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几个问题的思考(二)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44005350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几个问题的思考(二)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几个问题的思考(二)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几个问题的思考(二)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几个问题的思考(二)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几个问题的思考(二)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几个问题的思考(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几个问题的思考(二)(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几个问题的思考(二)对几个问题的思考(二)中文 邹晓文 E-mail: 13504314915一、一、不同信息化环境中可能教与学环境有哪些?不同信息化环境中可能教与学环境有哪些? 网络这种功能强大的传播媒体不仅在课堂教学、远距离教学的应用中体现出它的优势,并 且以这种独特的传播媒体为核心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与学的模式。仅就目前的发展而 言,可以概括出以下三种模式。 1、个别化的网络学习模式 2、师生交互式网络学习模式 3、协同工作网络学习模式二、二、在职教师的培训主要应围绕哪些方面展开?可能的方式有哪些?在职教师的培训主要应围绕哪些方面展开?可能的方式有哪些? 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教师的专

2、业化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完善开放、高效的教师教育 体系已成为国家教育部的重点建设工程。教师教育包括教师的职前培养(师范教育)和岗位 培训(继续教育)。目前,师范教育改革的力度较大,效果明显。但教师继续教育的情形如 何?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课程从数量、范围、深度上都急需培训。 2、信息技术培训: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当前国际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Internet 逐渐与人们的生 活、工作和学习变得密不可分,计算机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基本工具,学会使用计算机将 是一个人基本素质。那么,作为教师对计算机的认识又如何呢?广大学科教师的信息素质 和计算机水平直接影响

3、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一些教师的网络意识有待加强,他们想学 习计算机知识却不知从何入手,本文从教育观念、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加已说明多媒体网 络做为一种辅助教手段,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对全体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培训, 在教师中形成多媒体教学的意识的氛围,探索适合自己学校校情的教学模式,以此推动多 媒体网络化教育的发展。 3、校本培训: 参与下在校内进行,扬弃了传统的外控式观念,进入由教师主体运用的培训方式。这种培 训能随时渗透到教师真实的教学情境和过程中,能为教师提供随时服务。培训重心下移,阵 地前移是校本培训方式的主要特征,代表了培训改革的方向。它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克服当前 我国中小学教师在

4、职培训制度的弊病,是一种直接的培训形式。 4、心理学课程培训: 方式:方式也将逐步转化为网上教学,网上课堂。三、三、在完成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教与学过程中传统在完成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教与学过程中传统 教学手段存在的困难有哪些?应如何教学手段存在的困难有哪些?应如何 寻找各种困难?寻找各种困难?传统的教学手段一般是利用教科书、黑板、粉笔、挂图等教学用具,“口传笔授”。 而现代化教学手段指的是在教学中运用声、光、电等教学技术,既采用幻灯、投影、电影、 录音、录像、计算机等进行教学。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量按照几何数递增,知识的飞速发展向教育挑战。 而我们的教育还处于“少、慢、差、费”的底效率状态

5、,有限的教学时间,落后的教学手 段与不断丰富的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的质量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种状态远远不能满足 信息社会的要求。而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其大信息,全开放,高效率以及实践性强等优势, 展示了教育教学应用的广阔前景。要解决上面存在的矛盾,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以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丰富 教学内容,使学生多元化,多渠道的接受教学信息,以达到“高效率”的目的。由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缺乏清醒的认识,多年来我们的教学改革尽管做了大量的 工作,付出了艰巨的努力,但是未能抓住根本;作了许多探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却没 有大的突破。原因就在于

6、,我们许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往往较多地注意了教学手段与教学 方法的改革,而忽视了更重要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模式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 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集中体现,对教学模式的改变将引起整个教学过程的深刻变革,因此其 意义要比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重要得多、深远得多。 传统教学媒体主要是指口头语言、板书、教科书、挂图等传输形式简单,呆板,受 时空限制。教师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主要工具是粉笔、直尺,简易模具和台式书写投 影器,像幻灯机、电影放映机等视听觉效果更好一些的传统媒体都较为少用。传统教学手 段的内涵相对简易,回此它所具有的功能也就相对欠缺。 当今科技的发展,导致出现了许多新型教学媒体

7、,比如电视、录像、计算机等,特别 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虚拟技术的出现,极大的拓展了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与空 间可以实现立体化、多通道、远距离、大范围、实时和交互传输,增强了人类感知、获 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从而产生了许多 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等现代教学媒体的产生,并不排 斥传统教学媒体作用的发挥,它们是取长补短、相互结合使用的关系,目的是更好的传递 教学信息,培养学生的能力从教学结构看,由于采用超文本结构,克服了传统教学知识 结构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带来的缺陷,具有呈现信息的多种形式非线性网状结构的特点, 符合现代教育认识

8、规律;从教学模式看,此素材库既可以进行个别化 自主学习,又能形成相互协作的学习;从教学内容看,此素材库能集声、图、文、像于一 体,使知识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有“声”有“色” ,更具有吸引力,为教师和学生创造 了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从教学手段看,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 三点一线的格局,使原来“静止的” 、 “封闭的”模式化教材变为“开放的” 、 “参与式的” 、 “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活教材。四、四、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类型,内容及教师指导。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类型,内容及教师指导。 学习模式:1、“课堂探究性学习”模式这是所有的阅读训练课都可为的课堂探究性学习形式。

9、2、 “课文内容的拓展”模式这是针对涉及背景广、知识面宽的小说和诗歌而言的。3、 “课外语文学习”模式这类探究性学习活动完全是在课外进行的。学习内容所有的阅读训练课都可为的课堂探究性学习形式。如学习鲁迅的故乡,可让学生 在课堂上自读课文,然后将课文中的难点或疑点提出来。经仔细研读,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 教师则根据教学目标,筛选出诸如“闰土前后性格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杨二 嫂为何从豆腐西施变为圆规?”“我为何两次在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 来”?“辛亥革命为何使农村变得更穷困不堪了?”等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开展讨 论,找依据回答问题。这种“课堂探究性学习”模式,不同于一般的

10、师问生答的启发式教学, 而是教师把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归纳整合为对课文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反 馈给学生。这种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 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思维强化为训练程序,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包括 教师)都成为研究者。如节选小说,有选自西游记的龙宫索宝、有选自水浒的鲁提辖拳打镇 关西、有选自三国演义的曹操煮酒论英雄、有选自红楼梦的刘姥姥游赏 大观园等。学习这类课文,就采用课内向课外拓展、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这类探究性学 习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典名著的积极性,扩大阅读量。让学生在寒暑假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进行探究或

11、对课外读物进行研读。诸如对 “街头错别字的成因和解决途径”、“某民间故事与史实的联系”等进行探索,从而培养学 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读课外读物主要是指研读文学作品, 要求学生扣住人物形象、文学语言、艺术技巧来拟定研究方式。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 1、古代史书中的客侠形象 2、校园文化浏览及特征 3、围城修辞手法的运用 4、略论网络文学的优略 5、南安民俗探究(主要是社会生活民俗中的某一种民俗的产生、发展及文化内涵的研究) 6、关于仑仓镇水暖器材现状的调查 7、梁实秋与闲适小品 8、泉州晚报透视社会现象的优点与不足 9、南安市民中成年人阅读情况抽样调查及我的见解 10、泰山

12、为什么成为帝王封禅的选择地 11、诗经中的景物描写 12、中国古典诗和英美诗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比较 13、阿 Q 与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 14、“新概念阅读” 15、从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看小品文的写作 16、川端康成与雪国 17、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倾向 18、我眼中的诸葛亮 19、唐传奇与宋元话本中的女性形象的比较 20、桃花源记与托马斯莫尔乌托邦(1516 英)的对比 21、唐传奇莺莺传与元杂剧西厢记有何不同 22、寺庙文化在南安 23、追寻在南安留下足迹的文化名人24、李贽与南安 25 当代校园言语文化及其影响原因 26、鲁迅阿 Q 正传中阿 Q 的现实意义 27、韩寒现象透视 28、中国

13、行诗与外国十四行诗比较 29 香港新武侠小说为何难现昔日风采 30、我看梁凤仪的财经小说 31、台湾言情小说探幽 32、港台文化的含金量有几成 33、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 34、新概念作文对传统作文的冲击 35、金庸、琼瑶小说为什么会引起同学的兴趣、关注 36、“韩寒”现象的出现对传统教育模式带来哪些冲击 37、中学生早恋现象的心理探究 38、中学生有阅读名著的必要吗 39、如何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本知识的关系 40、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的探讨 41、唐朝田园水诗的研究 42、宋朝婉约派词风的研讨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探索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对于 “

14、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大作用。 “研究性学习”大体可以分为选题、专题研究、研究总结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教 师的作用不尽相同。在选题阶段,教师的作用是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 问,创造一种新的情境,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引导学生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课题。“研究性 学习”具有开放性,其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泛,而且学生是有差异的,即是在同一情景下,他 们关注的问题也不会相同,指导每一个学生或合作小组选好题,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性。专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阶段,“研究性学习”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在这 个阶段得到充分体现,所需要的时间也比其它两

15、个阶段长。能否完成这个阶段的任务,关系 到“研究性学习”的成败,因此,发挥教师在这个阶段的作用更为重要。这个阶段的任务是 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在这个阶段的作用,一是组织指导学生参与实践(实验、操 作、调查等)获得丰富的资料;二是帮助学生分析资料,对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 彼、由表及里地加工制作,并形成结论。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都要有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 法,教师要在这方面给学生具体的指导。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 的科学精神,教给学生科学方法是是教师在这一阶段的重任,也是衡量教师工作的标志。在 研究总结阶段,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将专题研究阶段取得的收获进行归

16、纳整理、总结提练,形 成书面材料,并进行交流。拿出研究成果,学生才能体验研究探索的成功,交流研究成果,学 生才能分享研究成果,共同提高。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好研究成果。 评价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各个阶段,教师都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实事求是 地评价,通过评价激励先进,使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评价要立足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 践能力的发展、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自评、互评。 充分发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和解决好以下问题: 1、认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江泽民深刻指出:“人才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 治久安。”我们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研究性学习”是 对旧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的否定,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认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和紧迫性,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教师才能自觉行动。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