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必修1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44129962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必修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1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调动自己的情感反复朗读认真领会和体验诗人在诗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如沁园 春长沙的革命豪情, 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恋情, 再别康桥的别情, 大堰河 我的保姆的赤子之情, 错误中的怨情。 2.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3.广泛阅读诗歌,培养自己对诗歌的艺术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情趣。4学习写作新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意象的分析; 2体验并理解诗歌中诗人所抒发思想感情,如沁园春长沙的革命豪情, 雨巷中 对丁香姑娘的恋情, 再别康桥的别情,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赤子之情, 错误中 的怨

2、情。 教学时数 8 课时 说明:沁园春长沙 、 雨巷 、 再别康桥 、 大堰河我的保姆各 1 课时, “中外 短诗五首”2 课时,余下 2 课时可以作教学过程中的机动时间,主要用于包括问题探究时 间超量,举办诗歌朗诵会,诗歌习作课等的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 以朗读为主,兼以必要的交流、讨论。 教学设备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使用多媒体,用以播放诗朗诵的课件。 备课参考 诗歌可以言情,可以言志,还可以言理。古今中外的诗歌,尽管民族心理结构、诗人的文 化素养和艺术经历等存在着差异,但以诗歌抒写自己心灵的秘密和思想感悟等方面具有很 多相同的地方。因而诗歌的教学,一方面应当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一方面还要指

3、导 学生注意感受诗人的情感,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情趣。 诗歌是诗人情感与心志的表达,但又多不是直接抒发出来,经常是通过意象来体现。因而 指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意象是诗歌学习的基础。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也称之为意境, 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色)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 的一种艺术境界。如沁园春长沙中,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就是诗人所创造的一个意象。在这里,我们通过 想像,就能看到诗人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而这一幅秋景图,却是与诗 人在在这种景色面前所产生的革命豪情溶合在一起的,这就形成一幅具有鼓

4、舞力量的画面。当然,在具体的诗篇中,诗人所创造的意象是独特的,所抒发的情感也不尽相同。这是教 学中应当注意的。比如,在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长沙中,诗人在上片里抒写了一幅 充满生命力的秋景图,如果我们联系一下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就能够理解这意象所蕴含的深意:尽管是满目萧条的旧世界,但蕴藏着充满生命力的自由的力量。之后,又提出了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也就是这个能主宰大地的力量是那些人呢?这个问题, 诗人在下片中,充满激情地做了含蓄的回答。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诗人回忆了与同学有过的 “峥嵘岁月” ,展现了

5、曾经有过的志向和激流拼搏的豪情。这种豪情是对上述问题的间接回 答,有舍我(们)其谁的意味。其后,诗人点明了他和他的同学曾“到中流击水,浪遏飞 舟” ,实际上就是对上片“谁主沉浮”的进一步回答。可以说,整首词表现了诗人和他的战 友们改造旧世界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本首词先写景,后抒情,这与我们中国古典诗词 的写法是一致的。 再如雨巷 。这是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雨巷中,作品以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为场景, 以“我”和“丁香”姑娘在雨巷中偶遇,营造了一个满是愁怨的意境。怀着一种落寞、惆 怅情绪和一丝希望的“我” ,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独行, “我希望逢着/一个 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6、。果然,这个姑娘出现了,她“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冷漠,凄清、有惆怅” 。她“走近” “太息” “飘过” ,留下的是“丁香般的惆怅” 。整个意 境虚虚实实,朦胧恍惚。从“丁香”姑娘身上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特点看,这个“丁香” 姑娘可以理解为诗人理想的化身,也可以理解为是诗人爱情的对象。如果是前者,那么, 这个意境则反映了诗人充满孤独、抑郁和消沉的情绪以及苦闷的人生,当然,从“丁香” 姑娘的影像里或许还带有些许的希望;如果是后者,诗的意境,反映的是诗人对“像丁香 一样”的姑娘的追求。从这个角度说,诗人追求的这个爱情则是一种纯真、纯情的爱情, 惆怅而又伤感。此外,这首诗通过反复的手法来深化

7、意境,抒发感情,极易与读者产生共 鸣,这是我们学习中应当注意的。 诗歌的学习,主要是加强诗歌的朗诵,以体验诗人的思想情感;从意象入手,分析诗人情 感的表达。 沁园春沁园春长沙长沙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唤醒学生对蓬勃秋景的个性化审美体验,对诗歌中的湘江秋景展开个性化品 读活动。2、引导学生以美读美、以情品诗,并结合诗歌潜藏的背景寓意,知人论世,在 群体审美活动中共赏诗歌原意,实现与诗歌情感的高度融合共振。3、激活学生对本首诗歌的个性化心灵解读意识,建构诗歌丰富多元的意义。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建构从个性到共性再到个性的品读虹桥,引导学生以美读美,以情品诗,与诗 歌诗人展开深入深

8、刻的心灵对话。三、教学难点:三、教学难点: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萧杀、感 伤的“悲秋”情调。四、教学方法:四、教学方法:体验涵咏式的诵读法,联想比较法,想象描绘以写促读法等。教学流程:教学流程:一、调动个性化审美体验,进入情感共鸣的前奏。1、唤醒体验,进入情境(回忆体验过的蓬勃秋景)。请学生描述交流在现实中真实发现的或在课外阅读中欣赏感悟到的蓬勃秋景, 唤醒学生对蓬勃秋景的个性化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赞赏和对生命 的讴歌礼赞,营造学生与沁园春长沙产生情感共鸣的情境。2、以美读美,以我观物(个性化品味湘江秋景)。让学生带着对蓬勃秋景的审美体验来欣赏品味诗歌里的湘江

9、秋景,对领字“看” 统领的七句秋景进行自由开放的品味,然后以写促读,结合想象描绘的片段写 作,如每个学生任选一句进行秋景想象扩写,然后在全班交流个性化的品味赏 析,从而感受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视角变化、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万”“遍”“染” “漫”“透”“争”“击”“翔”等展开个性化鉴赏活动,可采用换词比较法 领悟湘江秋景的神韵。二、开展共性群体审美活动,实现情感高度的融合共振。1、以情品文,将心比心(领悟诗人笔下的湘江秋景、感受诗人流露的人生豪情) 。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带着对蓬勃秋景和生命人生的热爱,对上阕反复进行 体验涵咏式的诵读,激发与诗人相似的人生豪

10、情。学生鉴赏“谁主沉浮”的哲理性诘问,在交流中体悟: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 生气勃勃的湘江秋色图,自然界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 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诗人由此触景生情,直抒胸臆, 流露了壮怀激烈的人生豪情。教师点拨:如果离开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情感,单凭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是不 会如此富于诗意的。把握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2、知人论世,共赏原意(把握诗歌潜藏的背景寓意)。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在词里表现的献身革命的伟大理想和豪迈的英 雄气概。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对下阕反复进行涵咏式的诵读,感受作者革命的情怀。学生思考下阕与上阕的关

11、系,并体会“恰”领起的七句,在交流中明确:诗人 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领起的七句,是对“峥嵘岁月稠”的展示,把生气蓬勃、乐观向上、蔑 视权贵的“同学少年”的风华、意气、奔放的特点和革命活动溶为一炉,集中 喷发了革命的豪情。反复诵读整首诗,领悟“怅寥廓”三句显示的青年革命家毛泽东“以天下为已 任”的宏大心胸与高远志向,领悟“曾记否”三句流露的作者的激昂豪迈。教师点拨:本诗先围绕“立”字,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看”字总 领七句,描写了湘江秋景,为下文蓄势,进而从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书写 作者忧国忧民的激愤心情(“怅”)和由谁主宰国家命

12、运的深切思虑(“问”) ;下片主要以“携”、“忆”引出旧事,其中以“恰”字领出七句,突出了敢 于“主沉浮”的豪情和为“主沉浮”而作的努力。最后借“记”设问,引出击 水湘江的情景和豪气作结。三、推进个性化心灵解读,建构诗歌丰富多元的意义。1、课内激发个性化心灵解读:让学生选择最能打动自己的语句,谈谈喜欢的理 由或心得感悟。示例如下:“独立寒秋”让人感受到身处逆境坦荡从容,砥柱中流的气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让人领悟到:面对浩瀚的宇宙,每个人如渺小的蜉 蝣,但对于自己,却是整个宇宙。只有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所以贝多芬 说,扼住命运的喉咙。活着就要自信蓬勃,站出独我的风采。2、 课外延伸个性

13、化心灵解读(1)选择你喜欢的诗歌语句,结合现实生活、人生体验写一篇随笔,谈谈自己 的感悟。(2)借鉴本诗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手法,选择生活中你喜欢的自然景物, 抒发你的独特情怀。四、布置作业课后阅读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比较它与沁园春长沙表达情感的 不同与相同。附:相关知识1、 词的有关知识。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萌芽于南朝, 形成于唐,盛行于宋。词有词牌,是词乐曲调的名称,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 格律。词牌之下是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 字以内) 、中调(5990 字)、长调(91 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 四叠等,

14、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2、背景介绍 。本词作于 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 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 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 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在长 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雨雨 巷巷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 品读诗歌韵律,品味诗歌意象,领悟诗歌意境,体悟诗歌真情。2、 训练学生对诗歌词语的认识能力和欣赏诗歌的能力。3、 掌握“丁香”“姑娘

15、”的象征意义。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诗歌的艺术性。三、教学方法: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创设情境引导分析法。教学流程:教学流程:一、导入课文:情境导入:课件展现江南小巷暮春景象。二、介绍作者:(投影作者照片,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了解)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 年出生于杭州。1929 年 4 月出版 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 年 8 月出 版了望舒草,1948 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 92 首。雨 巷写于 1928 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 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

16、人”的美称。三、初步感知:、集体朗读,先熟悉内容,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学生朗读,师生共同点评,指出其优点与缺点,并总结朗读本诗歌的要领 如语气、语调等。3、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指导:本诗歌的基本情感是低沉幽怨,朗读时语速应该缓慢,语调应该低沉。四、深入朗读: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鼓励全班学生采取形式丰富的朗读方式,读出诗韵诗 情。五、品读意象解真谛: 1、提问:作者为了能表达哀怨忧伤的情感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营造意境?明确:油纸伞。油纸伞。这是一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而是给读 者以想象的空间。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 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 清氛围和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 意象。雨巷。雨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