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古文特色刍议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4024104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章太炎古文特色刍议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章太炎古文特色刍议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章太炎古文特色刍议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章太炎古文特色刍议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章太炎古文特色刍议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章太炎古文特色刍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章太炎古文特色刍议(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章太炎古文特章太炎古文特色色刍议刍议 史杰鹏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摘要:本文从文字、用词等方面分析了章太炎古文代表作的主要特色,对章太炎提倡的文 章“雅”的内涵进行了深刻剖析,对其魏晋风格的传统说法也提出了质疑,并阐明了自己 的看法。关键词:魏晋文章 古文 说文 古雅自五四以来,白话文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但还有一些文人,仍旧沉醉于古文写作, 章太炎大概是其中最有特点的一位。 和桐城派以及林纾等古文作家们不同,章太炎一直声称自己喜欢魏晋文章,他曾经说:“魏、晋之文,守己有度,伐人有序,和理在中,孚尹旁达,可以为百世师矣。 ”1又 说:“晋人文字,任意卷舒,不加雕饰。真如飘风涌泉,绝

2、非人力。 ”2研究文学史的学者 也因此多这么认为3。但我们感觉,事实并不像章太炎自己声称的那么简单,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谈对章太炎古文的看法。一章太炎写古文,特别喜欢用说文中的本字,这是很多学者都提到过的,周作人曾 回忆道:“戊申(一九零八)年从章太炎先生讲学,听讲说文解字 。丙午、丁未之 际,我们(指周作人和鲁迅)翻译小说匈奴奇士录等,还多用林琴南笔调,这时候就 有点不满意,即严几道的文章也嫌它有八股气了。以后写文多喜用本字古义, 域外小说集 中大都如此”4。 可见他用本字的习惯,竟然曾经影响过新文化运动的两员大将:鲁迅和周作人。我们 读章太炎的文古文,的确发现他不少用说文本字的情况,比如他给刘

3、师培写信,标题 为与镏光汉书5,然而,作为姓氏的“刘” ,在汉印中都写成“劉”6,也就是“刘”的 繁体,从未见过有一例写成“镏”的。 汉书王莽传中:“夫劉之为字, 卯,金, 刀也。 ”可见在汉代,当时的人都写作“劉” ,不写作“镏” 。但是因为说文金部有 “镏”字,训为“杀也” ,意思契合“劉”字的字形,而全书无“劉”字,所以章太炎就把1 章太炎:国故论衡69 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2 章太炎:菿汉间话 ,收入太炎文录续编109 页,上海书店影印,1992 年。3 比如钱基博:中国文学史里就说章太炎“其文尚魏、晋,以淡雅为宗”,见其现代中国文学史40 页,岳麓书社

4、,1986 年。 4 周作人:关于鲁迅506 页,止庵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年。5 见太炎文录初编文录卷二,上海书店影印,1992 年。6 参看罗福颐编:汉印文字征卷十四三,香港中华书局,1979 年。2“镏”当成“劉”的本字。其实在大徐本说文中,徐锴在“镏”字下早有注:“说 文无劉字,偏旁有之,此字又史传所不见,疑即劉字也。从金从卯,刀字屈曲,传写误 作田。 ” 又如他的检论易论:“虽泰始已有萌也。 ”其中的“” ,出现在说文中,训 为:“木生条也。商书曰,若颠木之有枿。 ”今本尚书盘庚篇“枿”作“由蘖” , 按照章太炎的观点, 说文的写法一定是本字,但古书中从未见过“”有实际的用例

5、, 迄今为止,出土的古文字中也未见此字。它的来源很值得怀疑,不一定是本字,很可能它 和尚书中的“由”一样,都是表示“木生条”这一意义的通假字。但章太炎之所以弃大家熟悉的“由”不用,用大家陌生的“” ,乃是因为“由”字太简单, 尚书盘庚 篇也人人熟知,一点都不稀罕。他这样做,显然就是要展示自己的小学修养。 不仅单字如此,章太炎用到复合词时也一样,比如他要表达头绪纷繁的意思,用“纷 纭”一词为形容,但并不写成常见的“纷纭” ,而是写成“”7,这是因为说文里说“”是本字。但同样,检遍先秦两汉的古籍,从未见哪部书用过“”这种写法。章 太炎如此视前人的观点和历史事实不顾,一意以说文为鹄的,也可见其治学颇

6、有偏执 之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细读章太炎的文章,却可以发现,他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定 不移地用本字古义,而是情况颇为复杂。有很多时候,他并不用本字,而用通假字。在他 的名著訄书中,这种情况触目皆是。比如“罪尤”的“尤”不用,用“郵”8;吝啬的 “吝”不用,用“遴”9,都非说文中的本字古义。 说文:“尤,异也。 ” “郵,境 上行书舍。 ”前者才是“罪尤”的“尤”本字,而章太炎却用“郵”这个通假字;说文: “吝,恨惜也。 ” “遴,行难也。 ”前者才是“吝啬”的“吝”本字,而章太炎却用通假字 “遴” 。之所以会如此,乃是因为在汉书等古籍中,在表达上述意思时,大多是用“郵” “遴” ,而不用

7、“尤” “遴”的10。为什么在这些地方章太炎舍弃本字不用,反而用通假字呢,乃是因为“尤” “吝”两个字太常见,太普通;而“郵” “遴”不但少见,而且是汉 书等古书中用过的,出身不凡。众所周知, 汉书的作者班固好复古,书中多古字,效 法它的用字,显然可以让文章显得古雅,这是章太炎最看重的,下面我们还会进一步谈到。有时章太炎甚至过于矜奇炫博,比如訄书原教上:“故凡用喌物喌法者,必摈 斥以为无教。 ”其中的“喌” ,是当今天“咒语”的“咒”字来用的,而“喌”字在说文 里,训释为“呼鸡重言之读若祝。 ”所谓“呼鸡重言之” ,就是农家呼鸡的象声词, 说 文无“咒”字, “咒”的本字为“祝” 。如果章太炎

8、爱用本字,在这里应该用“祝” ,但 “祝”字太普通,估计他觉得不足以展示自己的水平,所以就把读音相同的“喌”字借来 用了。其实查遍先秦两汉的古书,同样也都未见过“喌”字这么用的,章太炎之所以拿来 假借,显然也是因为这个字一般人不认识,而这种间接通假的用字方法,无疑更能展示自 己的学问。 从章太炎文章的原稿中,也可看出他相当顽固的矜奇心理, 訄书原刻手写底本的 辨氏篇:“当晋之衰,而拏错相乱者,既有萌矣。 ”其中的“晋”字,原稿用墨涂掉,7 章太炎:致吴君遂书:“头绪,然其大要,不过数端。 ” 章太炎政论文集159 页,中华书局,1977 年。8 訄书明独:“是何于名誉则欲其独,而入世则以独为大

9、郵也。 ” 汉书成帝纪:“天著变异,以显朕郵。 ”颜师古注:“郵与尤同,过也。 ”9 訄书商鞅:“虑其败群,牧人去之无所遴。 ”收入章太炎全集 (三)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0 汉书成帝纪:“天著变异,以显朕郵。 ”颜师古注:“郵与尤同,过也。 ”又景十三王传鲁恭王馀:“初好音乐舆马,晚节遴。 ”3在旁边替换为“”11, “”是按照说文小篆严格隶定的字形,除了少数汉碑,古书 中也几乎不用。写成“晋”或者“” ,仅是单纯的形体隶定问题,不存在用本字与否的问 题。 “”这种字形,章太炎平常自己也不用,所以习惯上写为“晋” ,后来之所以要抹掉 “晋”而改成“” ,当然仍旧是因为“”为一般人

10、所不识之故。类似上面的用字例子,在章太炎的文章中数不胜数,所以,所谓章太炎“喜用本字” 一说,就并不是那么简单了。我们推断,章太炎写文章,并不拘泥是不是本字,而是看它 是不是常见字,是不是它有更奇特的写法,如果是常见字则不用,反正没有学问的人,就 别想看懂,这几乎违背了写文章是为了传播思想的目的。假若写文章矜奇炫博,故意使很 多人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让人读下去?但这其实是和章太炎的文学观念紧密联系的,下面 我们继续探讨这个问题。二章太炎曾经在多篇文章探讨过文章的优劣问题,他认为,最好的文章,可以用一个字 概括,就是“雅” 。他说:“太上贵雅,其次犹近俗耳”12“夫以俗为缦白,雅乃继起,以 施章采

11、,故文质不相畔。 ”13在他眼里,比“雅”低一个等级的文章是“俗” , “雅”是在 “俗”的底子上施加文采,也就是文质相称。不过他眼中的“俗” ,和我们一般的概念不同, 他说:“俗者,谓土地所生习,婚姻丧纪,非猥鄙之谓。 ”14也就是朴实的东西,而这个朴 实,可以和朴学联系起来。从很多方面我们能够看出,章太炎认为凡是能写出好文章的文 人,必然是有学问的,而学问的基础则是“小学” 。他曾经在讲演中说:“文辞的本根,全 在文字,唐代以前,文人都通小学,所以文章优美,能动感情。两宋以后,小学渐衰,一 切名词术语,都是乱搅乱用,也丝毫没有可以动人之处。 ” “小学日衰,文辞也不成个样子”15这就说明,

12、在他看来,不懂小学的人,文章一定不会上乘。他的国故论衡一书,上卷首先是“小学” ,中卷才是“文学” ,可见是把小学当成文学之基础的。 国故论衡中的 文学总略 ,开篇就从小学方面辨析文章两字的本义:“说文云:文,错画也,象交文。 章,乐竟为一章。 彣,也。 章,彰也。 或谓文章当作彣彰,则异议自此起。 ”可见小学在他看来是剖析问题的基础。 也正因为此,许多有名的文学家,就因为不懂小学,在他看来文章都写得不好。他说: “小学已废,则单篇摦落;玄言日微,则俪语华靡。 ”16意思是世人因为大多不懂小学,则 文章都柔弱无力,只能用华丽的词藻来粉饰。他曾经举胡适和章士钊争论墨经的例子, 说:“昔人治诸子多

13、在治经后,盖训故事实,待之证明,不欲空言臆决也。今人于文字音 义多未昭晢,独喜治诸子为名高,宜其多不安隐矣。 ”17也可见他把小学是放在第一位的。 章太炎经常提到“修辞立诚” ,认为这是好文章的基础。其实所谓“修辞立诚”的“诚” ,就是指朴实的质地,也就是说作文应该有学问为基础,这样才能诚恳吐辞,不至于汗漫 夸诞。章太炎之所以什么事情首先通过小学来剖析一番,乃是觉得小学为一切学问的基础。 他说:“凡学先以识字,次以记诵,终以考辩,其步骤然也。今之学者,能考辨者不皆能11 訄书原刻手写底本209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12 太炎文录初编文录卷二,上海书店影印,1992 年。13 同上

14、。14 同上。15 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录 ,原载民报第 6 号,1906 年 7 月 25 日,引自马勇编章太炎讲演集8 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年。16 与邓实书 ,收入太炎文集初编文录卷二,上海书店影印,1992 年。 。17 救学弊论 , 太炎文录续编105 页,上海书店影印,1992 年。4记诵,能记诵者不皆能识字,所谓无源之水,得盛雨为横潦,其不可恃甚明。识字者,古 之小学,晚世虽大学或不知此。 ”18可见他对小学的崇尚,对文人多不通小学又是何等鄙视。当然,章太炎也认为,如果是实在“不善故训” ,不通小学,能做到“辞言袭常” ,那 也算不错。其实所谓“辞言袭常” ,就

15、是要多袭用古人的成句,自然就是要多读书,多记诵。 章太炎自己的文章袭用古人成句的例子很多,读过的人肯定会有深刻的印象。以此为标准, 自然能入他法眼的就大多是学者,而不是文人。他曾这样评价说:近代学者率棰少文,文士亦多不学,兼是两者,惟阳湖之张生,又非其至者也。然学者 不习通俗之文,文顾雅驯可诵,视欧阳、王、苏将过之。先戴勾股割圜记吐言成典, 近古所未有。迩者黄以周以不文著,惟黄氏亦自谓钝于笔语。惯其撰述,密栗醇厚。庶 几贾、孔之遗章,何宋文之足道?19竟把戴震、黄以周这样的学者文章拔高到比唐宋八大家还高的地步,可见其眼光的奇 特。从这来看,章太炎所认为的好文章,实际上只具备两个特征, (1)通

16、小学。 (2)有学 问。其它一切都不重要。他虽然提出了“雅”这个概念,认为文章应该文质并重,但恐怕 连他自己也搞不清具体界定。他说汉代文章能称得上雅,但“雅而不核,近于诵数” , “核” 指“核心” , “诵数”指“记诵、背诵” ,大概他的意思是,汉代文章虽然文质彬彬,但是过 于冗长,只知复诵前人成言,没有自己的观点,中心不突出。看来,在他认为的好文章上 还得加上第三点:有思想。当然,思想和学问是不可分的,有学问的人,自然就有见解, 写出来的文章当然就不是词语华丽而空洞的了。他说:“持论之难,不在出入风议,臧否 人群,独持理议礼为剧。出入风议,臧否人群,文士之所美也;持理议礼,非谨其学者莫 能至。 ”20不过也是这个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