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 “双“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2012018 8 年年 3 3 月月1 成都体育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成都体育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 号)和《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的通知》(教研〔2017〕2 号),以及《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7〕58 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学校“关于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部署,决定将运动医学和体育学建设为世界一流学科, 将运动康复学和新闻传播学建设为亚洲一流学科,将体育产业学和中西医结合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学科为了更好地找准学科特色,明确学科定位和目标,确定学科建设任务,经充分讨论,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一、建设目标 (一)(一)分分阶段性建设目标阶段性建设目标 1.1.近期目标(近期目标(20202020 年):年):明确把握学科特点,整合学科现有理论及实践成果, 针对其特点与建设规律, 制定规范合理的学科建设子任务目标,保持学科优势特色,凸显学科核心竞争力,不断扩大学科影响力,逐步提升学科排名。
2.2.中期目标(中期目标(20203030 年):年):凝练学科方向,强化学科特色,深化完善第一阶段成果,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巩固学科制高点,学科特色更为显著,专业优势更加突出,一定程度上掌握行业话语权,学科领跑者趋势开始显现,进一步提升学科排名 2 3.3.远期目标(远期目标(20502050 年):年):科研成果丰富,社会服务和科技创新转化效果明显, 对外具有一流的社会服务功能; 内部拥有一流的科研创新团队,展现一流的学科声誉与专业影响,顺利完成学科建设整体任务,稳步建设成为各自领域内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一流学科 (二)(二)学校的学校的学科建设总体规划、拟建设学科学科建设总体规划、拟建设学科及其对带动学校整体建及其对带动学校整体建设的作用设的作用 1.1.学科建设总体规划学科建设总体规划 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行业发展需求,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调整学位点布局,促进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全面提升整体学科水平, 汇聚优质资源, 培养一流人才, 产出一流成果 2030年前将我校体育学、运动医学打造成国内一流学科,新闻传播学、运动康复学打造成西部一流学科, 中西医结合、 体育产业学打造成西南一流学科;2050 年前,将我校体育学、运动医学打造成世界一流学科,新闻传播学、运动康复学打造成亚洲一流学科,中西医结合、体育产业学打造成全国一流学科。
2.2.拟建设学科拟建设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体育学、运动医学 亚洲一流学科:新闻传播学、运动康复学 全国一流学科:中西医结合、体育产业学 3.3.带动学校整体建设的作用带动学校整体建设的作用 强化“以体为本、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学科特色,以体育学为主3 体,以运动医学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优化结构、强化优势、突出特色、 争创一流, 把我校的优势学科、 特色学科建设成为国际有影响力的 “高水平大体育学科群”,并以此带动学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整体能力的提升 二、建设基础二、建设基础 ((一一)办学理念)办学理念 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始终立足“体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以“立足四川、服务西南、辐射全国,培养‘一专多能’的优秀体育人才”为根本使命,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学科铸品牌、以师资拓优势”的发展思路特别是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这条主线,抓住“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学科和专业结构、师资队伍及办学条件”等着力点开展工作,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求大不求全,而是求强求精,不断深化改革,学校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办学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二二)办学定位)办学定位 长期以来,学校秉承“体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目标并为之奋斗这一目标定位的提出是对学校办学特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回应,也适应了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同时也是对建设“有特色、高水平高等体育学府”的继承、发展和深化,表现在:作为行业院校, 体育是本质特色, 是安身立命之本, 要坚持体育特色; “多学科协调发展” , 是对学校新的学科布局的综合判断和要求, 是对单一 “体4 育学府”的深化;“体育特色鲜明”与“多学科协调发展”,还是对“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办学特色的继承、发展和深化; “高水平”是对学校发展的要求,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全国体育院校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学校必须继续更好地发展,增强这种影响力;“应用研究型”是对当前办学层次提升的肯定,是对“应用型”的深化 ((三三))优势特色优势特色 我校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的高等体育学府前身为创建于1942 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 在全国体育院校中办学历史最悠久 学校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 2001 年划转地方, 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为主的管理方式。
经过近 70 年的建设和发展,凝练、形成了“以体为本、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学校现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4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3 个有四川省重点学科 5 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 3 个多年来,我校学科建设依托体育求发展,在大体育学科群内进一步寻找差异化竞争优势,形成了“以体为本、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鲜明学科特色:体育学为我校传统优势学科,是西部唯一的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五,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并列第三;运动医学是我校的重点建设学科, 该学科立足于服务体育事业和国民体质健康事业,形成了鲜明特色与稳定成熟的研究方向,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生教育排行榜上位列同类院校排名第一;新闻传播学、体育产业学等学科围绕社会经济建设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在奥运会舆情监控和西部体育产业等方面优势明显 5 ((四四))重大成就重大成就 近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1600 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66 项,包括 1 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部级项目 400 余项,形成了以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为代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得包括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 60 余项省部级科研奖励。
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亚运会、全运会等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中,共获得金牌 271枚、银牌 249 枚、铜牌 241 枚 ((五五))国际国内以及区域或行业影响国际国内以及区域或行业影响 学校在竞技体育方面,为国家和四川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艺术体操、举重、田径、武术、女子水球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了优势与特色,系国家和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全国青少年武术套路培训基地 近年来,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国际级运动健将、国家级运动健将 124 人,一级运动员367 人,国际级、国家级裁判 102 人,获得国际、国内各类比赛金牌 314枚、银牌 269 枚、铜牌 222 枚北京奥运会上,获得女子帆板金牌 1 枚、艺术体操、女子曲棍球银牌 3 枚、女子划艇第 4 名和女子水球第 5 名的优异成绩,被授予“2008 年北京奥运会重大贡献奖” ((六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科建设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基于学校及学科自身特色及建设规律,把握自身优势特色的同时,明确仍存在亟待提升之处: 1.1.机遇机遇 (1)我校作为西南地区唯一高等体育学府,始终秉承“体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形成了“以6 体为本、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鲜明学科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为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便利; (2)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行业发展需求,产业结构下的学科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建设与行业未来发展相辅相成,达到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3)建校以来,不断输送各学科优秀人才至各岗位,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学界及社会用人单位广泛认可,未来市场存在空白,发展潜力巨大。
2.2.挑战挑战 (1)科研优势明显,研究成果丰富,但高水平科研成果与部分高校、部分学科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科研资金投入及科研设施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2)我校位处中国西南部地区,难免遗落前沿信息,需要进一步引进多学科专业人才,掌握学科最新成果,加快培育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优化队伍结构,制定合理的制度保障团队教学、科研规范化,加强整体统筹; (3)现如今,互联网高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大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我校需进一步深化对外合作交流,逐步扩大各学科在其领域内影响力,进阶性地走出四川省、走出西南地区、走出国门,加快学科建设的国际化进程 三、建设内容三、建设内容 (一)(一)建设高层次高水平人才队伍,夯实学科基础建设高层次高水平人才队伍,夯实学科基础 围绕学科总体建设目标和重点研究方向, 通过引进高水平带头人和高7 端人才,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培育科研创新团队等多项措施,提升学术队伍整体水平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体系,并形成高层次人才、中青年学术骨干和青年学术带头人并重发展的良性局面 (二)(二)健全科研机制,提升学科科研能力健全科研机制,提升学科科研能力 根据国家和四川的重大需求,瞄准体育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以“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为主线,进一步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增强学科学术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力争产生出具有前沿性、原创性和突破性的重大科研成果。
(三)(三)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高层次人才 依托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优势,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把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着力培养与“奥运科技攻关”和“全民健身计划”等方面事业相适应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四)(四)提升平台建设水平,强化学科平台支撑提升平台建设水平,强化学科平台支撑 整合我校的各个重点学科、 实验室和研究基地等资源, 打造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成果转化通道,形成学科互补性、交叉性和综合性较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枢纽和平台,全面提升平台建设水平,带动学科团队和科研水平的全方位提升 (五)(五)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学术团体联系,通过举办、承办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开展项目合作、聘请学者讲学、出国访学、招收留学生、8 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等多种形式,提升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水平,从而促进学科建设的水平 (六)(六)围绕学校特色,提升文化传承传播围绕学校特色,提升文化传承传播 依托我校体育博物馆和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传承弘扬郑怀贤教授“体医结合”理念和伤科技术,开展学术科技节、民俗体育文化展等多种形式活动,以体育和中医文化为载体,推动体育文化传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科国际文化传播影响力。
四、预期成效四、预期成效 2020 年学校在整体实力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国内以及区域或行业影响等方面的预期建设成效 (一)(一)整体实力整体实力 到 2020 年,按期、高质量完成近期目标中涉及内容;对于各学科分层目标及建设定位有了系统化的认识和把握, 前期理论及实践成果回收整合完成,各学科建设子任务目标制定完成,学科影响力扩大趋势明显或已呈现出影响力扩大状态 (二)(二)人才培养人才培养 制定出规范化的人才培养办法与质量评价标准,多角度、全方面着力培养与“奥运科技攻关”和“全民健身计划”等事业相适应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