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明史观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4038334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文明史观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历史文明史观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文明史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文明史观(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文明史观历史文明史观 一、文明的概念与划分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 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 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 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在人类 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 一般认为,“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 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 治文明、精

2、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W.w.w.k.s.5.u.c.o.m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 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政治 文明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 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 明史等;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 为社会精神产

3、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 和宗教文明史等。 物质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政治文明体现的是 人类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处理的人与人的关系。精神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 程中处理的主观与客观、人与自我的关系。这就是三个文明之间的基本区别,它们分别标 志一定社会在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政治活动和政治生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这三个方 面的进步程度。物质文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起点,它对政治、思想等其他活动具有决定 作用,其他活动都为之服务;政治文明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与国家政权直接相连, 决定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和精神文明的性

4、质;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 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历史全球史观历史全球史观一、“全球史观”的内涵: 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 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 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 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 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 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 史

5、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 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随着新航路的 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 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 发展,到 19、20 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 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 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6、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 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 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 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 中国历史。 二、 “全球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 (一)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是不同文明 间的对话何以可能和必要的根据。 (二)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 组成部分,都

7、同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 的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 (三)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 (四)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应做到“求同存异”,努力 去寻求彼此间的共同点,把分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即使一时 不能达成一致,也应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不使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历史现代化(近代化)史观历史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 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

8、如经 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 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 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 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 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现代化的基本进程: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 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 内部因素,是外部

9、刺激,是回应和学习。W.w.w.k.s.5.u.c.o.m 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 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 20 世 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起动的新型现代化。 二、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 1.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因为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的探索中纠正失 误。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 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还有如环境问题、 资源问题等等。 2.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 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 西方学习。 3.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一般来说,近代化就是现代化,二者只是在时间上的差别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