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4088133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1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1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1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1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市政府工作报告(送审稿)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连同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谋势而动 在融入海峡西岸建设中取得成效2005 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力推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市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初步统计,2

2、005 年全市生产总值426 亿元(预计数,下同),增长 10.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56.7亿元,增长 21%;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9.2 亿元,增长 13.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可比口径)1.42 亿美元,增长 56%;外贸出口 4.45 亿美元,增长 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35.7 亿元,2增长 1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400 元,增长 10.3%;农民人均纯收入 4206 元,增长 8.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2.3 %;城镇登记失业率 5.65%,下降 0.07 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5.8。一些重要领域、重点项目取得新的突破:全国唯

3、一的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获准设立。6 个功能区建设全面展开,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突破。第一条快速出省通道福(州)银(川)高速公路三明段建成通车,泉(州)三(明)高速公路全线动工,三明机场开工续建,向莆铁路前期工作取得进展,农村公路改造、硬化里程 1450 公里,居全省第一位。一批生产性大项目取得重大进展。三钢钢产量突破 300万吨,明光新型建材 30 万吨冷轧带钢生产线等项目竣工投产,三钢 80 万吨中厚板、大亚木业 45 万立方米刨花板、青纸 20 万吨高强瓦楞纸等生产性大项目今年投产。外贸出口快速增长,项目对接亮点凸显。外贸出口当年新增 2.12 亿美元,

4、增幅全省第一。 “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对接合同项目数和投资额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位。成功创建一批品牌。第三次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首次进入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行列。沙县进入“全国文化先进县”行列,泰宁当选十佳魅力名镇。我市水稻育种制种专家刘文炳研究员培育的超级稻优 28 号,创水稻单产世界纪录。3教育事业成效明显。高考成绩继续居全省前列,基础教育取得新成绩,三明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三明学院列入省级科技计划数居全省新建本科院校首位。中心城市加快拓展。市区、沙县一体化和三明、永安城市联盟启动,立丰印染、厦工三重搬迁改造迈出实质性步伐,荆东、小蕉工业园区加快开发,市区环境

5、综合整治取得实效。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3.5 亿元,农业税及其附加和除烟叶以外的所有农业特产税全面免征,全市农民受益 8000 万元。 “两免一补”政策、高校贫困学生助学工作落实,2.58 万名困难学生得到资助。实施政府津贴制度,农民技术员、乡村医生和计划生育管理员队伍建设加强。1901 个困难乡镇、村“两委”和城市社区居委会得到补助。拨付各类应急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 4881 万元,重建家园的受灾户于春节前全部迁入新居。2005 年目标的顺利实现,标志着“十五”计划的胜利完成,标志着三明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到新水平。(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保持全省第

6、五位,年均增长 9.5%。人均生产总值 2005 年达到 15750 元,年均增长 9.3%。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 500 亿元,超过 19522000 年的投资总和。财政总收入 2003 年突破 30 亿元,2005 年达到 38.91 亿元,其中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平均增长10.9%。2005 年外贸进出口突破 5 亿美元,其中出口年均增长433.9%,比预期目标高出 24 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突破 4 亿美元,超额完成累计 3.5 亿美元的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02 年突破 100 亿元,2005 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

7、.9%、5.7%。2005 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210.68 亿元,各项贷款余额 235.43 亿元,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 75.5%和 71.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上升 1.4%,城镇登记失业率年均 5.65%,人口出生率年均 11.3%。(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05 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2:45:33,第二产业比重比 2000 年提高 7 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强化项目带动,累计实施市级重点项目 193 项,其中生产性项目 112 项,64 项已投产。粮食产量稳定在 126 万吨以上,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三和食品有限公司进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明溪南山农业示

8、范园区成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2005 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 2000 年增长 1.05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 2000 年提升 25 个百分点;冶金及压延、林产工业、机械及汽车零配件和生物医药“3+1”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2005 年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 %。各类工业园区(集中区)加快建设,正在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运输、商贸、通信、中介等服务业持续增长,金融保险业运行良好,泰宁国家地质公园跻身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以上旅游品牌达到 25 个, “大金湖”与“日月潭”旅游实现初步对接。县域特色产业5壮大,发展活力增强,综合实力提升。非公经济迅速崛起,个私经济产值、出口总值

9、、上缴税收五年实现翻一番。(三)基础设施持续突破。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通车里程达到218 公里,国道、省道改造 467.9 公里,72.4%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永(安)武(平)、永(安)宁(化)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前期进展顺利。街面电站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 207 万千瓦,比 2000 年增加 53 万千瓦。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气象、水文工作不断加强,防灾救灾减灾体系日渐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县两级政务网建成,全市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电话。2005 年城镇化水平达到 43 %,比2000 年提高 4.4 个百分点,市区“南拓北扩西进”步伐加快,城市基础

10、设施投入近 20 亿元,城市道路、园林绿化、路灯夜景、污水处理等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市区、沙县一体化概念性规划完成,一些重大生产性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抓紧布局;县城、县域次中心和村镇建设取得新进展。(四)改革开放取得成效。市、县属国有资本基本完成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一批企业靠大靠强实现快速发展。我市被确定为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唯一试点,改革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农村税费改革成效突出,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 2002 年同口径相比,农民平均减负率达 96%以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政府机构、人员编制分别比 2000 年减少 21%和 26%,投融资、财税金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

11、得新进6展。五年新增境外投资企业 22 家,累计外派劳务 7326 人。检验检疫、外事侨务、驻外机构等工作扎实推进,明台合作不断扩大,明港澳经济联系加强,区域协作成效明显,五年间累计引进区外资金 72.9 亿元。(五)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五年累计列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 183 项,获省级科学技术奖 52 项,建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 个。制造业信息化区域试点通过省级验收。科普工作深入开展,社会科学取得新成绩。素质教育扎实推进,义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明学院正式成立,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科研水平明显增强。职业技术教育实力提升,民办教育加快发展。累计投入 2.

12、36 亿元,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 272 个。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撤并农村中小学 548 所。全市人才资源总量 14.4 万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3.1 万人,分别比 2000 年增长 26.3%、70.9%。市博物馆新馆、市影剧院等一批文化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得到保护与合理开发,永安大腔戏、泰宁梅林戏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基本建成,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一批医疗机构完成整合、重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在全省率先完成省下达的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广播和电视覆盖率

13、分别达到 93.6%和 98.49%。 三明市志正式出版,民族、宗教工作取得新成绩,依法统计得到加强。7老龄、妇女、青少年、儿童工作不断加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加快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五年新增耕地 1.83 万亩,连续七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连续五年完成省下达的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 “十五”期末总人口比计划少 2 万人左右,人口素质明显提高。环境保护取得实效,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六)群众生活逐步改善。2005 年全市城镇和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 、 ,分别比 2000 年下降 个、 个百分点。人居条件得到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 18.5 平方米、2

14、0.5 平方米。全市再就业率达 63%,城镇累计新增就业 13.25 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近 47 万人。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全市城乡 9.92 万人享受低保,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等制度得到实施,残疾人事业加强。对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大,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造福工程”取得实效,1 万多名高山村、边远村农民基本实现下山脱贫。五年间投入 10.36 亿元,完成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等为民办实事项目 40 项。(七)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

15、议政的职能,认真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和市政协提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联系。 “四五”普法目标基本完成,村(居)民自治不断加强。依法行政扎实8推进,政府绩效评估顺利展开,监察、审计等专项监督不断加强,廉政建设取得进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成效明显, “开明、清明、文明”的三明精神得到弘扬,涌现郑忠华、张仁和等英模典型,社区建设与管理得到加强。诚信三明、平安三明建设扎实开展,信访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力度加大,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连续 7年居全省前列。市场经济秩序趋于好转,食品放心工程建设基本实现阶段性目标。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双拥共建工作扎实开展,第四次荣

16、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尤为可喜的是,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立足全国、全省大局,提出融入海峡西岸建设的发展战略、发展定位、发展格局和发展举措,思路更加清晰,站位更加准确,重点更加突出,作为空间更加拓展,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海峡西岸”写入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必将促进海峡西岸加快发展。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以福州、三明、莆田、南平、宁德的发展壮大闽东北一翼”, “依托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加强与周边省份和内陆地区的经济联系,加快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培育重要经济增长极”,充分体现省委、省政府对三明发展的关心与支持,凸显三明区位优势,明确三明在海峡西岸的站位。为加快三明崛起迎来重大历史机遇,三明发展大有作为,三明前景更加美好!我们深切感到,市政府工作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我们所取得的一切9成绩,得益于历届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得益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得益于方方面面的合力推进。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