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全集1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4064124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全集1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全集1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全集1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全集1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全集1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全集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全集1(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全集 一 黄河掠影-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2.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培养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会用字母表示数。 教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暑假刚刚过去了,同学们都到哪里去玩了?玩的高兴吗?你们知道老师去哪里吗?老师去了我 们美丽的母亲河-黄河.还拍了不少照片.同学们想不想去游览一下,那今天,我就带领同学们 去看看,好不好? 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最聪明,

2、所以去之前我们要进行一次小小的智力测验,有没有信心! (演示电脑课件)选 C 大家同意吗?同学们真厉害!C 是黄河风光,C 代表是第几幅图? A-1那 A 是西藏风光,A 代表是第几幅图. B-2 按照这个思路那么 B 代表是第几幅图. C-3D 代表是第几幅图 D-4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测试题.我们通常会和这道题一样,用 ABCD 来 表示不同的答案,哦,看来呀,字母还真有不少的用处。 二、主动参与,领悟新知。 同学们,第一关顺利通过,那咱们马上去旅游?可是黄河那么多景点我们先到哪里去?意 见不统一,看来我们的准备还是不充分,那么旅游之前应先做些什么?同学们的方法太多了,老

3、师就知道一本好书-黄河掠影 ,同学们想不想看?(演示 电脑课件) 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同学们可以知道:一本书需要多少元钱?那么两本书呢?三本书呢? 如果六个小组一组一本,那需要多少钱?(视频展示台展示)大家同意吗?哦,有的同学认为六本不够,谁来说?那需要多少钱呢? 太好了,同学们真聪明,可是记住这么多式子太麻烦了。你们能帮老师解决一个难题 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式子,这一排数 10 代表的是?这一排 1、2、3、6、50 代表的是,他们的结果 10、20、30、60、500 代表的 是?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仔细思考。你能根据本数和钱数的关系,用一个式 子来表示出卖任何本书所用的钱数吗? 三

4、、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看一看那个小组最聪明能最先游览黄河!那个同学愿意把你们组的想法第一个说个同学们听听,好,你先来!(视频展示台展示)能解释一下你们的想法吗?那么一本书的价格是多少-那个小组还有不同的想法?大胆点,把信心留给自己-这个小组最踊跃,你来。同学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真好,老师也觉得真了不起。-谁愿意把你们的做法说给同学们听?想得太棒了。看来字母还可以用来表示数,作用可真大呀!用一个简单得式子就可以代替这么多复杂的算式,实在太方便了。看完了书现在我们可以去游览黄河啦!快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黄河的美丽景色吧! (演示电脑课件)看完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观,同学们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是啊,我们

5、的母亲河真是令我们自豪。同学们知道吗?屏幕上的这幅图-黄河三角洲, 就是我们的母亲河最骄傲的一个景观。 (图演示形成)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告诉老师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通过母亲河的这些信息,你最 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生:2 年增加陆地多少平方千米?3 年?4 年?生:100 年?哪位同学能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任何年数的造地面积呢? 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 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可以省略成“”或者可以省略不写,这是简便写法。但要读出 来。 那么 t 年后黄河三角洲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 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 四、自主练习,综合运用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视

6、频展示台展示) 5 3 b 8 bb 1 2.课本第 4 页 3 、4. 5. 3.(1)出示趣味儿歌“数青蛙” ,调节气氛,激发兴趣,形成小高潮, 小明在唱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儿歌: 数 青 蛙1 只青蛙 1 张嘴,2 只眼睛 4 条腿, 1 声扑通跳下水;2 只青蛙 2 张嘴,4 只眼睛 8 条腿, 2 声扑通跳下水; 3 只青蛙 3 张嘴,6 只眼睛 12 条腿,3 声扑通跳下水; 你能用含有字母的一句话来唱完这首儿歌吗?互相说说看。 五、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二 高速山东乘法运算律乘法分配率教学案例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率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所以对于乘法分配率,学生往

7、往 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为此课本安排一道学生已学过的应用题,且配有实物图,以便于学 生理解。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各种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产生思维冲突,引导 学生猜想、讨论、验证,总结乘法分配率。 教学实录: 一、观察猜想,切入探究点 1.抛出四组题目: (1) (6+4)5 65+45 (2) (8+12)4 84+124 (3)8(7+3) 87+83 (4)7(15+20) 715+720 2.观察猜想: 师:仔细观察每一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猜想一下,会有怎样的结果? 学生沉思片刻后,有十来个同学举起了手。 生 1:我发现左边一组算式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 生 2:不对,应该左边

8、的算式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因为 8(7+3)与7(15+20)。 生 3:右边的算式是两个积相加。 生 4:我认为是两个加数分别与括号外面的数相乘,然后把两个积相加。 师:(点头赞许)相乘,分别用得好!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 5:我猜想每一组的两个算式结果会相等。 其他同学也随着说:“嗯,相等的,相等的。 ” 3.初步验证: 师:真相等?猜想要验证,用什么方法呢? 生齐:计算一下就行了。 师:好,自己找到了验证方法,选择其中两题同桌分工合作进行验证。 学生验证猜想结果正确。 师:同学们,人类历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最初都源于猜想,之后才被验证,大家在学习过 程中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这样就会有所

9、发现,有所创造。 二、自主编题,合作探究,验证猜想 1.模仿编题: 师:数学王国的确存在刚才同学们说的情况,那么,你也来创造几组题目,并进行验证, 说给同桌同学听。 学生汇报,师板书: 生 1:(25+18)2252+182 生 2:(15+28)6156+286 生 3:46(25+25)4625+4625 生 4:7632+766876(32+68) 2.质疑: 师:刚才同学们编了很多题目,你有什么感受或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 1:为什么会相等? 生 2:如果两数之和变为两个之差呢? 生 3:这是不是又是什么运算定律? 我点头表示默许。3.实例说明 师:为什么会相等呢?你能否举一些生活中的例

10、子来加以说明呢?四人小组合作,看哪一 小组研究有成果。 生 1:上星期天我买了两支同样的自动铅笔和两包笔芯,每支自动铅笔 3 元,笔芯每包 1 元,一共要付多少元?我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证明:(3+1)232+12, (3+1)表示一支自动铅笔和一包笔芯的价格,乘 2 后表示一共要付多少 元;等号右边表示两支自动笔的价钱加两包笔芯的价格,研究结果确实相等。 师:大家用掌声表示祝贺。那么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呢? 生 2:张师傅加工一个零件需 6 分钟,王师傅加工一个零件需 7 分钟,张、王两师傅各加 工 10 个零件,共需几分钟? 生 3:学校订秋季校服,每件上衣 32 元,每条裤子 28 元,

11、订 1000 套校服需几元? 生 4:小张摆木块,每行摆 5 个白木块,3 个红木块,摆了 4 行。小强一共摆了多少块? 师:每一组都有发现,都从生活中找到了数学问题,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说明确实存 在着规律。 三、明理内化,开拓思维 1.明理: 师:以上这些题目是两种算法,但结果是相同的,我们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生:等号。 师:这不,我们又发明了一个乘法运算定律,称为乘法分配律。 2.内化: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呢? 生 1:(7+8)373+83。 生 2:用数字举例说不完,我用字母表示:(a+b)c=ac+bc 生 3:我想用符号来表示:(+)+ 生 4:我用汉字

12、表示:(爱+数)学爱学+数学 师:那么如果我们用文字来表述的话,该怎样说呢? 生 1:两个数和乘一个数,就可以把两个加数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生 2:乘的地方,用相乘,再添上分别两字。 师:那请你说一说。 生 2: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学生不约而同地用掌声向他祝贺。 3.回顾: 师出示准备练习的题目。 师:现在弄明白为什么每一组的算式会相等?根据是什么? 生齐:乘法分配律。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层练习: 第一层次是巩固练习:根据乘法分配律,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式子。 1.(25+7)4 2

13、.8(125+9) 3.4618+5418 4.365+365 逐一进行反馈,第 4 题,学生引起了争论: 生 1:365+365(36+36)5 生 2:应该等于 36(5+5) 生 3:两人都对。 师:请大家举手表决。 生都同意两种结果。 师:既然大家都说对,如果以后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你会更欣赏哪一种结果呢?为什么?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第 2 种 36(5+5) ,因为这样使计算简便。 第二层次练习题: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起来。 (不能连的说明原因,怎样改动能连。 )1.2449+2451 24(49+51) 2.(25+6)4 256+463.35(18+26) 3518+3526 4.

14、(24+35)5 245+35 学生均在积极的状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略) 第三层次综合练习:请选择适合你的星级题。 (略) 我分三个层次,请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题目解答。分层,在面向全 体同时,照顾到个性差异,使每一个同学均有成就感,都能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五、总结回顾,梳理知识(略)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首先设计“悬念” ,把学生引到“两算式的结果相等”的情况中来,先请学 生猜想,而后验证,再请学生编题,让每一个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研究中来。在编题 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交出了正确的“答卷” ,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继续研究的欲望。 接着,请同学在生活中寻找验证

15、的方法,以四人小组为研究单位,学生的思维活动一下子 活跃起来,纷纷探究其中的奥秘。小组讨论的方式,更促使学生之间进行思维交流,激发 学生希望获得成功的动机。通过实践、讨论,揭示了乘法分配律。再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 式来表述乘法分配律加以内化。学生表述方式多种多样,且一个比一个精彩。这样做,学 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自己动手编题、自己动脑探索,从数量关系变化的多 次类比中悟出规律,教师“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规律,更 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进行合作,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像数学家一 样进行研究、发现!这对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其激励作用无疑是极比巨大的,而“爱思、 多思、会思”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一生受益。纵观教学过程,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三 繁忙的工地角的认识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折角、分类,使学生了解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得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等能力,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