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4048364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3.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安徽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安徽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安徽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安徽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经济和和社会社会发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展第十二个五年规规划的建划的建议议 (2010 年 11 月 19 日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十二五”时期(二一一年至二一五年),是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安徽实际,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一、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开创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新局面一、推动经

2、济社会全面转型,开创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新局面(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安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省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重大机遇,全面实施六大战略,深入推进“861”行动计划,努力探索具有安徽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经济社会迈上发展的快车道。我们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启动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和皖北地区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成功战胜多重自然灾害

3、,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经过五年努力,我省经济总量跨上崭新平台,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改革开放深入推2进,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综合实力和对外形象大幅提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安徽改革发展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面向未来,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2)“十二五”是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未来五年安徽加快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国内外产

4、业转移深入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我省产业升级的条件更加有利;国家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经济布局逐步从沿海向内陆延伸,我省得到的政策支持将更加有力;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持续投入效应不断释放,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动力显著增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扎实推进,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更高水平。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未来五年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世界经济增长格局面临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

5、、不可持续问题日益凸显。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社会建设和管理任务艰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面临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双重压力。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3(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

6、谐发展,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为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关系安徽改革发展稳定全局。我省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靠后的欠发达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仍是解决我省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加速崛起。全面转型是安徽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是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必由之路,是我省发展阶段性新特征的必然要求。必须把全面转型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着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在全面转型中实

7、现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基本要求是:坚持“双轮驱动”。我省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中期加速阶段,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继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促进城市人口与产业同步扩张,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坚持转型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把经济增长转到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发展轨道上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把经济增长转到以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为支撑、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加快优化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增长4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三大需求协同拉动转变;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增长动力从物质资源消

8、耗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推动发展重心从偏重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增长模式从粗放增长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努力实现速度与质量、内需与外需、发展与民生、增长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等方面有机统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开放发展。进一步强化开放合作意识,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推动东向发展,全面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积极拓展境外合作领域和范围,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速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推动战略,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力争在重

9、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核心竞争优势。坚持和谐发展。着力构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低碳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设

10、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按照实事求是、积极进5取、奋发有为的原则,综合考虑未来发展环境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力争到 2015 年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主要指标增速位居中部前列。确保 2015 年皖江城市带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城镇化率稳步提升,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

11、制,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对全省发展的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皖北地区发展进一步加快,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皖南和皖西地区生态优势更加彰显,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各区域之间联动发展、协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力争到 2015 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就业持续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

12、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省人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6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国有企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经济外向度和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显著提高,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经过全省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二、

13、全面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方针,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全面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方针,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准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导向,抢抓政策机遇,坚持不懈扩大有效投入,充分挖掘消费需求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5)深入实施“861”行动计划。坚持把“861”行动计划作为扩大有效投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能源、原材料、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八大产业,加快建设综合水利工程、交通网络工程、生态环保工程、金融支撑工程、人才工程、民生工程六大基础工程,努力实现未来五年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目标。(6)不断

14、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有效需求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按照7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我省发展重点,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切实提高项目层次和水平。(7)大力拓展消费需求。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实施积极的消费促进政策,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不断增强消费内生动力。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巩固扩大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积极培育信息、文化娱乐、

15、体育健身、家庭服务、休闲旅游等服务消费,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改善消费环境,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走安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8)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规模化、品牌化、集群化、信息化、低碳化的导向,优化工业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拓展产业发展

16、新空间。壮大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产业,改造提升煤炭、冶金、非金属材料、化工等能源原材料产业,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积极开发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增强品牌创建能力。8(9)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进一步聚焦重点,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加强规划引导和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实施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力争到 201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万亿元,部分产业居全国领先地位,建成若干国家级和省级新兴产业基地,实现产业聚集和品牌聚集。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做强做大。(10)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完善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大力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