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老年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4126796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述老年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简述老年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简述老年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简述老年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简述老年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述老年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述老年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述老年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简述老年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中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科毕业大作业学习中心:玉溪医学学习中心 专 业: 护理学学生姓名:魏晓钰 学 号: 08114511402023评定成绩: 评阅教师:简述老年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摘要】老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其生理、心理均有明显变化,易患许多疾病,因此了解老年期的变化特点,及时予以心理护理,能提高生活质量,使其愉快度过晚年生活。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世界人口老龄化已日趋明显,这已成为 21 世纪各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全世界大于 60 岁的老人已达 6 亿,目前全世界大约有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现有

2、老年人口 1 亿多人,为全世界老年人口的 1/5,80 岁以上的人口达 900 余万。人口平均寿命普遍延长,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环境的改善,躯体疾病得到良好的救治,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关键词】老年期心理分析;心理护理;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是走向人生的完成阶段,也是实现作为人的生活价值的最后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生活适应能力的下降,身体状况的减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因此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1 老年人的特点1.1 老年期认知变化:随着年龄增长,感知觉的适应性变化最明显。表现为视力明显减退,出现所谓的“老花眼“;听力下降,尤以 70 岁

3、以后明显;味觉、嗅觉、皮肤觉在 60 岁以后都有明显下降;记忆力下降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均减退1;思维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增长,脑组织质量和脑细胞数减少,萎缩,思维迟缓。但现实生活中各国政府官员和大中型企业中的决策者大多是 50 岁以上,甚至 70 岁以上的老人,表明思维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虽然思维速度逐渐变慢,但可以用经验、技能或专业知识来弥补。1.2 老年人的社会变化:由社会人变成自由人,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短期内可能不适应,随之而带来情绪上的变化,表现为消沉、郁闷、烦躁等。1.3 人格的变化: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身体健康,经济保障两方面。由于权势的失落而诱

4、发的孤独感;由于子女关心照顾的较少,或失去配偶等因素而导致的孤独和苦楚。适应性差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和方式趋于被动,依恋已有的习惯对新环境很难适应,拘泥刻板,速度减退,趋于保守。2 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及常见的心理问题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导致机体调节功能不足,抗病能力减退,适应力下降,心理状态也随着老年人特有的变化而出现异常。 2.1 惶恐遗弃感:每一位老年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工作岗位上担负一定的职务,一旦离开工作岗位,会因年老失去地位而感到空虚和被遗弃。子孙不孝,家庭不和睦,生病后住院担心花钱多,怕疼痛,怕失去生活能力,尤其是一些诊断不明确

5、,治疗效果不显著的疾病,更易使他们产生惶恐感。 2.2 孤独寂寞感:孤独寂寞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心理特征。有些老年人由于神经抑制高于兴奋,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生活。但是当他们离开工作岗位时,则往往着有所失,子女成家立业,各奔东西,加之亲朋亡故,更加孤独寂寞,忧心忡忡。特别是生病离开家的住进医院周围都是陌生人,这样病人自然产生孤独寂寞。如有的病人住大病室时和别人交流一多,情绪开始稳定,一般状态较好。 2.3 焦虑抑郁感:老年人爱操心,他们既关心儿孙的进步成长,对有些年青人的生活习惯又看不惯,管不了,只觉得自已年龄大了,力不从心,不中用了,因而焦虑不安。当有病时,这种心理更为明显,常担心自己的健康。往往

6、因一些小事发脾气,性格孤僻、固执,不易与人合作,不能自制。特别是生病后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有的饮泣不语,还有的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念头。 2.4 多疑、哕嗦,自卑感:由于存在自卑心理,别人说话时,总怀疑是议论自己。子女们因工作忙,不能及时看望,问寒问暖,使老人就以为儿女冷落他们,常因一些小事生气,流泪。甚至悲愤而轻生。另外由于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遇事好唠叨,使年青人讨厌他们,更加重了老年人的悲观情绪。2.5 沟通障碍、人际关系紧张2:老年人由于脑组织萎缩,脑细胞减少、脑功能减退而导致智力水平下降,记忆力减退,敏感、多疑、爱唠叨,对人不信任、斤斤计较等,造成与家人及周

7、围人沟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3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31 角色转变这是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心理不适应之一。离退休后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据调查工人退休前后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她)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足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所以心理比较满足,情绪比较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退休干部的心理状况就不大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和重心是机关和事业,离退休后的生活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特别是一些领导岗位的老干部更是感到很不习惯,很不

8、适应。32 经济状况经济是保证老年人正常日常生活和享受健康的基础,我国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低于在职人员,加上医疗服务费用的逐渐上升,使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缺乏独立可靠的保障。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儿女供给,对于丧失劳动能力,儿女收入不佳的老年人而言,经济问题更加突出。经济收入的不足,社会地位不高,因而这类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营养,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享受,从而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33 家庭环境家庭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单位,老年人离退休后,从社会转向家庭,家庭便成为老年最重要的精神、物质和生活的依托。因此家庭对老年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具有重

9、大的影响。然而许多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发重病等意外刺激,生活于“空巢家庭“及不愉快的家庭之中,从而不仅导致生活上的诸多不便,而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34 身心衰老具有价值观念和思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她)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许多志高不减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却并不理想。他(她)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显,这样使得一些老年人陷入深

10、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4.老年人的心理护理老年人尽管理解衰老是生物体不可抗拒的规律,但一般都希望自己尽量健康长寿。他们自已不服老,也不希望别人说自已老。因此在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中我们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性,心理状态和需要,制定合理的护理程序。通过护士美好的语言和亲切的交谈,与患者沟通,改善他们的不良心理情绪,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康复。 4.1 建立社区老年健康咨询中心:应有专业人员指导老年的自我保健。如饮食的烹调,营养的搭配,娱乐活动的具体内容等。建立保健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组织专家进行老年保健讲座,订阅老年保健杂志,建立老年健康宣传栏,开展丰富多

11、彩的老年活动,使他们愉快地安度晚年。 4.2 消除病人的恐惧焦虑感:全社会都应该尊重老人,爱护老人,使养老敬老成为社会美德和风尚,让老人事事处处都感到和受到优待,而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帮助老人建立价值观、满足感,用科学的态度看待衰老过程。根据观察,老年病人适应力差,一旦患病,非常恐惧和焦虑,担心自己的身体能否好转,是不是不行了等等。这时护士要主动接近病人,帮助他们挂号,取药、取送化验标本,热情接待,解除孤独感对住院卧床的老年病人,应经常变换体位,使其能做些轻微的活动,放松肌肉,消除紧张情绪。通过护士与病人的交谈使病人感受到在医院得到了妥善的治疗和护理,增强他们对医院的的信赖,解除了焦虑,增强了恢

12、复健康的信心。 4.3 热情周到的护理:马克思说“热情体贴和蔼可亲的举止,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由于疾病老年人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情绪低沉,固执,爱发脾气。对老人医务人员应加倍耐心,热情,更加体贴,用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就能增添老人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4 严密注视病情发展:对疾病的细微变化,护士都要严密观察,因为老年人的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合并症,所以要加强护理,根据不同的生理变化,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如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交叉感染,故作静脉穿刺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减少刺激。吸人性或坠积性肺炎时,可采用经常翻身拍背的护理方法,保持呼吸道畅通。

13、根据气温的变化,注意衣服的增减,以免受冻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其它器官的疾病。 4.5 饮食护理:老年人的合理膳食应当是低盐、低脂肪或低糖,充足的优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多种蔬菜、水果等的平衡膳食,力求色香味俱佳,易于消化,有营养。采取少食多餐方式,从而增加食欲。 4.6 确立生存意义、正确对待身体的变化: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一样。老年人应客观地意识到岁月不饶人,要正确地对待身体的变化,要定期体检,发现疾病及早治疗。不要抱侥幸心理,麻痹大意,欺人自欺,延误治疗;也不要被疾病吓倒,要坦然面对死亡,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要认真地过好每一天,不仅应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4.7 保

14、持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这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悦心情,又可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在退休之前先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工作,认识到退休是将工作岗位让给青壮年,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从而有利于社会发展,避免“养老金死亡“。退休后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发挥余热。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使生活丰富多彩。4.8 生活规律、适度脑体劳动:让老年人学会安排规律的生活与合理的作息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体质状况有选择性、有规律地进行运动。包括跑步、打球、爬山、太极拳等体力运动,下棋、打牌等脑力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有效地延

15、缓记忆力的减退,思维能力和精力等高级心理功能的减退。4.9 家庭的和睦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础:老年人常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因此子女应经常与老人沟通,遇事与老人商量,使老人得到应有的尊重,丧偶的老人独自生活,会感到寂寞,因此子女应理解老年人求偶需求,支持老年人的求偶行为,满足老年人的愿望。总之,老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是身体及心理极易出现问题的时期。因此应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变化特点,及时发现老年人的变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及时治疗慢性疾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使之愉快地度过晚年。随着心理护理学的发展,护理人员应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原则,在老年病人的护理过程中,应熟悉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全面了解不同的病人在心理上的差异,细心周密地进行护理,这样才能做到对疾病的正确诊断必及时治疗,才能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参考文献】1 郭念峰主编.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P2412482 丁小媛、牛丁岚.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0(3)27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