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讯通论文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44052002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讯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校讯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校讯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校讯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校讯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讯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讯通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大爱无声大爱无声 智教无形智教无形一张教学评定表引发的思考作者白文娟 摘要摘要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大力 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 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 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 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 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对于多媒体技术来说,技术本身 不具备单一性的积极或消极性的影响,多媒体技术只是因 不同的使用方式而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因此如何科学应用 此项技术至关重要。 关键词关键词 多媒体信息技术 辅助教学手段 应用得当重在得法 笔者有幸参加某市优秀课评比活动,

2、机会难得分外珍 惜,怀着观摩学习的激动心情早早进入会场看到已经有人 在作准备了,估计是要上第一堂课的老师,在多媒体操作 台反复演练着什么。评委席上每位评委人手一份教学评 定表,上面规定了本次优秀课评比具体的评分标准。内 容如下:教学水平评估课堂教学评价表教学水平评估课堂教学评价表姓名: 课题名称: 课程类型:维度评价指标权重得分教学目标1.多维目标明确,符合新课标、新教材要求,与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2.能够激发学习兴趣,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3.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于课堂教学 的过程之中。10教学内容1准确把握教学内容逻辑,重点突

3、出,难易适度2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有效拓展教学资源。10教学手段1. 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2. 施教方式应用得当,形式手段有所创新 30教学实施1教学思路清晰,每个环节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与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2课堂结构合理,知识的教学、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处理得当,符合教材内容要求,重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3善于运用启发性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得当,信息传递方式多元化,教学中互动模式多样;254.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个体差异,注重学生有效参与;5课堂组织、调控能力强,对突发情况处理及时、恰当,能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6.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适宜的学

4、习条件和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指明方向,创设探究情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意识。教学效果1学生在学习中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表现为好学、乐学、会学,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学生能基本掌握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在学会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形成一些基本策略;3学生认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活动,积极思维,敢于表达和质疑;4时间利用得当,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愉悦。25仔细看完教学评定表不知大家是否会有和我一样 的担忧,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的多媒体技术被刻意强化, 几乎成了评价课堂教学的决定因素,这会不会将本应生机 盎然色彩斑斓的课堂“格式化”了?事实

5、验证的我的担忧, 整个活动下来所有参评教师的教学活动无一例外的贯穿着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评定表的导向作用下,这样形式化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而就课堂效果来说只能说是喜忧 各半。 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它可以把宏观 的东西具体化,把微观的东西展开化,把抽象的东西形象 化,媒体课件能够把声音、图象、文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形成一体化的教材,带给学生更大量的信息和更强烈的感 官刺激,把教室变成了音乐厅,电影院和图书馆。科学运 用信息技术与知识内容特点相结合,可以为课堂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为教学补充影视资料;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 高教学效率。不得不说在此次优秀课评选活动中,很多老 师根据知

6、识特点及学生实际,对多媒体应用进行认真有效 的需求分析,恰当合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 学习事半功倍。关于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的革命性 飞跃。但多媒体低效过度使用存在的问题也是普遍存在。 对于多媒体技术来说,技术本身不具备单一性的积极或消 极性的影响,多媒体技术只是因不同的使用方式而产生了 不同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当能力软弱无 力 ,不能为知识提供服务的时候,知识就变成了一种 沉重的、不能胜任的负担。 ”因此如何科学应用此项技术至 关重要。 形式赋予灵魂,得法成就高效。形式赋予灵魂,得法成就高效。 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能只趋于形式,需有现代教 育思想、理论作指导。任

7、何偏离主题的形式都是毫无意义 的。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即使设备再先进, 也无济于事。教无定法,重在得法,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策 略有着各自的优劣,多媒体在教学活动中其作用是肯定的, 这是实施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不是惟一的。教学中不 能为了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 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包 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 合功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有些教师把多媒体当做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于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 功能,于是在一堂课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对传统的教 学方式不屑一顾。教学完全追求于形式,出现问题可想而

8、 知。我门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绝对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 宠。应该时刻牢记我们的目的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 在授课时应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体 现自己的技术水平。把握根本,为我所用把握根本,为我所用 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 用。多媒体技术只是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只有 在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才能驾御多媒体工具。 若非如此,教师会在多媒体技术的制约下退化原本所需要 的丰富的教学技艺,失去教学活动的丰富性,被多媒体技 术牵着鼻子走,教师变成了多媒体的“放映者”和 “解说 员”。 有智慧的教师会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 的关系入手,探讨多媒

9、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 要求,使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注重过程,关注生命注重过程,关注生命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唤醒和鼓舞。 ”现代教育理论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 际间的协作、讨论等活动而实现的过程。因此关注学生注 重互动很重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 技术促进师生交流互动。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只有被动的接 受多媒体课件规定的指令,仅仅作为媒体的受体,缺少向 教师展示自我个性的机会,那么学生的生命历程就会变得 单调乏

10、味,生命的成长被迫的压抑和扭曲。课堂中教师在 操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应当更多的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 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状态,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智慧并要 勇于即时跨越多媒体课件和设备,调整即时情境中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进程,直接走到学生当中去,通过自己的言语、 行为、态度、表情和生动的生命交往弥补非生命多媒体的 不足。 大爱无声大爱无声 智教无形智教无形重视微技术的大应用,功夫用在平常,春雨润物无声却孕育生命。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 QQ 校讯通已是普及面广,操作简单的常用信息工具,作为教育者,只要有心,重视这些简单微小技术的日常应用,从学生出发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需作为问题思考的出发点,

11、我们的教育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信息时代,学生从学校、教师、课本上获取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学校单一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学校和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在课外要善于学习,如果教师和学生能够根据学科的特点借助网络技术和通信工具,构建一个学习网络,例如通过 BBS、论坛、聊天室、知识管理工具、Blog(博客)和电子邮件、校讯通等成功地进行思想交流和有效地学习、建构和获取学科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做到“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事事学习” ,这也就等于为学生在课外搭建一个获取知识的平台,搭建一座由课内到课外、由学校到家庭、由学校到社会、由学校到世界的桥梁。在网络中,师生可

12、以在社区内通过共享信息、资源和彼此的思想、观点、创意、劳动和经历来促进自身的学习和发展。有了沟通才有理解,有了理解才有真正的教育。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生家长老师相互间经常性的交流、反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 QQ 校讯通使无形的沟通密布成网,丝丝相连,它将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促进沟通交往,增进师生间相互理解和关怀,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学习上的困难,提供交互的场所,使学生在相互学习、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促进社会性知识的建构。真正成为课堂的延伸,起到展示自己、拉近师生关系、指导学习、开拓视野的作用。有助于将年轻人培养成为:享受学习、取得进步和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成功学习者;能安全、健康和满足地生活的自信的个体。陶行知先生告诫教师说过,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需要点拨和启发、信任和宽容、尊重和理解。 “大爱无声 智教无形,相信做到把学生放心中,教无定法重在得法,用心去做,一分严格之水,渗上九分情感之蜜,定能酿造教育的甘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