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和其技术的应用与系统的抗干扰问题探讨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44107781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和其技术的应用与系统的抗干扰问题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和其技术的应用与系统的抗干扰问题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和其技术的应用与系统的抗干扰问题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和其技术的应用与系统的抗干扰问题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和其技术的应用与系统的抗干扰问题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和其技术的应用与系统的抗干扰问题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和其技术的应用与系统的抗干扰问题探讨(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机电工程系论文格式 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高等职业教育毕 业 论 文作 者: 王一钦 学号: 专 业:机电一体化 题 目: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和其技术的应用与系统的抗干扰问题探讨 指导教师: 许蓉萍 (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评 阅 者: (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高教处制二 0 一 年 月毕业论文中文摘要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此篇毕业论文简单叙述了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背景,综述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人性化、微型化、集成化、带源化、绿色化等多方面发展的趋势和其技术在现代化企业中主要应用与智能化控制技

2、术(IC)、分布式控制系统(CS)、开放式控制系统(OC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现场总线技术(BT)、交流传动技术。分析出机电一体化系统投入工业应用环境运行时,系统总会受到电网、空间与周围环境、程通道、磁场、电磁场、静电场干扰的一些措施如:供电的干扰,我们可以采取配电系统的抗干扰和利用电源监视电路;过程通道抗干扰措施抑制过程通道上的干扰,我们可以采取光电隔离、双绞线传输、阻抗匹配、电流传输、合理布线等等的抗干扰方法。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发展趋势 应用 系统 抗干扰毕业论文目录1机电一体化发展历程及其趋势1.1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1.2 一体化”的发展趋势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

3、代化企业(钢企)中的应用3. 机电一体化系统抗干扰问题的探讨3.13.2. 结论 . 参考文献 致谢 . 毕 业 论 文 评 语毕 业 论 文 正文引言(绪论)“机电一体化”在国外被称为 Mechatronics 是日本人在 20 世纪 7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是用英文 Mechanics 的前半部分和 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结合在一起构成的一个新词,意思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这一名称已得到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承认,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习惯上把它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又称为机械电子技术,是机械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干扰是指对系统的正常工作产生不良影

4、响的内部或外部因素。从广义上讲,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干扰因素包括电磁干扰、温度干扰、湿度干扰、声波干扰和振动干扰等等,在众多干扰中,电磁干扰最为普遍,且对控制系统影响最大,而其它干扰因素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物理的方法较容易地解决。1机电一体化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1.1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机电一体化”这个词是日本安川电机公司在上世纪 60 年代末作商业注册时最先创用的。当时及 70 年代,人们一直把机电一体化看作是机械与电子的结合。国内早期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与“机械电子学”并用,近年来“机电一体化”更流行使用。 80 年代,信息技术崭露头角。微处理机的性能提高,为更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所采用,典型的

5、机电一体化产品如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和汽车的电子控制系统等。微机作为关键技术引入了飞行器系统后,使机械电子系统在高度控制、排气控制、振动控制和保险气袋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驱使机械系统在不同程度上利用数据库,连洗衣机和其他消费品也用上了数据库驱动系统。这样,对机电一体化的系统设计方法的探索、成型和系统集成以及并行工程设计和控制的实施日显重要。此外,光学也进入了机电一体化,产生了“光机电一体化”的新领域。 进入 90 年代,通信技术进入了机电一体化,机器可像机器人系统那样遥控和虚拟现实多媒体等技术紧密联系的计算机控制的网络化机电一体化日益普及。有些机电一体化机械可两用,有的在性能上更是多

6、用途的,尤其是微传感器和执行器技术的发展,和半导体技术以光刻为基础的方法以及和传统机电一体化微型化方法的结合,开创了以精密工程和系统集成为特点的机电一体化新分支“微机电一体化” 。虽然微加工方法尚未成熟,但将逐渐成为集成控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之后,机电一体化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发展,稳步进入了 21 世纪。1.2 一体化”的发展趋势1.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2.配系

7、统化柔性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 ,有较强的“柔性” ,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 “自律分配系统” 。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 ,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 ,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3.全息系统化智能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收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其

8、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4.“生物一软件”化仿生物系统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 ,而当控制系统(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 ,而生物的特点是硬件(肌体)软件(大脑)一体,不可分割。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

9、系统化发展趋,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5.微型机电化微型化。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 ,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CPU 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化企业中的应用1 智能化控制技术(IC)由于钢铁工业具有大型化、高速化和连续化的特点,传统的控制技术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非常有必要采用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等,智能控制技术广泛

10、应用于钢铁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控制、设备与产品质量诊断等各个方面,如高炉控制系统、电炉和连铸车间、轧钢系统、炼钢连铸轧钢综合调度系统、冷连轧等。2 分布式控制系统(CS)分布式控制系统采用一台中央计算机指挥若干台面向控制的现场测控计算机和智能控制单元。分布式控制系统可以是两级的、三级的或更多级的。利用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随着测控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多。不仅可以实现生产过程控制,而且还可以实现在线最优化、生产过程实时调度、生产计划统计管理功能,成为一种测、控、管一体化的综合系统。CS 具有特点控制功能多样化、操作简便、系统可以扩展、维护方便、可

11、靠性高等特点。CS 是监视集中控制分散,故障影响面小,而且系统具有连锁保护功能,采用了系统故障人工手动控制操作措施,使系统可靠性高。分布式控制系统与集中型控制系统相比,其功能更强,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是当前大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潮流。3 开放式控制系统(OCS)开放控制系统(Open Control System)是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所引出的新的结构体系概念。 “开放”意味着对一种标准的信息交换规程的共识和支持,按此标准设计的系统,可以实现不同厂家产品的兼容和互换,且资源共享。开放控制系统通过工业通信网络使各种控制设备、管理计算机互联,实现控制与经营、管理、决策的集成,通过现场总线使现场仪表与

12、控制室的控制设备互联,实现测量与控制一体化。4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钢铁企业的 CIMS 是将人与生产经营、生产管理以及过程控制连成一体,用以实现从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到产品发货的整个生产过程全局和过程一体化控制。目前钢铁企业已基本实现了过程自动化,但这种“自动化孤岛”式的单机自动化缺乏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生产过程的统一管理,难以适应现代钢铁生产的要求。未来钢铁企业竞争的焦点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质优价廉,及时交货。为了提高生产率、节能降耗、减少人员及现有库存,加速资金周转,实现生产、经营、管理整体优化,关键就是加强管理,获取必须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美国、日本等一些大型钢铁企业

13、在 20 世纪 80 年代已广泛实现 CIMS 化。5 现场总线技术(BT)现场总线技术(ie Bus Technology)是连接设置在现场的仪表与设置在控制室内的控制设备之间的数字式、双向、多站通信链路。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取代现行的信号传输技术 (如 420mA,C直流传输)就能使更多的信息在智能化现场仪表装置与更高一级的控制系统之间在共同的通信媒体上进行双向传送。通过现场总线连接可省去 66%或更多的现场信号连接导线。现场总线的引入导致CS的变革和新一代围绕开放自动化系统的现场总线化仪表,如智能变送器、智能执行器、现场总线化检测仪表、现场总线化PLC(Programmable Logic

14、Controller)和现场就地控制站等的发展。6 交流传动技术传动技术在钢铁工业中起作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由于交流传动的优越性,电气传动技术在不久的将来由交流传动全面取代直流传动,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复杂的矢量控制技术实用化得以实现,交流调速系统的调速性能已达到和超过直流调速水平。现在无论大容量电机或中小容量电机都可以使用同步电机或异步电机实现可逆平滑调速。交流传动系统在轧钢生产中一出现就受到用户的欢迎,应用不断扩大。3. 机电一体化系统抗干扰问题的探讨3.1 形成干扰的三要素1、干扰源 产生干扰信号的设备被称作干扰源,如变压器、继电器、微波设备、电机、无绳电话和高压电线等都可以产生空中电磁信号。当然,雷电、太阳和宇宙射线属于干扰源。 2、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干扰信号的传播路径。电磁信号在空中直线传播,并具有穿透性的传播叫作辐射方式传播;电磁信号借助导线传入设备的传播被称为传导方式传播。传播途径是干扰扩散和无所不在的主要原因。 3、接受载体 接受载体是指受影响的设备的某个环节吸收了干扰信号,并转化为对系统造成影响的电器参数。接受载体不能感应干扰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