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 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114404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杜甫诗三首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杜甫诗三首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杜甫诗三首  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杜甫诗三首  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 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漳州正兴学校 2012-2013 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教案教师吴明霞授课时间2012 年 月 日 课时2 课时课题第 25 课 杜甫诗三首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熟读背诵古诗并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重点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难点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教学环节第一课时备注新课导入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 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

2、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2、作者简介: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 ,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 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 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 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 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 ,他弃官西行, 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 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 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 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 诗艺精湛

3、,被奉为诗圣 。 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诗“三吏” “三别”皆被传诵,作品 汇为杜工部集 。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方 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 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了自己 “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 的影响是深远的。 预习检测1、介绍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 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 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 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

4、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 望岳是一首 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 2、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岱宗夫如何 岱(di ) 决眦入归鸟 眦(z ) 3、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 以指导。 4、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造化钟神秀 钟:聚集 阴阳割昏晓 阴:山的北面 阳: 山的南面 会当凌绝顶 会当:终当、终要凌:不尽 浑欲不胜簪 浑: 简直 荡胸生曾云 曾:通“层” (2) 、结合注释,疏通

5、诗意。 (先让学生自行完成)学生查找资料,做好课前预习课程讲授1、写作背景: 望岳一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 首。当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 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 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它们是:东岳泰山(1532 米), 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 米),位于陕西华阴市。南岳衡 山(1512 米),位于湖南省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2017 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 米),位于河南登封市。2、集体大声朗读,注意节奏,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

6、诗歌内容。3、思考题 (1) 、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2) 、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3)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析: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 出来? 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末了 泰山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 泰山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顸,一览众山小)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歌颂了泰山的_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学生讨论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炼字炼句,正应其“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论。 5、具体分析:请同学们深入研读,结合诗句来赏析。 (1) 、首联: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

7、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齐鲁:古代二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地区。 翻译: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的吗?它那苍翠的山色掩着辽阔 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远望:首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那种欣喜、 惊叹、仰慕的心情,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 (2) 、 望岳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阴阳:阴指山北,阳指山南。 割:分割。 翻译: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 为黄昏与白昼。 近望: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而实 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四句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的 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

8、象。 (3) 、 望岳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层云:云气层层叠叠,变化万千。 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决裂开了。眦:眼眶。翻译:山腰间团团生起的云气,层出不穷,使我心情激荡,久 久看着那些归巢的鸟儿,我的眼角都要裂开了。 细望: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 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 (4) 、 望岳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终当,终要。 翻译:我终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观赏泰山下的显得小了的群山。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 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象征意义: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也表达诗

9、人誓欲大展宏图于 未来的雄心壮志。 (5) 、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唐朝盛世。、诗人年轻,意气风发小结这首诗歌以一望字统摄全诗,结构严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写诗人 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 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也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疑难 解答 及作 业布 置背诵并默写全文第二课时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早年的一个意气风发的杜甫,这节课我们将又看到杜甫一个 怎样的形象呢? 课程 讲授一、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时代背景介绍 唐肃宗至德元年

10、(756 年) 八月,杜甫从鄜 (f) 州 (现在陕西富县) 前往 灵武 (现在属宁夏) 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这首诗作于次 年三月。 2、具体分析: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修辞:对 偶 首联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你会解释首联吗? 国都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虽在,春天降临,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 生。 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 理由是什么?

11、借花鸟之景抒悲伤、哀怨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因感时伤悲,见 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 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伤哀怨而溅泪惊心, 以此衬托诗人心情。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绵不断,家书难通,此时家书是多么珍贵呀,真是胜过万金呀! 颈联表现自开春以至三月,战火持续不断。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的焦急心 情。 其情真意切,最能引起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因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亲人,面对眼前颓败之景,愁得我头发稀疏,几 不胜簪。尾联写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庭的安危之状, 不觉搔首踟蹰,可见 伤痛、愁闷程度之深。在忧国念家

12、、感时恨别之外,又自叹老将至矣更平添一 份悲哀。 3、主旨探究: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 a如何理解题目“春望”? (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 b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c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二、讲解石壕吏 1、 “三吏” “三别”的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 (公元 758 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两 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 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著名的“三 吏”

13、、 “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三吏”是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是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2、朗读诗歌 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 ,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 调。 3、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石壕吏(ho) 逾(y)走 邺(y) 戍(sh) 妪(y) 咽 (y) 3、学生自由读。 4、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5、全班齐读。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解释字词。 暮:傍晚 逾墙走:越过墙跑 戍:防守 更无人: 偷生:苟且活着 虽:即使,虽然 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犹得:还能够 6、自 学 目 标 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能把这件事告诉大家吗? 诗人夜投

14、石壕村,看到官吏捉人的故事。 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 开端:(1)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 发展、高潮:(2-3)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家庭的悲剧。 结局:(4)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文中写了哪些人?你对这些人持怎么样的看法?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 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 “捉人” “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 度蛮横,凶暴无比。7、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件事,你觉得他的心情如何?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呢?(沉重、抑郁的语气) 8 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

15、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 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 同情。 9、背诵并默写石壕吏。10、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小结(1) 、杜甫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文本来具体说明) 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深表同情;对统治者压迫老 百姓的残暴行径极为不满。 (2) 、 望岳与石壕吏相比较,风格完全不同。同是一 个作者为什么会写出两篇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 作业 布置1、阅读杜甫“三吏” “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 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 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板书 设计备课组教师 签名教学 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