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雷锋精神教育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4119265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雷锋精神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雷锋精神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雷锋精神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雷锋精神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雷锋精神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雷锋精神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雷锋精神教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弘扬雷锋精神的积极心理学视角弘扬雷锋精神的积极心理学视角梁凤华梁凤华 (上饶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上饶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334001) (Liang Feng-hu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Science,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JiangXi, ShangRao, 334001)摘要:摘要: 雷锋精神中蕴含着可贵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着平实的公民精神和公民行为。回归雷锋精神的人性本质,重申雷锋精神所反应的平实公民精神是学习雷锋精神的必然要求。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学习雷锋精神,将雷锋精神与激励机

2、制、公民教育与情感、心灵教育结合起来,使雷锋精神的学习成为基于人性的长久追求。关键词:关键词: 雷锋精神;积极心理学;公民教育一、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一、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时代展现(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时代展现雷锋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雷锋精神意味着对党和社会主义的高度忠诚、对远大理想的坚守追求、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本职工作的精益求精、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在发展市场经济时代雷锋精神体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顾全大局、奉公守法和诚实守信;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和谐社会的新时期,雷锋精神代表着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

3、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半个世纪以来,雷锋精神始终伴随着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时代与时代并肩前行,究其根源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滋养了雷锋的心灵,浸润他的成长过程,赋予他强大的精神支柱。雷锋精神始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几千年来,中华无数仁人志士无不躬行实践着这些美德,譬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体现出的智慧和远见卓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表达的进取精神和博大胸怀;“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阐释的仁义与正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凸显的感恩回报之心;“知足不辱,知止不

4、殆” “知足常乐”昭告的节制美德。雷锋的一言一行,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因为雷锋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肥沃土壤,因此能始终根深叶茂,并成为中华民族又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历久弥新。(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标杆(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标杆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会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2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杨明和张伟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过程中,立足于国家这一主体便可凝练出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引领社

5、会发展方向的主导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公民这一主体维度而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价值观可概括为:爱国、守法、敬业、诚信。1社会价值是个体价值的集中反应。社会价值的彰显必然以个体的价值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不同的主体要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个体共同价值的体现。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而言,雷锋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道德楷模,雷锋精神为人民大众提供了一个相对统一的价值理念和精神标杆。(三)平实公民精神和公民行为的典范(三)平实公民精神和公民行为的典范过去我们的雷锋精神的宣扬夸大了雷锋的神性而不是人性,以于于产生革命时代的“雷锋叔叔不在了” , 后革命时代盛行的道

6、德虚无主义,或者后革命时代的恶搞雷锋和道德虚无主义,结果是对革命时代的雷锋精神弘扬不力。对于雷锋精神的过度拔高,忽视其人性,使一段时期以来对雷锋精神弘扬、雷锋精神的反思、雷锋精神的恶搞,都曾遭遇或正在遭遇并将继续遭遇重重困境或限制。2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曾经追求虚妄的理想主义,结果人们的价值观念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从警惕那个过时了的宏大“理想” ,走向嘲笑一切理想;从怀疑那个原先不可怀疑的信仰,走向怀疑一切信仰;从厌恶意识形态化政治,走向拒绝一切政治(政治犬儒主义);从反思宏大的“未来”叙事,走向放弃对未来的任何责任。2究其根源在于我们不切实际的高估了人的道德和“理性” ,将“理想”和“道

7、德”变成了一种脱离人性的高调追求。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国家发展的定位和政府执政理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在后改革开放主旋律中公民政治和公民道德道德建立在对人的道德和“理性”的切实理解上,认同、理解并宽容人性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弱点。公民美德包含了责任意识、团结精神,它不煽动激情,不鼓吹仇恨,不试图一揽子解决问题,它“不将人推向英雄主义和圣人品质的极端来揭示人的本性” 。同时,它“谨慎地行使权威,力图预见到行驶权威的后果,同时认识到人类能力不可确定的局限性,以及预见的不确定性” 。3(p75)因此在今天对雷锋和雷锋精神的认识急需回归理性和人性。回顾雷

8、锋短暂而又伟大的一生,他只是做了一个公民所能做到的:助人为乐、服务人民、干一行爱一行专门一行精一行、做好身边的点滴之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些平凡的行为正是平实公民精神和行为的体现。因此雷锋精神不应该成为精神的圣殿,让世人仰视和膜拜,而应成为每个公3民精神的家园,家园中荡漾着雷锋平实的公民精神,从这个家园中每个公民都能吸取雷锋精神的能量并能为这个精神家园创造更多的精神正能量。学习雷锋精神就是要学习雷锋平实的公民精神和行为。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雷锋精神教育新理念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雷锋精神教育新理念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认为学习雷锋精神,做一个有道德的好人,即是意味着要放弃人性的自利、身体的安乐和

9、物质上的享受,将学习雷锋精神看成“总是或多或少以自我牺牲为前提” ,与“利己主义毫无共同之处” 。最终将学习雷锋和雷锋精神置于人性的完全对立面,成为平凡人难以企及的道德制高点。或许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重新阐释雷锋精神将会赋予雷锋精神更符合人性的本质、更强大的现实生命力。(一)积极心理品质与雷锋精神(一)积极心理品质与雷锋精神积极心理学提出了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和卓越六种美德,大量的研究表明这些美德广泛存在于世界不同的文化中,是人类共有的积极心理力量。六种美德对应于二十四种积极人格,Peterson 和 Seligman 指出这些积极人格特质是一种优秀的个体特质,它是美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

10、体现,并将美德与人格结合用价值行为分类体系进行描述。4积极心理学认为美德是由伦理学家赋予的核心价值,比如智慧、勇气;个人品质是可以用来获得美德的、具体化的个性特质;促进条件是培育个人品质从而获得美德的各种内外条件因素。积极心理学所提出的美德与历史上通过研究得出的、普遍存在的美德是一致的,并且可以在生物学中通过物种进化过程的研究找出证据,这些美德是幸存下来的物种在完成重要任务时必然使用的处理方式。性格品质是获得美德的途径,性质品质也同时是个体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因此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心理品质的培育过程,同时也是美德的养成过程,学习雷锋精神因此也必然表现为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二)积极情感体

11、验与雷锋精神(二)积极情感体验与雷锋精神对事物的特定情感反应,最终会进入人们的认知系统,在人们学雷锋时感知的是何种情感直接关涉着雷锋精神和雷锋行为的持续。人们更有可能在有积极情感体验时从积极乐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有消极情感体验的时候从悲观的角度看待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在焦虑或生气时会从威胁定向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有许多证据表明在进行道德决策时理性往往退让于情感:人类更多地将道德问题和道德困境(moral problems and ethical dilemmas)体验为情绪加工而不是理性加工过程, “尽管哲学家穷尽理性提炼出道德,但没有人能够真正成功做到这一点,有很好的理4由认为:驱动

12、我们行动的动力包括道德行动是情感” 。5(133)虽然道德选择并非没有经过严肃的理性思考,但人们体验到的情感影响着信息的解释和思考方式,人类对于价值和身为人本身的情感承诺经常推动着我们的理性抉择。如果在推动雷锋精神的弘扬过程中,仅仅关注人们的理性,使用“应该” “必须” “有义务”等责任语境,则很难激起人们的情感反应,就失去了“他向性”情感可以带来的巨大效果。既然如此,在学习雷锋精神的过程中,关注人们行为背后的情感因素将能更好地弘扬雷锋精神。(三)社会促成条件与雷锋精神(三)社会促成条件与雷锋精神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社会应该并且可以为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的养成提供各种内外条件。研究者通过一系列精心

13、设计的实验后认为利他性的助人行为是一种由共情情绪引起的反应即:帮助他人可以减少看到别人处于困境时带来的厌恶性唤醒;帮助有需要的他人可以避免因为没有这样做时带来的内疚、羞愧或社会惩罚;帮助他人可以获得表扬、荣誉、自豪感或个人的快乐。4(p174)特定的社会化经验(直接的或间接的)有助于形成人们亲社会的人格轮廓,当儿童观察到人们因为他人的助人行为而获得了认可,因他们的助人行为而获得了惩罚,长大之后他们更可能有更多的助人行为。因此社会需要提供清晰的规则及对助人行为的支持、嘉许来鼓励利他行为。在我国利他精神和行为的典范便是雷锋精神和雷锋式行为,雷锋精神和行为的有效弘扬必定要有清晰的社会规则。三、基于积

14、极心理学的雷锋精神教育新途径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雷锋精神教育新途径(一)雷锋精神教育与激励机制建立相结合(一)雷锋精神教育与激励机制建立相结合有人认为学习雷锋精神就是要“公而忘私” 、 “专门利人毫不利己” 。纵观历史,这样的道德要求似乎无比正当:自古至今人们将道德推崇备至,将道德和物质完全对立起来。道德和利己似乎格格不入,可事实却完全不同,如今具有相似理念的雷锋精神教育恰恰造成了高调的学习口号与实际的学习效果极为无效的巨大反差。 “义救鲁奴不报账,众人赞而孔子训之;义救溺水者而受其谢礼,众人鄙之而孔子赞之。 ”以义取利有何不可?墨子说过“义,利也” ,易经有“利者,义之和” 。积极心理学认为

15、社会能创造培育个人品质从而获取美德的各种条件因素,制度便是其一。任何道德行为都离不开一定的“补偿机制” ,道德选择也是一个权衡的过程,经济学认为推动人们行为的第一原理是“人们会对刺激做出反应” ,道德行为也有一个成本与效用的考量,当然这里的补偿可以是金钱亦可以是物质更可以是内心的满足,这种补偿是一种反馈,向全社会表达了社会所珍视的价值观念。道德行为要成为一种自觉,其根本前提是赋予道德行为应有的社会价值,其一便是赋予其工具性价值,当然对其不可过度强化,道德教育的5最高目标是塑造道德文化和终极价值即“个人-社会”本位立场。积极心理学研究指出社会能为个体展示特定的性格品质,形成美德提供促成条件。社会

16、能创造有利条件激发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尽可能减少人性弱点的破坏性。其中心理学的情境理论便证明了一这一点。最著名的例子便是 Milgram 在 1974 年所进行的电击实验。虽然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普遍具有积极的美德和品质,但是这些美德和品质能否激发出来与特定的社会情境是相关联的,如由 Zimbardo 在 1971 实施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便颇能说明这一点。情境心理学(Situational Psychology)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制度、规则和章程是如何影响个体的道德行为。一种最坏的情况可能是程序和规则重要到使人们忘记了原本的行为初衷。抗日时期日本人的南京大屠杀,参与者有许多是有良心的普通日本人,却做出了惨绝人寰的行为,看似合理的官僚体制使人们放弃了个人的责任和罪责。因此我更倾向于琼特朗托、约翰杜威等人所赞同和提倡的“情境道德”理论。 “情境道德”理论的内涵是, “道德必须体现为具体的东西,即特有社会中的特有的行为,体现于特有的社会规范之中,而不是被理解为抽象的原则。而且,情境道德把注意力从单一的道德行为转向更广阔的行为者的道德能力。道德是通过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