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技巧 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005274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技巧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考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技巧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考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技巧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考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技巧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考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技巧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技巧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技巧 doc(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技巧(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科技文中常见的出题陷阱, 提高单位时间内的阅读效率。2、把握科技文阅读原则;3、强化训练,形成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自然科技文中常见的出题陷阱,把握科技文阅读原则;2、强化训练,形成能力。教学过程:一、了解科技文阅读出题陷阱科技文阅读题的考点内容非常明确,在做科技文阅读题时,不仅要读懂所 给的材料,而且还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才能很容易 地识破陷阱,从而会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二、结合实例,科技文阅读题设置陷阱的主要类型:1、以偏概全(对句子的理解)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

2、全局替代 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因此,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 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所有”等, 见到这些词时,就用笔划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2、无中生有(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如:2005 年上海卷第 2 题的 C 项:“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丰富多样的剪纸图 案,其价值就在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根据原文来看,其价值是适应现代需要。 未提及“强烈的装饰性”,所以 A 项“强烈的装饰性”的说法文中没有事实材料

3、,是 凭空臆造的。因此,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 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3、张冠李戴(概念)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 考生误入歧途。因此,考生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 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 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4、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 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 因果关系。如 1999 年全国卷第 18 题 B 项

4、:“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 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而与之相关的原文是: “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细胞时,心脏就收缩;当钙离子从心脏细胞中排出时,心脏 就舒张。”两相对照,就可以发现选项恰恰是颠倒了事物的因果关系。因此,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5、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 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 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2004 年全国卷(四)第 7 题 B 项:“

5、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 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而原文有“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领茶利 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 朝西南边境的安全”,根据原文,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补充” 了军费之需。“补充”指“在主要事物之外追加一些”,因此,B 项说“主要来源”则 主次颠倒。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6、混淆时间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比如 2004 年全国卷(一)第 10 题 A 项:“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 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

6、岛素的胰腺组织。”而原文中只是在“小鼠”身上实 验,至于在人类身上得以实现,“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因此 A 项中“已经证实”就明 显地设置了把“未然”当作“已然”这样的陷阱。在阅读原文时,考生应把“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来”等这些修饰限制 词语作为关注点,否则就会造成时间的混淆。7、信息遗漏就是命题者在设置“陷阱”时,故意漏掉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从而导致 信息不全面。如 2004 年全国卷(三)第 9 题 C 项:“适应化学药品需要若干个世纪,而人 生太短,所以人类能够适应化学药品的想法是根本行不通的。”对应的原文是: “适应

7、这些化学药品所需要的时间应该用大自然的尺度来衡量人的一生太短 暂,而它所要求的是若干个世纪。”相对照一下就会发现答案 C 项少了“这些”这 两个修饰语,而“这些”是指上文所说的“那些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而并非全部 的化学药品。遗漏信息是最常见的错题设计方式,认真阅读把握准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所在。8、曲解原意指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 要表达的意思。如 2003 年高考全国卷第 9 题,要求选出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 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答案 D 项“因雷击和虫害日 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文中强调了灾难的严重,但没有强调人类

8、对 灾难已是“束手无策”,答案 D 曲解了原文的意思。对于此类型的陷阱,要从整体上感知,在原文中准确寻找与选项对应的语 句,找出语句含有的条件,提取与答案相关的有用信息,跳出命题人设置的陷 阱。9、指代不明就是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是指代错误。如 1999 年全国卷第 18 题 C 项:“即使在低温条件下,心脏仍能保持在非 低温条件下收缩和舒张的原状不变。”只要弄清楚原文第二自然段“随着温度的 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而此时冬眠动物的 心脏细胞则完全与此相反”的“此”所指代的内容,就能判断 C 项是错的。因为, “此”指代“非冬眠动物”“随着温度的降低”

9、“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 那么,与“非冬眠动物”这一特征“相反”,即冬眠动物在低温条件下心脏细胞排除 钙离子的能力反而提高,这也就必将导致心脏的舒张加强。因此说“保持”“原状 不变”就是不对的。解答此类试题,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 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10、逻辑错误主要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 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逻辑错误类型出题方式有两种。一是条件不充分。例如 2002 年全国卷第 10 题 A 项:“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 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所

10、利用。”此项推断依据是“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 南半球的西风掠过斯塔曼海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新西兰、 法国减缓酸雨的发生”,但原文只是说曾给这三个国家带来过好处,并不能 推断出“将被人类利用”的结论,条件不充分。二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且必要条件。例如 2003 年全国卷第 10 题的 B 项:“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 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 将远离日本。”原文是说全球气候变暖后,“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昔日绕 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但不能反过来说,因为气候变暖与“滑雪运动” “台风袭击”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且必要条件。

11、11、断章取义如 2001 年高考全国卷铜奔马正名第 2 题,题目是要求考生找出不用 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作为这个题答案的 C 项是这样 表述的:“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这 句话在原文中是可以找到的,且就在集中阐述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原因的 一段,可为什么不对呢?因为原文中这句话的后面还有这样一句话:“但神兽归 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这句话和前面选项的那句话合起来才 能作为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的依据。12、偷换概念如 2001 年高考全国卷铜奔马正名第 3 题的 A 项“从古到今的诗文中, 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

12、奔腾如飞的例子”就是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是“历朝多 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古诗文中的“燕”并非现在人们说的“燕子”,两者不是同 一概念。由此看来,我们在解答试题时,对文中尤其是选项中出现的重要概念 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力求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辨别真伪,作出正确判断。三、应答技巧:1审视标题,从中提取说明对象。2整体阅读全文步骤:边阅读,边预测下文。提炼全文结构:一般是先引出说明对象,后从不同角度(构造、原理、发现、现状、评价等)具体介绍。用好圈点法:对文中的副词(表程度、范围、时间)和关联词(条件和因果)句画出来。一般从段首或末去找。用好批注法:把每一段要点词批注在文旁。3解题步骤:审题找信息区筛

13、选、比较、排除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 14 题科学家最近的发现将有助于解释记忆存储这一最不为人所知的大脑活动。 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一种以朊毒体(prion)形式活动的蛋白质。发表在(细胞月刊上的研究报告说,这种蛋白质在朊毒体状态时会发挥好 的作旦,而此前普遍的看法是,有朊毒体活动的蛋白质是有毒性的,至少不能 起到正常作用正如疯牛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的研究所揭示的那样。怀特罴德生物医学研究所负责人苏珊林德奎斯特说:“我们已经对记 忆存储的原理有了一些了解,但一直不清楚关键的存储手段是什么。此次研究 揭示了可能的存储手段,不过让人惊奇的是,朊毒体活动竟然在其中发挥着作 用。”蛋白质功能的关键是其形状,

14、大多数蛋白质在共存在期间只保持一种形 状。朊毒体是能突然改变形状或发生错误交叠的蛋白质。它们不仅自身发生错 误交叠,还会影响同一类型的其它蛋白质也出现这种现象。就已知的情况来看, 这类错误交叠的蛋白质会停止正常功能,然后死亡或是对细胞最终对组织 产生致命作用。因此研究人员在发现这种名为 CPEB 的蛋白质具有特定朊毒体特征时感 到非常惊讶。它与维持长期记忆有关,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上,这是大脑中 连接神经的枢纽。记忆就被存储在这一约有 1 万亿个神经细胞和突触的复杂网络中。随着经 历和知识的不断增多,新的枢纽形成,老的则不断加强。CPEB 合成的蛋白质 会随着记忆的形成加强突触,使突触可以长期

15、保存这些记忆。研究人员从海参中提取了 CPEB,将它与其它蛋白质混合,然后观察它 们在多种酵母模型中的活动。结果发现,CPEB 改变了形状,并使其它蛋白质 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功能恰似朊毒体。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CPEB 在朊毒 体状态下仍然发挥了它的正常功能蛋白质合成。研究表明,在哺乳动物的神经突触中,CPEB 的朊毒体特征可能就是使 突触和神经细胞存储长期记忆的机制,科学家计划对这一理论做进一步的研究。1下列对“朊毒体”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是在疯牛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研究中发现的一种病毒。B是一种能突然改变形状或发生错误交叠的蛋白质。C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上的一种蛋白质。D是哺乳动

16、物的神经突触中用以存储记忆的细胞。2对“这种蛋白质在朊毒体状态时会发挥好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朊毒体在发生错误交叠时仍保持了正常的功能。B朊毒体在记忆存储过程中会发挥好的作用。CCPEB 在朊毒体状态下仍保持了它的正常功能蛋白质合成。DCPEB 合成的蛋白质会随着记忆的形成加强突触,使突触长期保存这 些记忆。3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CPEB 在朊毒体状态下仍能发挥正常功能的事实,证明此前人们对朊 毒体的认识是错误的。B了解 CPEB 在记忆存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客观上对揭示疯牛病等神 经变性疾病的病理不无帮助。CCPEB 合成的蛋白质会随着记忆的形成加强突触,这实际上就是“朊毒 体活动” 在发挥作用。D由于可能的记忆存储机制已经发现,人类大脑中记忆活动的奥秘很快 就会揭开。4.文中揭示的可能的记忆存储手段是什么?请简要回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技术跨越发展是指后进国家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开展自主创新,跨越技术 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