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保护与培养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4005046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保护与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保护与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保护与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保护与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保护与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保护与培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1=1 可以成立吗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 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保护与培养南京市江宁区周岗中学 王忠彪 211125【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内容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和培养人才的核心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作为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下功夫,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 优化学生的创新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词关键词:创新 创新意识 创新个性 问题意识在毛文凤博士的 101 个教育案例中

2、看到里面的一组等式:1+1=1 2+1=1 3+4=1 4+9=1 5+7=1 6+18=1咋一看完全象是胡闹,怎么结果会全等于 1?若认真一想,就知道这不仅不是胡闹,而且是个充满创新的设计!如果我们试着为这些算式的数字加上单位名称,结果就大不一样了。1(里)+1(里)=1(公里) ;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 ; 4(点)+9(点)=1(点) (13 点,即下午 1 点) ;5(月)+7(月)=1(年) ; 6(小时)+18(小时)=1(天)原来这些算术题完全正确。只是要得出这个正确的答案,不能用我们正常的思维方式,要用创新思维。如果用算术中的正常定理去看

3、,这些等式荒唐得可笑。但这些近乎荒唐的等式后面却是思维的创新和思维的改变。这组等式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去创新,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创新;要让学生改变思维,教师必须首先学会改变思维,教师要多一个视角看问题,多几种方式想问题。只有教师不囿于原有的思维定势的框式中才能创新,用创新的力量去改变学生的发展,才能去引导学生创新,才能抓住学生创新的火花,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温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了对学

4、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培养更多适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而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下面从以下几方面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2一、重视引导探究 激励创新意识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需要教师的培养、引导、渗透与保护,教师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置疑。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一切机会为学生创设并保护异想天开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多次反复体验,使他们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并能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探究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启动创新思维,

5、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自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新的探索途径,激发学生进一步追求创新意识。例如: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奇数方法一、设较小的奇数为 x,另外一个就是 x+2 可得方程:x(x+2)=323方法二、设较大的奇数 x,则较小的奇数为 可得方程:x- =2X323 X323方法三、设 x 为任意整数,则这两个连续奇数分别为:2x-1,2x+1可得方程: (2x-1)(2x+1)=323 方法四、设两个连续奇数为 x-1,x+1 可得方程:(x-1)(x+1)=323分别解方程可得这两个奇数分别是:17、19,或者-19,-17此

6、题利用了已有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审视分析同一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不同解法求得相同结果的思维过程,突出了思维方法的变革,这样的典型习题在数学教材中很多,教师如能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训练,并且以探究者的姿态出现,定能使学生养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必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二、营造宽松环境,优化创新个性创新思维过程是激烈的智力活动过程,也是强烈的情感活动过程。要想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几点:1、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

7、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创新,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他们分小组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讨论得出结果;也可以先放手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用自己的想法,把要学的先解答出来,然后各自把自己的思维、想法向全班展示。2、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中,若教师的创新意识淡薄,制造出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则学生会处于一种紧张、害怕、压抑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判断等能力就会受阻,甚至根本无法有效地接受或处理创新所需要的信息,此时的观察往往是粗糙表面的,记忆是零散杂乱的,思维是紊乱迟钝的,判断是草率片面的。紧张、害怕的心理会阻碍

8、学生通向新的思维,不利于发现和创新,3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相长,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3、注重情感智力教育,优化学生的创新个性。情感智力是一种心灵的动力,能为创新思维提供良好的情感基础,也能凝聚人的全部智慧,变创新为自发的行为习惯,一句话,情感智力可以促进创新思维。一个人创造力受到阻碍,情感智力不良往往是影响创新能力大小和是否成功的直接原因,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智力教育,优化学生的创新个性,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具有敢于求异、创新的气魄,使之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培养他们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

9、和良好的人格特征。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 ”可见,创造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往往反映着他有别于他人独特的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取决于他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而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核心是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优化学生个性是发展创新精神所必须的。三、保护“问题意识” ,扶持创新行为。创新必须有“问题意识” 。陶行知先生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创新的起点,问题是走向成功的路标,提出和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向成功推进一段路程。在教学中

10、一定要激发、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尤其是初中阶段,对“问题意识”的保护比培养更重要。李政道教授对他的学问之道总结为:“求学问,需学问 ;只学答 ,非学问。 ”这几句话中包含四个“学”字,三个“问” ,一个“答”字,这就是学问的奥妙所在。对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形成来说,关键在“问”不在“答” ,这一观点在注重应试教育的今天可能还很难形成共识。如:中国孩子放学回家,家长常问的一句话是“作业做完了吗” ,强调对问题的解答,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一些国外的家长常问的一句话是“今天你提问了吗?” ,强调问题的提出,对未知领域的探寻。造成学生很少提问的原因:1、与我们学校的

11、规定和课堂纪律有关。孩子在刚走进学校时,由于没有受到这样那样的规定的约束,是敢于提问的,当老师向学生提问时,常常 50 个学生能举起 100 只小手,每个人太想回答了,而我们的教师谆谆教导学生“请举一只手,另一只手放下。 ”于是 100 只小手减为 50只,一只就一只吧,剩下的一只仍高高地举着,还左右摇动,想吸引老师的注意,4这时老师又谆谆教导学生“举手姿势要端正,手臂弯曲成直角” ,于是,一些不愿受约束的学生不举手了。当一些得到老师恩准而举手发言不准确时,我们的老师常会说“请想好了再说” ,这虽不是批评,但言外之意十分明白的,我们的孩子提问的热情在这种规定中慢慢冷却了,问题意识慢慢淡漠了。有

12、人形象地概括说: “刚进学校是问号,毕业离校成句号。 ”2、与我们的教育模式以及教师有关。有一段评论说得很有道理:“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由于我们的教育强调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为了胜任“解惑”的工作,显然不能传授暂无定论但可以加以讨论的东西,必须给学生确切的和无可置疑的知识。这样老师为了不“传惑” ,便在备课中设定好固定的课堂教学程式,上

13、课时按部就班地表演,并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学生到达老师指定的那个标准答案,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为此,在课堂上老师常阻止学生“乱”提问,害怕学生提出超出事先设定范围的问题而打乱整个教学程序。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应更多地围绕问题的轴心展开,要引导他们寻求问题的答案的途径和方法。这条途径的起点就是教会他们质疑,这个方法的要领就是设法解决问题,提高见疑就问的勇气,养成沿着疑问寻找答案的习惯,增强解决疑问的能力,要给“问题意识”更多地关怀、保护和培养,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提问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获取创新的本领。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式的学习,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参考文献: 1 毛文凤影响教师的 101 个经典教育案例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07、102 魏所康创新教育论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123 穆汝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