除了本专业什么都懂,他们擅长在数学系同学面前谈经济学, 在经济学同学面前谈数学,如果两样你都懂,他们便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