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选修二《经济学常识》复习提纲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4128596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选修二《经济学常识》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政治选修二《经济学常识》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政治选修二《经济学常识》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政治选修二《经济学常识》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选修二《经济学常识》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选修二《经济学常识》复习提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中政治选修二高中政治选修二经济学常识经济学常识复习提纲复习提纲 专题二专题二.马克思经济学的伟大理论马克思经济学的伟大理论(了解)一(了解)一.马克思与马克思与资本论资本论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暴发,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暴露。为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的本质及其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过程。 最初动因: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困难,以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收集资料和初步研究阶段。 写作和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 。 修改、出版阶

2、段。诞生的标志是资本论的发表。 二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1.商品理论商品理论 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种类的物品 具有不同的有用性,同一物品的使用方式也是多方面的。它构成了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劳动者相互 交换的量了比例,是商品所特有的的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就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 础。 交换价值 含义: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了比例。它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

3、用价值相交 换的量的比例。 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的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在 货币产生以后,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即价格。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商 品使用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意义:不仅科学揭示了价值的源泉,是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论等其他 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 产该商品

4、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在同样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货币理论 含义: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产生: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必然结果。 形式: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2.价值规律理论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 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 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现优胜劣汰。 2.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 含义: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

5、价值以上的那 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的实现 产业资本的循环。 产业资本的调整。 社会化生产顺利发展的条件。 剩余价值的分割 产业工人创造的价值要在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 农业雇佣个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分割。 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 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专题三专题三.走进现代市场经济走进现代市场经济二二.凯恩

6、斯革命凯恩斯革命 1.内容内容 凯恩斯认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轻型敌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 好,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最终会导致经济危 机。 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 2.影响影响: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经济危机具有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成 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3.实质实质: 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又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 需要 目的是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

7、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作用是有限的。 三三.西方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模式西方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模式 1.美国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美国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主要特点主要特点 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 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3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 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压力大。 原因原因:主要是受其传统的自由主义和 20 世纪 70 年代经济“滞胀”等因素的影响。 评价评价 积极作用是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好处是在于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 弊端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两极分化。

8、2.德国社会经济体制德国社会经济体制 主要特点主要特点: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强调社会保障。 原因原因:主要受“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和战后英美占领当局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评价评价: 积极作用是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缓解各种社会矛盾。 弊端是无处不在的社会保障大大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3.西方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模式的相同点西方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模式的相同点 都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 在经济运行中,都以市场竞争作为最基本的调节手段。 国家调节经济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垄

9、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统治地位。专题五专题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及其意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及其意义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区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标志。 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的发展。 2.意义意义 明确指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 消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经

10、济体制改革 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 1.1978 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要内容: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制 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的决定。 重要思想:党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发展方向。 意义:打破了我国过去由计划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市场调节的发展打开了缺口。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重要内容: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经济责任制的实施。 重要思想: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意义:极大地调动了

11、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3.1984 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重要内容: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 的商品经济”。 重要思想:改革以城市为重点,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要求。 意义: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4.1992 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年邓小平南巡谈话4重要内容:提出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应该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 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重要思想:邓小平明确指

12、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 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 都是经济手段。 意义:对我国 90 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5.2002 年年中共中央十六大报告中共中央十六大报告 重要内容: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重要思想:将“三个代表”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提出要在 21 世纪头二十年,从 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社会小康社会。 意义:指明了党在新世纪的前进方

13、向;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根本走向; 指明了中国在新世纪的光明前途。 三三.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目前成就目前成就: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围绕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这三个最为 重要的环节,加快改革,使社会主义市场体制逐步建立起来。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 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基本形成。 在一般商品市场继续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生产要素市场发展加快;随着我国价格管理体 制改革的深化,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逐步形成,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大大增强。 我国统

14、一开发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开始形成。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形 成。 2.目前问题目前问题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 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行业垄断、地区封锁依然存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比 较混乱。 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薄弱,宏观调控体系还不能完 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初次分配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再分配的调节措施不完善。 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水平低。 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3.改革发展的目标改革发展的目标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类市场主 体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制度保障。 健全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就业,规范分配,实现社会和谐,为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环境。 建立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基础。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增强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性。 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实 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保力度,建设资源节 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