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教案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3989945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共案备课人授课人授课时间授课题目第二单元(1、2、3 课时)5、古诗两首(三课时)学习目标1、背诵两首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能借助字典或联系生活弄清诗中词句的意思。2、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喜爱之情。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的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教学重点:背诵古诗,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感悟诗的意境。教学难点:理解诗中富有哲理的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联系生活

2、获得启示。目标分析突破难点的主要方法:熟读寓言故事。课前准备课件。教与学设计(共案)目标落实教学生成(个案)第一课时一、导入激趣。 51、启发谈话:前几天我去公 元玩时,发现了很多“某某到此 一游”的字样。类似的情景你们 碰到过吗? 2、介绍相关知识:在公共场 合,这种破坏环境的行为是素质 低下的表现。然而在古代,这却 是文人发表作品的一种途径。古 代的酒楼、驿站以及寺院等地, 通常会有一处粉刷的很好的墙壁, 专供文人墨客题咏留名。今天我 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宋代诗 人苏轼留在一座寺院的墙壁上的。 (板书课题) 3、揭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 题意。在说出类似现象的同时, 流露出谴责之意。仔细听

3、讲,了解相关知识, 兴趣昂然。看课题,对照问中的注释 讨论题意。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01、展示挂图,介绍图中我国最有名的山峰之一庐山。提问:看了这幅画,大家对庐山有怎样的印象?2、提出自渎要求:我们来看看作者严眼中的庐山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形。请大家朗读课文,对照着注释,试着翻译,划出不理解的词语。3、指导翻译,组织学生互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说了出来。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21、配乐朗读古诗。思考:作者是 站在一个地方在观察庐山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引导学生由诗中具体的字

4、来 体会作者的观察地点。 3、引导学生借助动作来理解“横 看成岭侧成峰”:让学生张开手, 从正面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不 同。板书:横看:多座山峰 侧看:一座山峰 4、引导想象“远近高低各不同”的 画面,归纳板书: 远处:崇山峻岭,连绵起伏 近处:一座或几座山峰 高处:大大小小的山头在云 间浮现 低处:悬崖峭壁 5、组织讨论、交流:庐山到底是 什么样的?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庐 山的真面目?从诗中你受到了什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 话说出来,多半会想到庐 山的雄伟,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结合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 面,形成对古诗的初步印象。听教师朗读,思考问题。 体会从正面和侧面观察, 发现从不同

5、角度观察同一 事物会看到不同的模样。 想象庐山“远近高低各不同” 的画面,并用语言描绘出来。通过谈论感受,诗人不管在哪个地点看,都能看到 庐山的一部分,因而见不全它的真面目。 讨论后明确:人们观察事物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么启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6、启发谈话:“从不同角度观察, 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 的情况吗?举例子说一说。四、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81、鼓励背诵:组织竞赛,看谁背的快,背的准。2、播放音乐,随音乐朗读。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解题。 31、引导学生从生平、诗歌风 格和著名作品等方面把握陆

6、游的情况。 出示课题,提问:山西村是什么地方?二、熟读课文,知晓大意。 121 将古诗全文抄在黑板上,安 排学生自读。 2 安排小组读诗,交流字词。 3 指导翻译。三、深入研究,破诗明理。 151、播放音乐,让学生读课文。 2、组织讨论:从诗的前两句能看 出什么?诗的前两句说的是农家 的待客之道,后两句说却突然转向写景,是不是很突兀? 3、鼓励学生描述村子的景象和 村民们的生活。 4、启发谈话:结合实际谈谈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的理解。四、指导背诵。 5的立足点不同,就会得到 不同的结论。要认清事物 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 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反复朗读,争先恐后地背

7、诵。明确:山西寻和我国的山西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自读古诗,借助工具书等 弄懂相关字词,理解诗文意思。随音乐齐读课文,体会农 家的淳朴热情、乡间的风 光习俗,以及诗人对农村 生活的真挚感情。根据这的体会理解,并结 合生活实际,运用诗句,学 会正确认识和棉队生活中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1、鼓励背诵,看谁背的又快又准。2、播放音乐,让学生随音乐背诵。第三课时一、我会查字典“不识”的“识”字,音序是( ),字义是( )。“腊酒浑”的“浑”字,部首是( ),字义是( )“山重水复”的“复”字,部首是( ),字义是( )。二、我知

8、道题西林壁的作者是( )代诗人( )。游西林村的作者是( )代诗人( )。三、我会默写题西林壁四、我懂得了下面诗句的意思,还想和大家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五、比一比,再组词缘( ) 题( ) 的困难。在音乐声中齐背课文。能借助字典或联系生活弄 清诗中词句的意思。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绿( ) 提( ) 试( ) 凝( )轼( ) 疑( )区别形近字并组词。课后延伸板书生成: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横看:多座山峰 侧看:一座山峰 远处:崇山峻岭,连绵起伏 近处:一座或几座山峰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足热情好客)山重水复疑无路,花明又一村。(又一村山西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