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树的城市:高寒草原地区城市设计研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4162242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没有树的城市:高寒草原地区城市设计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没有树的城市:高寒草原地区城市设计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没有树的城市:高寒草原地区城市设计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没有树的城市:高寒草原地区城市设计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没有树的城市:高寒草原地区城市设计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没有树的城市:高寒草原地区城市设计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没有树的城市:高寒草原地区城市设计研究(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没有树的城市:高原寒冷地区城市设计研究没有树的城市:高原寒冷地区城市设计研究以西藏那曲城区控规及城市设计为例以西藏那曲城区控规及城市设计为例李国华 钟卫华 龚松青 何苏明【摘要摘要】西藏那曲地区是属于高寒草原城市,平均海拔 4450 米以上,本文通过对那曲地区寒带气候、高原地势、宗教文化这三项重大影响要素的研究,对城市形态、街道空间、建筑色彩、建筑高度及开放空间提出了相应的控制要求,并着重研究了白玛湖-孝登寺区块、商业休闲中心、居民住宅、阳光走廊、 “回”字形社区中心、街道立面等别具特色的城市景观,进一步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关键词关键词】高原 寒冷 文化 城市设计1. 项目背

2、景1.1.场地区位场地区位那曲县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境内。地处唐古拉山脉与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南与当雄县接壤,北与聂荣、安多县相连,东与比如、嘉黎县相靠,西与班戈县毗邻。那曲河、贡曲河、莫曲河、菜油河和劳曲河从境内穿过。区内海拔均在 4450 米以上。那曲地区总人口为 39 万人,其中 98。86%为藏族人口。全地区 2004 年国内生产总值为 19.31 亿元。那曲县是青藏公路(109 国道)、黑昌公路(317 国道)、那(曲)班(戈)阿(里)公路的交汇点和在建青藏铁路的中转站。那曲镇是地区、县、镇三级人民政府驻地,是藏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通讯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比较优势。本次

3、研究的范围为那曲城区的核心区,包括浙江路、辽宁路、罗布热地路及环城南路等周边区域,整个范围用地面积约 5.16 平方千米。那曲现状1.2.恶劣的居住环境亟待改善恶劣的居住环境亟待改善那曲和西藏其他地区一样,仅仅半个世纪前还处于农奴时期。解放后的那曲城区,城市生活环境质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相比东部地区,那曲城区特别是旧城区,住房破旧、人口稠密、城区没有像样的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卫生设施严重缺乏,居住环境仍然恶劣。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面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弘扬民族特色文化,加强西部大开发的力度,中央政府决定加大对西部地区尤其是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水平的改善工作。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

4、 “特、宽、优” 政策框架逐渐落在实处,全国均在积极支援西藏建设,带动了西藏地区经济的加速发展。在此背景下,那曲城区发展和开发建设将进入一个全新时期,经济实力、城市建设水平也将得到全面升级。1.3.浓郁的民族文化面临冲击浓郁的民族文化面临冲击那曲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发达,独具羌塘文化特色的人文资源和草原、雪山景观文化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城市整体布局因山就势,四周草原环绕,城市肌理致密,民居多为 1-2 层的平顶泥土结构。从围绕孝登寺的转经路,到那曲河西岸高台上的尼姑庙和天葬台,从寺门前永远的煨桑和寺院卡林中的热烈的辩经,到都都卡(当地集市)的叫卖声和独特的交易方式,从葬红色的僧袍到饰满吉祥图

5、案的民房门头,藏民族文化气氛十分浓郁。然而,近几年的开发建设,带来的却是来自内地的瓷砖、玻璃幕墙、大建筑大屋顶、莫名其妙的水泥塔楼,以及像大马路、大广场等内地城市建设风潮的强大冲击,浓郁的藏民族文化特色面临冲击。这不仅仅是个城市风貌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藏族文化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以及东西文化(东部和西部)交流矛盾的问题。2. 影响那曲地区城市设计的三大特质总结影响那曲地区城市设计的各种因素,以下三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分别是:气候、地势和文化。这是那曲区别于其它城市、也是影响规划师设计思路的最大区别。如,那曲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树的地区,这恐怕是非常独特的,会令众多规划师一时的束手无策。因此,深入的

6、研究城市的基本特征,对症下药,才能得到最佳的结果。地势气候文化2.1.气候气候那曲县地处中国西部、西藏自治区的中部,它的气候环境特征包括:1)气温低、降水少,属于高原亚寒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建筑防寒保温要求高;2)风季长、风沙多,是我国最主要的大风区之一;3)这里冬季长达近半年,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为-2.1,人们户外活动时间很短; 4)自然灾害频繁,包括雪灾、冰雹、风灾、旱灾等。其中雪灾是藏北牧区最大的自然灾害,冰雹、风灾在那曲发生的规模和频率均居全国前列;5)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南风,0以下温度的天数约为 201 天,0-10之间温度的天数为 119 天 10以上天数只有 45 天

7、.2.2.地势地势那曲地处唐古拉山脉与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境内多山,地势呈西北向东南缓坡状,坡度较为平缓,属高原丘陵地形,海拔均在 4450 米以上,周边山峰海拔均在 5500 米以上,属于高海拔地区。因此这里的空气稀薄、气压低、氧气少,同时这里的日照充足,辐射强烈,也被称为“日光城” 。由于高原缺氧,这里几乎看不到高大的树木,只有茫茫的草原和皑皑的雪山,当然也有部分的低矮灌木大黄等,高不到 1 米,而且一到冷季就会枯萎,直到来年在重新发芽。2.3.文化文化西藏的主要文化来源于宗教,其中对城市格局和建筑形式最有影响的包括以下五大宗五大宗教学说图解教学说:1)天梯说传说天赤七王都是天界的神仙,等

8、他们死后都会登上天界。彩虹就是登天光绳,山体就是天梯。在天体说的影响下,当时很多房屋都建在山上。2)女魔说传说文成公主曾为修建大昭寺和造就千年佛址而进行卜算而来的,她揭示蕃地雪国的地形是一个仰卧的罗刹魔女,并主张在罗刹女魔的左右手臂、胯、肘、膝、手掌、脚掌修建 12 座寺庙。以镇魔力。女摸索对吐蕃王朝在拉萨河谷地区的开发建设曾发挥过重要影响。3)金刚说金刚乘作为藏传佛教的基础,其“顶礼膜拜”和“朝圣转经”等思想和仪轨,对旧西藏社会形态、城市形态和建筑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寺院的殿堂建筑那有很多“回”型的平面布局,这些都是求佛转经的通道,桑耶寺主殿的三层空间都有回型布置、拉萨的八角街就是著名的转

9、经路。除此之外,还有中心说和来世说,对西藏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 寒带气候条件影响下的那曲城市设计3.1.风屏蔽原则风屏蔽原则紧凑的土地使用形式,风屏蔽的建筑原则,强调建筑空间的围合。加拿大魁北克的费尔芒镇(Fermont)是一座运用风屏蔽对策建设的人工镇,一栋 5 层超长的多功能风屏蔽建筑,包括商店、图书馆、行政办公设施、学校和娱乐设施在内,为居民区阻挡了来自北、东北及西北几个方向的寒风,通过计算和试验,大多数该镇的居民风屏蔽居住空间:以外围连续的商业建筑围合住区空间,实现居住小区的大围合。住宅都能从这一风屏蔽措施中受益。规划对策:采用“大围合”和“小包围”两种形式

10、解决风屏蔽问题, “大围合”即用沿街建筑阻挡街道引入的寒风,主要用于公建;“小包围”是指建筑围墙,如住宅院落和单位围墙,有时两种形式同时出现。3.2.公共空间室内化和地下化公共空间室内化和地下化重视公共空间室内化处理,构建便于居民出行的室内人行系统,并整合系统入口与公共换乘系统的关系。加拿大卡尔加里(Calgary)的德文花园是一个面积约 1 万平方米的完全封闭的室内空间,周围环绕商店、参观和写字楼等;卡尔加里城市中建有“+5 米”的空中步道系统,以防护不利的气候环境。加拿大多伦多和蒙特利尔两个城市,分别拥有在世界占第一和第二位的地下商业系统,由四通八达的地下人行通道和地下商业街区组成,并连接

11、地铁站、办公楼、大型百货商店、银行、市政厅、停车场、火车站等公共设施,创造了庞大的不受季节影响的地下公共间环境。规划对策:我们实践性的提出了阳光走廊和半地下的社区活动空间,分别布置在色尼河北岸和各个居住社区的中心,将室外空间室内化和地下化,延长市民室外活动的时间和增加公共活动的舒适性。3.3.适合的街道空间适合的街道空间城市街道设置不宜过宽,并与冬季主导风向形成一定角度,减少冬季寒风的导入。街道空间作为城市交通和人流活动空间的主要载体,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越宽越好,但是在面对像那曲这样的高寒城市,宽大无遮挡的街道只会引入刺骨的寒风,使得街道空间不再适宜人的活动,变得不再人性化。因此,我们要探求

12、在满足城市车辆和人流交通的前提下,尽量缩窄街道空间和建筑后退并与冬季主导风向形成一定的角度,将形成恶劣小气候、影响人们出行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公共空间室内化和地下化公共空间室内化和地下化公共空间室内化和地下化规划对策:深入研究城市交通,规划最宽道路 32 米,主要以 16-20 米道路断面为主,道路不设非机动车道,预留堆雪场所,建筑后退 3-5 米,塑造人性化行车和步行空间。3.4.平稳的城市形态平稳的城市形态整体城市空间形态要比较平缓,不宜设置过多的起伏变化,防止造成小气候的恶化。在很多北欧国家如丹麦,老城中的传统建筑都是沿狭窄街道兴建的低层联排式建筑,后面常常带有小院。当西风吹到这些低矮而连

13、续的建筑物时,大部分风势被导向上空。在这些城镇中,小气候比四周的旷野要好得多,人们每年能舒适地呆在户外的间数也大大增加。而单栋的高层塔楼能在其四壁产生强风,能挡住地面以上 20、30 乃至 40 米高空的强风,并将其导向地面,把所有的人和物都吹得冰凉。因此人们不难发现,在低层联排建筑群中的“夏季” (或者说户外活动季节)要比多层建筑附近的“夏季”长两个月。低层建筑的城市中宜于户外活动的间数也要比高层建筑的城市多一倍。规划对策:形成相对完整的建筑高度分区,减少小气候环境形成。3.5.小而围合的广场空间小而围合的广场空间控制游憩广场面积和开口,增加广场空间的日照时间,减少阴影面。在大多数时间,户外

14、活动的人都要有直接的阳光并避开风吹才感觉舒适。除了最热的暑天,在所有其他的日子里,风大或阴处的公园和广场实际上都无人光顾,而那些阳光充沛又能避风的地方则大受欢迎。特别是在那曲这样的高原寒冷地区,一方面没有人愿意呆在寒冷的阴影面;另一方面,任何的一股冷风都会把人赶进温暖的室内。因此我们在设计广场空间的时候,除了设置一平稳的城市形态广场开口分析些玻璃暖房外,还要研究广场的空间布局模式,尽量增加日照时数能达到 5 小时以上空间,并且减少寒风的引入,创造比较温暖舒适的室外空间,尽量的延长室外活动的时间。由于那曲城区的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因此广场的开口不宜朝西面和南面,广场空间由朝北和朝东两个方向的选

15、择。我们以 4060 米的广场空间为例,以创造最少的阴影面积和最温暖舒适的逗留空间为出发点研究城市广场空间的组合方式。规划对策:城市游憩型广场面积控制在 0.4 公顷之内,广场开口形式为朝北或朝东,也可以是围合型广场,避免广场三面开口。4. 高原地势条件影响下的那曲城市设计4.1.没有树的城市没有树的城市由于那曲城市不长乔木,也基本没有灌木,使得城市景观塑造时缺少了最有生机的一种元素,也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健康度,如何弥补这一缺失,也是规划应着重解决的问题。规划对策:1)在城市外围地区,用大面积的草坪来满足人们对绿色的渴望,同时也是城市和草原肌理的一种过渡。2)开敞空间尽量紧凑,增加布置各种环境小

16、品和游乐设施,提高色彩的鲜艳度。3)将绿色植物室内化,特别是在阳光走廊、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空间及私人空间房内,可布置适合本地生长的灌木,满足人们对“绿色生活”的渴望。4.2.建筑高度限制建筑高度限制高海拔、低含氧量,对人体的身体功能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即使是常年居于此的本地居民,也不能持续的快速行走,也不能轻易的一口气上楼,更别说长时间剧烈的运动,所有的原因都归咎于 “极度缺氧” 。在这种长期的心理暗示下,使得这里的居民不想离地面太远,氧气在这里显得异常珍贵。因此,对建筑高度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规划对策:那曲地区的居住房一般都为 1-2 层,周转房为 3-4 层,而公共建筑,借助电梯的使用,可以做到 3-6 层,甚至也有做到 7 层,但都属于少数。4.3.对城市交通和功能布局的影响对城市交通和功能布局的影响高海拔、低含氧量使得非机动车在这座城市显得如此的不合适,因此街道断面就不需要设置非机动车道,现状设了非机动车道某些道路的都是不了解情况的内地设计师们的杰作,现在这些非机动车道都被作为堆雪场地来使用。缺少非机动车对市民的出行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