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水土保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部分 水土保持(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部分第四部分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一、基础知识一、基础知识1、掌握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2、掌握土地资源类型,熟悉土地评价的程序和方法二、水土保持规划及措施二、水土保持规划及措施1、熟悉水土保持综合调查的内容及方法2.、掌握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的划分标准及防治对策3、掌握不同水土保持综合措施的内容4、了解水土保持效益与经济评价的内容与方法5、熟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内容及规范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水利管理水利管理七、掌握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及方法八、熟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管理程序一、基础知识一、基础知识1、掌握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12 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类型及
2、我国土壤侵蚀类型的分区 1_21 土壤侵蚀类型不同的侵蚀外营力作用于不同组成的地表所形成的侵蚀类别和形态,按外营力性质可分为水蚀、 风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人为侵蚀等类型。1水蚀水蚀是在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作用下,土壤、土体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搬运和沉 积的过程。根据水力作用于地表物质形成不同的侵蚀形态,进一步分为溅 182 第 1 章综合调查 蚀、面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等。2风蚀风蚀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或岩石碎屑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由于风速和 地表组成物质的大小及质量不同,风力对土、沙、石粒的吹移搬运出现扬失、跃移和滚动三种运动形 式。3重力侵蚀重
3、力侵蚀是地面岩体或土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平衡而产生位移的侵蚀过程。根据其形态可分为 崩塌、崩岗、滑坡、泻溜等。4冻融侵蚀冻融侵蚀是在高寒区由于寒冻和热融作用交替进行,使地表土体和松散物质发生蠕动、滑塌和泥 流等现象。5人为侵蚀人为侵蚀是人们不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和经济开发中造成新的土壤侵蚀现象。如开矿、采石、修路、 建房及工程建设等产生的大量弃土、尾砂、矿渣等带来的泥沙流失。 122 几个常用术语1土壤侵蚀强度地壳表层土壤在自然营力(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单位面积和单位 时段内被剥蚀并发生位移的土壤侵蚀量。土壤侵蚀强度以土壤侵蚀模数表示。2土壤侵蚀模数表示单位面积和单
4、位时段内的土壤侵蚀量,其单位名称和代号为吨每平方公里年t(kmza),或 采用单位时段内的土壤侵蚀厚度,其单位名称为毫米每年(rama)。各地可按当地土壤容重建立土壤侵蚀模数与土壤侵蚀厚度之间的换算关系容重单位 为 gcm。 、tm。 。河流输沙模数不能直接引用为侵蚀模数,必须用泥沙输移比加以换算输沙模数一输移比侵蚀模数3土壤容许流失量土壤容许流失量是指在长时期内能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维持土地生产力基本稳定的最大土壤流失量。4侵蚀土壤程度土壤遭受侵蚀的过程中所达到的不同阶段,但并不直接反映现状侵蚀强度的大小。诊断侵蚀土壤 的程度,是根据土壤剖面中 A 层(表土层)、B 层(心土层)及 C 层(母质
5、层)的丧失情况加以判别。侵蚀 土壤程度反映土壤肥力和土地生产力现状,它为土地利用改良和防治土壤侵蚀提供科学依据。5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 生态系统失衡后出现的土壤侵蚀危险程度。它首先用于评估、预测在无明显侵蚀区引起侵蚀和现 状侵蚀区加剧侵蚀的可能性大小;其次,表示侵蚀区以当前侵蚀速率发展,该土壤层承受的侵蚀年限 (抗蚀年限),以评估和预测侵蚀破坏土壤和土地资源的严重性。 1_23 土壤侵蚀类型的区划1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原则土壤侵蚀类型的区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用主导因素法并以与土壤侵蚀关联度高同时又是较稳定的自然因素作为分区的依据。2)全国一级区的区划以发生学原则(主要侵蚀外营力)为依据,分为水力侵
6、蚀、风力侵蚀、冻融侵 蚀三大侵蚀类型区。3)全国二级区的区划以形态学原则(地质、地貌、土壤)为依据,将水力侵蚀为主的一级区分为西 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区、北方石土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和西南土石 LU 区等五个二级类型区。4)各大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在全国二级分区的基础上再细分为三级区和亚区。2区划的范围及特点我国土壤侵蚀类型的区划范围及特点见表 1 1。 表 l l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的区划续表2、掌握土地资源类型,熟悉土地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4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包括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及其附属物,还包括内陆水域和沿海滩涂。根据生态学的观点,土 地是一个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
7、、基础地质以及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土地生 态系统,是自然和经济的综合体。土地本身是自然的产物,但它具有两重性,既是一切生产的物质条 件,又是土地关系的客体。土地数量(面积)是有限的,是由地球大小所决定的。从特性而言,土地和 植被一样,是可更新的,经过人们的利用和管理,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不适当的利用也可以使土地 退化。由于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及其运动的特点,地球、陆地表面分布有各种类型的土地,如山地、丘 陵、高原、盆地等,每块土地都具有特定的空间位置而不能丝毫移动,只能在其所处的地域内加以利 用。土地评价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对土地性状进行估价的过程。它包括对地形、土壤、植被、气候和土地其他方面的调
8、查研究的实施和调查资料的分析说明,以便按照适合于评价目的方式确定并比较有希 望的土地利用种类。土地评价是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鉴定,是对土地生物生产能 力及其他生产能力的鉴定,是对土地功能的综合评价。(1)土地评价的目的和任务。土地评价的基本目的是预测土地变更后的结果。其内容包括土地对不同利用方式的适宜性,所需 要的投入和管理实践,生产或其他效益以及这类变更对环境造成的后果。从宏观来讲,包括:1)土地评价是土地资源调查的组成部分。土地资源调查过程中的土地评价是从区域宏观方面揭示 土地适宜性,通过综合调查,对农、林、牧各业的土地适宜性提出定性分类,为区域开发和国土规划 提供依据。2
9、)土地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对土地利用作出合理的安排,使之在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得 最大的效益,与此同时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并为将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此以对自然环境和拟定的土 地利用方式两者的了解为依据提供最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的,从而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为规划 决策提供最客观的依据。 3)为土地管理服务。土地评价不仅揭示了土地的生产潜力和适宜性,而且指出了土良和变更土地利用 的后果。根据土地适宜性和土地改良的经济效益分析,成本和收益较,确定土地利用变更和土地改良 的决策以及投资水平。同时,土地评价为土地质量态监测提供了基础数据,便于掌握土地质量等级以 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化和规在不同的
10、时期对土地进行科学管理。土地评价的任务是从经营管理 方面分析目前的土地利用,指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 综合分析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要素,根据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土地适宜性和每种利用方式 的效益分析,并指出土地的潜在生产力;根据伴随每种利用方式所产对自然和经济的不良后果提出土 地管理和改照的途径和措施。 (2)土地评价的原则。 1)比较原则。比较原则是土地评价中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原则。在评价过程中,要比较土地利用的需 求和质量,不仅要分析土地质量,而且要考虑土地利用类型性,分析作物对土地的要求;二是要比较 对土地的投入和生产的效益,以保证土用的生态合理性和经济有利性;三是要比较不同的土地利用
11、, 进行多宜性评价,规划工作者根据土地的特征、国家计划的安排、人民生活的需要,决定优化的土用 结构。 2)针对性原则。土地评价要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来进行。每一土地利用都有殊的要求,如对土地 水分、土壤价值及坡度等。土地质量的判定是对每种用途的比较而言的,如排水困难的冲积泛滥平原 是适宜稻田的一等地,但对其他农业土用类型来说就不适宜了。土地的适宜程度只有针对特定的土地 利用种类时才有其的意义。 3)区域性和综合性原则。土地评价必须结合评价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不域的土地评价应该 有不同的评价依据,选取不同的评价指标,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以该区域土地特征和不同土地利用 类型的比较为基础的
12、。为此,必须结合区域的特点全面的综合评价。 (3)土地评价的类型。 根据土地评价的目的、对象、方法和手段,土地评价有不同的类型。按用地类型和评象,可分为耕地 评价、林地评价、牧地评价和水面评价以及非农业用地评价。按评价和手段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 价、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根据评价的目的和任务,评价可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评价和土地 经济评价。 1)土地潜力评价。土地潜力评价是对土地固有生产力的评价。它是一种一般目的评价,并不针对某种 土地利用类型而进行,而是从气候、土壤等主要环境因子和地理要素相互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揭示 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 2)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是
13、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对不同用途(农、林、牧他)的适宜程度。土 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土地为农作物、牧草、林木正常生长所提供的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鉴定,是按照土 地对指定用途的适宜性,将特定地区的土地进行评价和归类。土地按其适宜用途分为多宜性(一块土地 适宜于农、林、牧等用途)、双宜性(只适于两种用途)、单宜性(只适于一种用途)和不宜性(不能适宜 于任何用途)。土地适宜性评价包括当前适宜性评价(指土地在目前未经过重大改良的现状下对某种用途的适宜性)和潜在适宜性评价(指当地必需的大型土地改良完成以后,土地对特定用途的适宜性评价)。3)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是指对土地在某种规定用途的条件下可能取得的经济
14、效益的综合 鉴定。它依据土地上获得的效益与相应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资源两者之间的对比关系,以土地净收益 作为评价标准,对土地的投入产出效果进行评定。土地经济评价时要考虑直接与土地生产力有关的各 种因素,与产品销售有关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单位面积上产品的数量以及社会对该产品的需求和 价格等因素。(4)土地评价的因子。土地评价的因子是指影响和构成土地生产力的各种因素。在土地评价中一般选取影响当地土地生 产力的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在具体的选择当中,还应根据评价的目的和要求,主要因子包括:1)气候:日照时数、降雨量、干燥度、温度、积温(10)、无霜期等。2)地质、地貌:地貌类型、岩石类型、沉积物质、
15、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侵蚀或切割程度等。3)土壤:类型、质地、pH 值、有机质、N、P、K、盐碱度、土层厚度、障碍土 层等。4)植被:组成、类型、覆盖度、产量等。5)水文:水源保证率、地下水、地表积水、沼泽化程度、灌排能力等。6)经济:产量、生产管理条件、交通条件、地理位置以及其他等。(5)土地评价的程序。土地评价的程序,一般可分为准备工作、野外调查和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土地利用可能性单元是指一组土地对于植物的适应性和对相同的土地经营的反应都很相似。即对 于本单元内的土地的土壤、水和植物可以采用一套极为相似的经营方法。土地利用可能性单元应有以 下相同的特点:在相同经营措施下,生产相同农作物与牧草
16、;在相同种类的植被条件下,要求相 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和经营方法;相近的生产潜力(在相似的经营制度下),同一潜力单元内各土地的 平均产量的变率不会超过 25。 土地利用可能性单位提供的评价资料比较详尽,适于农场或牧场开发规划使用。 在小面积规划中通过土地详查,了解不同地块的完整程度、地面坡度、土层厚度、土壤侵蚀强度、 有机质含量、砾石(沙砾)含量、pH 值、有无灌溉条件等因素,将土地分为六级。等级高的作为农林果 牧用地都适宜;等级低的一般不宜作农地,可依次作为经济林或人工草地和人工林地;最低的等级一 般是难利用土地。根据上述原则将土地资源不同的适宜性列表,供规划中选用。表 21 列出土地分级 条件,各地可在土地资源评价中参照使用。二、水土保持规划及措施二、水土保持规划及措施1、熟悉水土保持综合调查的内容及方法 11 地面常规调查的原则、内容、要求和方法 111 调查的目的通过综合调查,了解规划范围内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特点、水土保持 现状(成就、经验和问题),作为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