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改理论探索与实践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4124097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新课改理论探索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新课改理论探索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新课改理论探索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新课改理论探索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新课改理论探索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新课改理论探索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新课改理论探索与实践(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新课改理论探索与实践高中新课改理论探索与实践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我国传统教育与国外先进教育的差异我国传统教育与国外先进教育的差异(说明:本文发表于创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2006 年论文集) 我国传统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可算是最为古老,最为源源流长的教育之一。自两千多年前,我国教育始祖孔子创立私立教育以来,私立与公立教育一直生生不息,绵延东西南北中。我国教育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培养出了无数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军事家、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因此,尊师重道成为我国传统美德之一。古代的我国教育,走在世界的前列,像我国古代文化一样,英

2、才辈出,群星璀璨;近代的我国教育,由于闭关锁国,夜郎自大,逐步落后与西方教育;现代的我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特色鲜明,各有千秋;当代的我国教育,与西方教育此消彼长,相差甚大。推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其一,我国教育历经世界上最长的封建教育,其落后弊端日渐突出;其二,我国教育的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呆板,教育手段滞后;其三,我国教育受经济发展制约,教育设施差,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办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自然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国当代教育大多为传统教育,与西方先进教育存在若干差异:一、“书本知识教育”与“生存教育”我国传统教育很重视“书本知识教育”,其最为显眼的是中国学生与世界同龄学生相比,他们所掌握

3、书本知识的广度、深度,恐怕是国外学生望尘莫及的,他们练就的书本知识的应试技能,恐怕也是国外学生难以企及的。近年,不少中国学生到国外进修大、中、小学课程,文化考试成绩大多优秀,便是佐证。报载,我国教育考察团赴德国考察,比较中德数学、物理、化学课程标准,得出的结论,中国的教材是最全、最深、最细的。而德国教育家却自豪地说,凭借我们不全、不深、不细的教材,培养出了若干诺贝尔奖获得者。令我国教育同仁自惭形秽。而国外的先进教育,则重视学生诸多能力的培养,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切实是为了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需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早已成为西方教育的新时尚,学习,不再只是谋生的手段,而是学生终身

4、发展的必需。难怪,不少有识之士,深为我国不少学生低分低能,高分低能而忧虑。二、“封闭式教育”与“开放性教育”我国传统教育有意或无意地把学生封闭在狭小空间的学校内,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内,有意或无意地割断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与连接,有意或无意地轻视动手能力,忽视社会实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学生的信条;“传道受业解惑”成为教师的教理;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成为学生生活的全部;“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成为学生的热衷;“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成为学生的期望。封闭式教育驯养的学生大多为“腐儒”、“书橱”、“书呆子”、“应试机器”。国外的先进

5、教育,注重“开放性教育”,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鼓励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善于吸纳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张扬个性,发展自我。报载,中外美术课,同样画苹果。中国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的“苹果”,学生照着老师的“苹果”作画。日本、美国的老师,是先拎来一筐苹果,后分给每一个学生一个苹果,仔细观察,再让学生画出苹果。显然,中国学生作画的过程:老师黑板上的“苹果”学生图画本上的“苹果”。国外学生作画的过程:眼前的苹果胸中的苹果图画本上的苹果。这与我国画家郑板桥画竹一样:“眼前之竹”“胸有成竹”“画中之竹”。我国传统教育中知识脱离实际,理论脱离实践的弊端,日趋明显。

6、三、“大同式教育”与“差异性教育”我国传统教育过分追求整齐划一,大同式教育,班级授课制的推行,加上大班化,规模化,往往使全班所有学生,读同一本书,做同一作业,考同一试卷,这种求大同的教育,忽视学生个体的生理、心理、年龄、性格的差异,轻视学生个体的知识、能力的差别,也忽略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特长的不同。喜欢用同一模式造就本来就千差万别的学生。而国外的教育很注重差异性教育,“小班化”,“个体化”成为时尚。其实,孔子的“因材施教”和西方的“木桶理论”都强调差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求同与存异是两种教育的分水岭。四、重在“结果”与重在“过程”我国传统教育很注重“结果”,而西方先进教育很注重“过程”。

7、其差异大致有如下五个方面:前者过分追求结果是什么,后者追求为什么;前者重答案的获得,后者重探求与研讨;中国学生的家长重分数的高低(或常曰考试的了多少分),国外学生的家长重“问题”的多少(或常曰向老师提了多少个问题);中国学生在课堂上不敢、不愿、不善提问,外国学生敢问、愿问、善问;中国老师热衷于有问必答的“解惑”,并且必有结论,外国教师热衷于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与研讨问题,且往往不做结论。总之,两种教育表象的差异隐含着教育观念的内在差别。之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特色之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特色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是近现代西方人文主义的一种思想,后逐渐

8、演变为一种理念而遍及世界。其实,在我国古代至圣先师孔子就有博大精深的“仁爱”思想;如:“仁者,爱人。”后亚圣孟子继承和发展这种思想,创建了影响深远的“民本思想”,如:“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保民而王”。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古往今来东西方相通的理念。我国在近代和现代,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其人本思想为人类自身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特别是现在,随着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执政为民”的养民、惠民、富民政策的推行,使“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也更加深入到各行各业。教育,作为人的教育,作为提升人的素

9、养的活动,作为培养人的高尚情操的重要阵地,理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正如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余昱教授认为的那样,从哲学层面上看,“以人为本”有三层含义:其一是人为世界之本;其二是人之为人之本;其三是人为价值之本。从社会形态发展看,如今,中国是践行“以人为本”的最佳时期,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为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空间;因为世界各国、各民族多元文化价值的融合,为文化的兼收并蓄与促进人的发展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内部空间;因为各种教育理念、观点和思潮的冲突与交融,为我国教育从知识教育向生

10、存教育与发展教育的跨越,为学生生动活泼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提升的空间。唯其如此,“以人为本”已成为教育的核心理念。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自觉地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适应让每一位学生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一、 关爱学生,成熟、成人、成材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关怀学生,是教师的本分。其天职和本分要求我们不仅关爱优点很多的学生,而且更应该关爱缺点不少的学生。而教育的终极关怀是学生的一生成长,终身受益。据杨琼女士在别拿成人标准随便“修剪”儿童载,儿童的成长可分为三个方面:1、植物性生长,主要表现为肉身的发育;2、动物性的成长,即本领和无意识的成长;3、人独有的精神(意识)生命的成长,主要靠

11、文化熏陶来完成。我们认为,学生“动物性成长”和“植物性生长”指学生自身物质形态的成长,更多依赖于自身内在汲取和吸收物质的水平和能力,也依赖于外在世界所提供的物质种类与养分等。而学生“精神性成长”,一方面取决于学生有意或无意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获取外在精神、文化和教育的感染、熏陶的广度、深度、力度和程度,而教育在其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作用及效果的表现形态:一是学生在知、情、意、行上的“成熟”程度,二是在思想、觉悟、品质、习惯、情操和人格上的“成人”境界,三是在知识、能力、技巧和方法上或在发现、发明、发展和创造上的“成材”状态。教师,作为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

12、明的传播者,文化传统的传承者,担负着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学生的神圣使命,“任重者而责亦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理应倾注对学生浓浓的关爱和殷切的关怀,理应“为之计深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铺路、架桥和护航,使之日渐“成熟”,日渐“成人”,日渐“成材”。二、尊重学生,自主、主体、主动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是教师应有的品格。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生命的个体,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都有自尊和被尊重的权利。而最大的尊重莫过于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尊重,自主意识的尊重,主体地位的尊重,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尊重。因为,学生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是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实

13、践者与合作者。还因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发展的对象,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文明、文学和文化的接受者和受益者。尊重学生也是教师关爱学生的具体体现,是促成学生成长的推动力和催化剂,而学生思想的进取,品德的修养,学习的进步,知识的增长,习惯的养成,情感的升华,思维的发展,身心的健康,都有赖于学生个体内在需求和外在要求的融合与内化。这种融合与内化的关键就在于学生个体自主意识的觉醒,自主地位的确立,自觉行为的实践,主动追求的实现。正如一条教学铁律所揭示的那样:学生只有觉得在这个环境中,他是被重视的、被关爱的和被需要的,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变自由为自觉,从而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真正

14、成为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三、服务学生,民主、平等、对话教育同其它行业一样,属于服务行业。它讲求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现代教育为教师服务于学生架构了越来越理想的平台:“以人为本”的理念,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的教学活动,对话的教学本质。遗憾的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常“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讲究“师道尊严”;“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讲求“一讲到底”;急功近利的教学目的,过分追求“结果”,而忽视“过程”,过分追求“是什么”,而忽视“为什么”;整齐划一的教育目标,讲求“大同式”,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封闭式”的教育策略,局限于四壁合围的教室,四墙

15、合围的学校,而忽视与自然、社会和历史联系的“开放式”。凡此种种,如果不从根本上革除,何以奢谈“服务学生”?既然新课程改革确立了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学是民主的,那么,“对话”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实质。如此,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都有民主表情达意的权利和义务,都有表达独特体验和体现独特价值的时间与空间,都有分享和共享“对话”的知识成果,能力成果,思维成果和情感交流的快乐与幸福。因此,服务学生的过程,既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学识共进,情感共鸣,价值共存的过程,更是心灵交流,思维碰撞,智慧启迪的过程。同时,“对话”还应成为领导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在课堂内外意愿、想法、建议的常见方式,诸如:课程的设

16、置,课时的分配,作息时间的安排,学术社团的建立,课外活动的开展,实践活动的进行,寝室的管理,食堂的管理等等。 “以学为主以学为主”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本文发表于中国教育科学杂志2009 年第 2 期)20 世纪 90 年代,学习的革命风靡全球,引发出学习策略、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变革。21 世纪以来,我国开始新课程标准改革,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新课程标准显示了国家意志,反映了人民意愿,顺应了时代发展,体现了对学生前所未有的关怀与尊重。其来势之迅猛,影响之深远,意义之重大,可谓我国教育的一场革命。“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早已深入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等各个领域。而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我国教育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以学为主”的重要理念,便应运而生,且与时俱进。从“教学”本质看,“以学为主”,理所当然。所谓“教学”则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指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同时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