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的过程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55MB
约35页
文档ID:43992423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的过程_第1页
1/35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expectation horizon)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 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 ,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 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 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姚斯(Hans Robert Jauss)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时自 身具有某种思维定向和先在结 构,它包括伽达默尔所谓历史 视界和个人视界两方面内涵: 一方面,“第一个读者的理解 将在这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 上被充实和丰富”,“另一方 面,读者以往的阅读记忆也积 累了阅读经验,这两方面的融 合就形成一代代读者的期待视 野”姚斯(一)期待视野的层次v文体期待v形象期待v意蕴期待(二)期待视野的形成v接受者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审美趣味、情感 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v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v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三)期待视野的类型v个人性期待视野v集体性期待视野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 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 ,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 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 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二、接受动机v审美动机v求知动机v受教动机v批评动机v借鉴动机受教动机影响一代人的书三、接受心境(一)接受心境的形成原因(二)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v 欣 悦v 抑 郁v 虚 静虚 静 v庄子“心斋坐忘” v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v杜甫静者心多妙,先生艺绝伦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指相对于现 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 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 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伊瑟尔(Wolfgang Iser)隐含读者,一是指文本结构本 身包含的、允许读者用不同方式实 现的各种不同解释的可能性;二是 指文本意义及其生产过程,即读者 通过阅读使文本潜在因素具体化的 过程v 伊瑟尔认为文本是一个充满各种潜在因素因而有待于读 者在阅读活动中加以具体化的结构读者根据自己想象 对文本加以填充和再构建。

一)创作动机与隐含读者作家的创作动机会决定文本中隐含的读者 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 痛甚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 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寄唐生》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 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白居易:《新乐府序》(二)选材与隐含读者 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会决定隐含的读者三)文本内涵与隐含读者 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也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 ·乔伊斯,在作品中广泛运用了 “意识流”手法,往往晦涩难懂 在这样的文本中,隐含的读者 主体不可能是普通群众,而是学 者型读者乔伊斯本人曾经宣称 :他期待的理想读者,是那些“ 毕生研究《尤利西斯》和《芬尼 根的守灵夜》而其他什么都不做 的人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中的文 本符号进行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 对话这是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 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一)填空、对话v英加登:文学作品最终完成依靠读者去“填空 ”v伊瑟尔: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 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进行再创造 。

v伽达默尔:作品意义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中生成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开放的,不确定的 ,处于无限的对话之中 伽达默尔(Hans-George Gadamer) v以哲学解释学为基础,把艺 术当做是真理得以显现的方 式v真前见、时间距离v文本的解释活动是不同视域 的融合,由于相异而向对方 开放,进行平等对话v效果历史(二)兴 味v 兴:孔子“诗可以兴”宋人朱熹释为“感发志意”味:钟嵘《诗品序》“滋味说”“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v 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 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完全的还原是不可能的,读者阅读的“第二 文本”总是“第一文本”的种种异变一)异变二、还原与异变v 作品形象的异变 v 情感的异变 v 思想观念的异变作品形象的异变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常常 引起形象变异2001年央视 版的《笑傲江湖》引来众多 争议思想观念的异变运用弗洛伊德理论分析《白鲸》超我自 我本 我白鲸“莫比迪克”达巴克船长亚哈读者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v 政治观念v 预定文化观念v 文化视野v 个人经验 v 文学欣赏能力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二)异变与读者的期待视野v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 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 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26王国维从自己的视野,把古人词作中心的三句理 解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 界:三、理解与误解(一)正解与误解v前理解:读者由于期待视野存在而对于作品 先入为主的看法v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 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对话”,相应者 为正解,相悖者为误解 (二)正误与反误v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 牾,但作品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v反误,指读者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 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如历朝的文字狱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v顺向相应v逆向受挫读者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遏而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 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振奋,会因扩充和丰富了期待视野而 欣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完全遇挫:如某些过于晦涩的先锋诗、意识流小说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高潮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 人物之间,会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读者会 借助于文本符号的导引,进入一个自由广阔的 想象空间,使情感得以净化;会通过对文本的 感悟与理解,进入一种诗情幻化的哲学境界, 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妙,感受到“余 音绕梁”的余味与魅力。

共鸣《牡丹亭》中的戏文使黛玉 心痛神痴,潸然泪下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问世之后,许多青年读者如痴 如狂 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而 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以维持 心灵的平衡 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 ——《管子·内业》净化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读者的某种情 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 变得纯正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 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读 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读君 《勤务》诗,可劝薄妇淳——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诗》 净化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领悟题西林壁 苏 轼v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v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而 终不能释然读《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 悲;读《水浒》竟者,必有余快、有余怒——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余味本章小结思考问题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3.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 4.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 5.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6.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 7.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 8.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