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敷设规范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4151249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缆敷设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电缆敷设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电缆敷设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电缆敷设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缆敷设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缆敷设规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电缆敷设规范 ()一般规定 第 5.6.1 条 选择电缆路径时,应按下列要求: 一、应使电缆不易受到机械、振动、化学、地下电流、水锈蚀、热影响、蜂蚁和鼠害等各 种损伤; 二、便于维护; 三、避开场地规划中的施工用地或建设用地; 四、电缆路径较短。 第 5.6.2 条 对于露天敷设的电缆,尤其是有塑料或橡胶外护层的电缆,应避免日光长时间 的直晒,必要时应加装遮阳罩或采用耐日照的电缆。 第 5.6.3 条 电缆在屋内、电缆沟、电缆隧道和竖井内明敷时,不应采用黄麻或其它易延燃 的外保护层。 第 5.6.4 条 电缆不应在有易燃、易爆及可燃的气体管道或液体管道的隧道或沟道内敷设。 当受条件限制需要在

2、这类隧道内敷设电缆时,必须采取防爆、防火的措施。 第 5.6.5 条 电 缆不宜在有热管道的隧道或沟道内敷设电力电缆,当需要敷设时,应采取隔热措施。 第 5.6.6 条 支承电缆的构架,采用钢制材料时,应采取热镀锌等防腐措施;在有较严重腐 蚀的环境中,应采取相适应的防腐措施。 第 5.6.7 条 电缆的长度,宜在进户处、接头、电缆头处或地沟及隧道中留有一定余量。 ()电缆在室内敷设 第 5.6.8 条 无铠装的电缆在屋内明敷,当水平敷设时,其至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 2.5m;当 垂直敷设时,其至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 1.8m。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有防止电缆机械损 伤的措施;当明敷在配电室、电机室

3、、设备层等专用房间内时,不受此限制。 第 5.6.9 条 相同电压的电缆并列明敷时,电缆的净距不应小于 35mm,且不应小于电缆外 径;当在桥架、托盘和线槽内敷设时,不受此限制。1KV 及以下电力电缆及控制电缆与 1KV 以上电力电缆宜分开敷设。当并列明敷时,其净距不应小于 150mm。 第 5.6.10 条 架空明敷的电缆与热力管道的净距不应小于 1m;当其净距小于或等于 1m 时 应采取隔热措施。电缆与非热力管道的净距不应小于 0.5m,当其净距小于或等于 0.5m 时 应在与管道接近的电缆段上,以及由该段两端向外延伸不小于 0.5m 以内的电缆段上,采取 防止电缆受机械损伤的措施。 第

4、5.6.11 条 钢索上电缆布线吊装时,电力电缆固定点间的间距不应大于 0.75m;控制电缆 固定点间的间距不应大于 0.6m。 第 5.6.12 条 电缆在屋内埋地穿管敷设时,或电缆通过墙、楼板穿管时,穿管的内径不应小 于电缆外径的 1.5 倍。 第 5.6.13 条 桥架距离地面的高度,不宜低于 2.5m。 第 5.6.14 条 电缆在桥架内敷设时,电缆总截面面积与桥架横断面面积之比,电力电缆不应 大于 40%,控制电缆不应大于 50%。 第 5.6.15 条 电缆明敷时,其电缆固定部位应符合表 5.6.15 的规定。 表 5.6.15 电缆的固定部位构架型式 敷设方式 电缆支架电缆桥架电

5、缆的首端和尾端电缆的上端 垂直敷设 电缆与每个支架的接触处每隔 1.52m 处电缆的道端和尾端电缆的道端和尾端电缆与每个支架的接触处电缆转弯处水平敷设电缆其它部位每隔510m 处第 5.6.16 条 电缆桥架内每根电缆每隔 50m 处,电缆的首端、尾端及主要转弯处应设标记, 注明电缆编号、型号规格、起点和终点。()电缆在电缆沟或隧道内敷设 第 5.6.17 条 电缆在电缆沟和隧道内敷设时,其支架层间垂直距离和通道宽度的最小净距应 符合表 5.6.17 的规定。 表 5.6.17 电缆支架层间垂直距离和通道宽度的最小净距(m)电缆沟名称电缆隧道沟深 0.6m 及以下沟深 0.6m 以上两侧设支架

6、1.00.30.5通道宽度一侧设支架0.90.30.45电力线路0.20.150.15支架层间垂直距离控制线路0.120.10.1第 5.6.18 条 电缆沟和电缆隧道应采取防水措施;其底部排水沟的坡度不应小于 0.5%,并 应设集水坑;积水可经集水坑用泵排出,当有条件时,积水可直接排入下水道。 第 5.6.19 条 在多层支架上敷设电缆时,电力电缆应放在控制电缆的上层;在同一支架上的 电缆可并列敷设。当两侧均有支架时,1KV 及以下的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宜与 1KV 以上 的电力电缆分别敷设于不同侧支架上。 第 5.6.20 条 电缆支架的长度,在电缆沟内不宜大于 350mm;在隧道内不宜大于

7、 500mm。 第 5.6.21 条 电缆在电缆沟或隧道内敷设时,支架间或固定点间的最大间距应符合表 5.6.21 的规定。 第 5.6.22 条 电缆沟在进入建筑物处应设防火墙。电缆隧道进入建筑物处,以及在进入变电 所处,应设带门的防火墙。防火门应装锁。电缆的穿墙处保护管两端应采用难燃材料封堵。表 5.6.21 电缆支架间或固定点间的最大间距(m)塑料护套、铝包、铅包、钢带铠装敷设方式电力电缆控制电缆钢丝 铠装水平敷设 垂直敷设1.0 1.50.8 1.03.0 6.0第 5.6.23 条 电缆沟或电缆隧道,不应设在可能流入熔化金属液体或损害电缆外护层和护套 的地段。 第 5.6.24 条

8、电缆沟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盖板的重量不宜超过 50Kg。 第 5.6.25 条 电缆隧道内的净高不应低于 1.9m。局部或与管道交叉处净高不宜小于 1.4m。 隧道内应采取通风措施,有条件时宜采用自然通风。 第 5.6.26 条 当电缆隧道长度大于 7m 时,电缆隧道两端应设出口,两个出口间的距离超过 75m 时,尚应增加出口。人孔井可作为出口,人孔井直径不应小于 0.7m。 第 5.6.27 条 电缆隧道内应设照明,其电压不应超过 36V;当照明电压超过 36V 时,应采 取安全措施。第 5.6.28 条 与隧道无关的管线不得穿过电缆隧道。电缆隧道和其它地下管线交叉时,应避 免隧道局部下

9、降。()电缆埋地敷设 第 5.6.29 条 电缆直接埋地敷设时,沿同一路径敷设的电缆数量不宜超过 8 根。 第 5.6.30 条 电缆在屋外直接埋地敷设的深度不应小于 700mm;当直埋在农田时,不应小 于 1m。应在电缆上下各均匀铺设细砂层,其厚度宜为 100mm,在细砂层应覆盖混凝土保 护板等保护层,保护层宽度应超出电缆两侧各 50mm。在寒冷地区,电缆应埋设于冻土层 以下。当受条件限制不能深埋时,可增加细砂层的厚度,在电缆上方和下方各增加的厚度 不宜小于 200mm。 第 5.6.31 条 电缆通过下列各地段应穿管保护,穿管的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 1.5 倍。 一、电缆通过建筑物和构筑

10、物的基础、散水坡、楼板和穿过墙体等处; 二、电缆通过铁路、道路处和可能受到机械损伤的地段; 三、电缆引出地面 2m 至地下 200mm 处的一段和人容易接触使电缆可能受到机械损伤地方。第 5.6.32 条 埋地敷设的电缆之间及其与各种设施平行或交叉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表 5.6.32 的规定。 表 5.6.32 埋地敷设的电缆之间及其与各种设施平行或交叉的最小净距(m)敷设条件项目平行时交叉时建筑物、构筑物基础电杆乔木灌木丛及以下电力电缆之间,以及与控制电缆之间通讯电缆热力管沟水管、压缩空气管可燃气体及易燃液体管道铁路道路排水明沟0.50.61.50.50.10.5(0.1)2.01.0(0.2

11、5)1.03.0(与轨道)1.5(与路边)1.0(与沟底)0.5(0.25)0.5(0.25)(0.5)0.5(0.25)1.0(与轨底)1.0(与路面)0.5(与沟底)注:1、路灯电缆与道路灌木丛平行距离不限; 2、表中括号内数字是指局部地段电缆穿管,加隔板保护或加隔热层保护后允许的最小净距;3、电缆与铁路的最小净距不包括电气化铁路。 第 5.6.33 条 电缆与建筑物平行敷设时,电缆应埋设在建筑物的散水坡外。电缆引入建筑物 时,所穿保护管应超出建筑物散水坡 100mm。 第 5.6.34 条 电缆与热力管沟交叉,当采用电缆穿隔热水泥管保护时,其长度应伸出热力管 沟两侧各 2m;采用隔热保护

12、层时,其长度应超过热力管沟和电缆两侧各 1m。 第 5.6.35 条 电缆与道路、铁路交叉时,应穿管保护,保护管应伸出路基 1m。 第 5.6.36 条 埋地敷设电缆的接头盒下面必须垫混凝土基础板,其长度宜超出接头保护盒两 端 0.60.7m。 第 5.6.37 条 电缆带坡度敷设时,中间接头应保持水平;多根电缆并列敷设时,中间接头的位置应互相错开,其净距不应小于 1.5m。 第 5.6.38 条 带坡度或垂直敷设油浸纸绝缘电缆时,最大允许高差应符合表 5.6.38 的规定。 表 5.6.38 敷设电线最大允许高差最大允许高差()有无铠装铅包铅包铠装无铠装25202520注:当油浸纸绝缘电缆敷

13、设的高差超过要求时,可采用不滴流电缆或塑料绝缘电缆。 第 5.6.39 条 电缆敷设的弯曲半径与电缆外径的比值,不应小于表 5.6.39 的规定。 表 5.6.39 电缆弯曲半径与电缆外径比值电力电缆电缆护套类型单芯多芯其它多芯电缆铅251515铝303030金属护套纹铝套和纹钢套202020非金属护套2015无铠装 10有铠装注:1、表中未说明者,包括铠装和无铠装电缆;2、电力电缆中包括油浸纸绝缘电缆(不滴流电缆在内)和橡塑绝缘电缆,其它电缆指 控制信号电缆等。 第 5.6.40 条 电缆在拐弯、接头、终端和进出建筑物等地段,应装设明显的方位标志,直线 段上应适当增设标桩,标桩露出地面宜为

14、150mm。()电缆在排管内敷设 第 5.6.41 条 电缆在排管内的敷设,应采用塑料护套电缆或裸铠装电缆。 第 5.6.42 条 电缆排管应一次留足备用管孔数,但电缆数量不宜超过 12 根。当无法预计发 展情况时,可留 12 个备用孔。 第 5.6.43 条 地面上均匀荷载超过 10t/m2 时或排管通过铁路及遇有类似情况时,必须采取 加固措施,防止排管受到机械损伤。 第 5.6.44 条 排管孔的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 1.5 倍。但穿电力电缆的管孔内径不应小于 90mm;穿控制电缆的管孔内径不应小于 75mm。 第 5.6.45 条 缆排管的敷设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排管安装时,应有倾向人孔井侧不小于 0.5%的排水坡度,并在人孔井内设集水坑,以 便集中排水; 二、排管顶部距地面不应小于 0.7m,在人行道下面时不应小于 0.5m; 三、排管沟底部应垫平夯实,并应铺设厚度不小于 60mm 的混凝土垫层。 第 5.6.46 条 排管可采用混凝土管、陶土管或塑料管。 第 5.6.47 条 在转角、分支或变更敷设方式改为直埋或电缆沟敷设时,应设电缆人孔井。在 直线段上,应设置一定数量的电缆人孔井,人孔井间的距离不宜大于 100m。 第 5.6.48 条 电缆人孔井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 1.8m,其上部人孔的直径不应小于 0.7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