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的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110977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庸之道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庸之道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庸之道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庸之道的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庸之道的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之道的论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TAGS: 论论文文 中庸中庸 中庸中庸 所以所以 君子君子 就是就是 天下天下 原原则则 之中之中中庸初探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05级研究生杨俊峰学号:200510021 摘要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行为准则,是指将适中原则贯彻于日常行为之中。它的具 体内容就是儒家的各种道德原则。性与诚是中庸的实体,而中庸则是性与诚的体现。 关键词 中庸 性 诚中庸在儒家思想体系总占有重要地位。它由孔子首次明确提出,并在据信是子思著 作的中庸中得到了比较详细地论述,到宋朝时又被当作道统“秘传“,受到极高的 推崇。对于中庸的内涵和意义,历来多有争论,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一“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据载

2、,孔子曾慨叹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 久矣!“在孔子看来,中庸是一种最高的行为准则,不过对于它的含义却并未解释。 很多人简单的将它理解为中道,认为等同于“中行“。因为孔子曾说:“不得中行而与 之,必也狂狷乎!“易经中也有“中行独复“之言。所谓“中行“就是中道之意。但“庸“ 字决无“道“之意,这样一来就将“庸“字忽略了。还有人根据中庸篇中“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之言,以为中庸就是“用中“,即遵行中道之意。但据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 而无忌惮也。“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获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 而不

3、能期月守也。“在孔子看来,中庸就是“时中“。所谓“时中“是指时时皆中,无时不中之意。也就是说, 对君子而言,只有时时都不离开中道,这才是中庸。若只是偶尔地遵行中道,显然不 能算中庸。中庸中提到: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形顾言,君子胡不 慥慥尔。 中庸的“庸“字当与这里的“庸“字同意。所以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则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 也。“宋儒的解释还是比较接近原意的。简单而言,“中“就是适中,“庸“就是平常。中 庸就是将适中原则贯彻于日常的行为之中,时刻不离。这也就是论语中所在尧以 命

4、舜的“允执其中“的意思。所谓适中是相对于过与不及两端而言的。在孔子看来,“过犹不 及“,两者实质上都是偏,皆与中相对立。怎样才算适中呢?其标准就是儒家提倡的 道德原则。中庸将这些原则概括为在五伦之中行智仁勇三德: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 者天下之达者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好学近乎智,力 行近许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 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五伦是普遍之道,三德是普遍之德,修身及治天下国家,皆以智仁勇三德为本。三德 之中的仁,其实包含义与礼。中庸说:修身以道,修

5、道以人。仁者人也,亲亲伟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 等,礼所生也。 合而言之,只是仁;分而言之,则仁义礼为三。这就是中庸的的具体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中庸是很困难的。中庸说:子曰:“道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 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孔子曾称赞诗经中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可见中庸不但用于人的行为, 就是在思想感情中,也应该贯彻中庸的原则。二在中庸篇中,中庸之道是被与天联系在一起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儒家的各种道德原则,包括礼乐

6、政刑等等,都是教。教虽然是人为提出来的,但它却 依据的是实际存在的道。道由性出,是完全遵循本性之表现。而性又是天之所命,是 天所赋予的。在这里,性与命是统一的。正如朱熹所说,自天言之谓之命,自所受言 之谓之性,其实一也。孔子只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人的性是相近的,造 成品行不同只是后天影响的结果。中庸则将性、命、道、教四者在天的基础上完全 统一起来。在这里,天是自然化的生物之本原,是普遍的具体化,天所命之性也就是 人与物所共有的。这就指出了道德的内在超越性,通过自身道德的修养能够回归到 天之本原,与天和谐为一。性的共同性又为这种内在超越能够化及万物提供了依据。 同时,儒家的伦理主张

7、也被绝对化,成为天经地义的。正如后来董仲中庸之道的论文 _第2页TAGS: 论论文文 中庸中庸 中庸中庸 所以所以 君子君子 就是就是 天下天下 原原则则 之中之中舒所说:“道之大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中庸是儒家道德的根本原则,它的根源既在于天,也就是性之本然,有着内在的必然 性。因而,中庸说: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远人,不可以为道。 中庸之道既存在于人的天性之中,所以“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但它又植根于天, 是天道的体现,故“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中庸具有先天必然性,这不只是理论的预 设,而且可以落实于具体实践之中。即所谓“以人治人“,也就是大学中的“契距之道“。具体体现为“忠

8、恕“的原则,即“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中引孔子之 言具体论述说: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丘未能也;所 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完全依靠本心的体察,就能知道合乎道德的行为应该怎样。这也进一步证明了道德 原则的内在必然性。中庸概括君子的行为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而崇 礼。 君子既应该尊重其固有之德性,又要广泛学习,深入把握道之极致,从而真正做到中 庸,使情感与行为达到“中和“的境界。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 之达道

9、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和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原则,达到中和也就与天合谐为一。由此可见,天是中庸的形而上基础,而中庸就是本性的体现。中庸既是在先的,又是 终极目的,在这里,本体与工夫实现了完满统一。三要真正做到与天合一的最高境界,就必须时刻不背离中庸。只有这样,才能使“道“落 实于言行之中。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在“不睹“、“不闻“之时,是最容易违背正道的,所以君子必须慎独。真正做到慎独,也 就时刻不离中庸之道,这就是“诚“。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

10、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诚即实有,确实存在之意。天是真实无妄的,人之性出于天,圣 人未失本心,所以能与天合一,自然而诚。一般人则由于后天影响而丧失本心,故须 择善固执,即“诚之“,才能逐渐回归到诚的境界。中庸又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先有其德而后明其德,这是出于本性,也就是天之道;先明其德,而后努力践行以至 实有其德,这是教化的结果,是人之道。只要诚,就自能明其德;而只要真正明其德, 也必然能至于诚。在这里,诚与明,天道与人道,本体与工夫统一了起来。诚不仅是回归本性,成就自身,而且既实有其德,则自然能扩展到外物,从而也能成就外物。

11、所以中庸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 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 故时措之宜也。如果不诚,虽然有所作为也如同没有一样,所以说:“不诚无物。“成己是内,成物是 外,两者其实为一,都是本性之德。君子只求诚,外在成物,是本性之德的自然体现, 并非有意为之。中庸说: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因为性同出于天,所以只要内诚于己,

12、尽己之性,也就自然的做到了尽人、尽物之性 ,从而与天地相参。成己成物的统一,其基础就在于性的共同性。只要能做到诚,就 必然能形于外,并逐渐显明,使人动心而受到感化。通过诚,成己与成物、道德与事 功、内圣与外王也就达到了统一。所以中庸说:“故大德必受命。“由此可见,性、诚、中庸三者是统一的。性与诚是中庸的实体,而中庸则是性与诚的 体现。在这种统一中,构成了道德的形而上基础。性善论在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来 ,但实际上已具大体。参考书目 1、朱熹:四书集注,中州古籍出版社。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下载之前请注意: 1: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问题,请尽快和我联系 2:如果遇到文件中有些地方图片显示不出来的,可能是文档转换过程中 出现的问题,请和我联系,我将图片发送给你,给你带来的不便表示抱歉 !请邮箱联系: 中庸之道的论文 中庸之道的论文 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利益,请立刻和我联系,我将第一时间内做出 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