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中(古代——现代)冷僻易考名词解释汇编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983403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中(古代——现代)冷僻易考名词解释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历史中(古代——现代)冷僻易考名词解释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历史中(古代——现代)冷僻易考名词解释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历史中(古代——现代)冷僻易考名词解释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历史中(古代——现代)冷僻易考名词解释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中(古代——现代)冷僻易考名词解释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中(古代——现代)冷僻易考名词解释汇编(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历史中中国历史中( (古代古代现代现代) )冷僻易考名词解释汇编冷僻易考名词解释汇编中国历史中(古代现代)冷僻易考名词解释汇编中国历史中(古代现代)冷僻易考名词解释汇编陶器一种质地较粗,具有吸水性,且不透明的粘土制品。是人类创造的第一种新物质。根据考古发掘材料及其研究,我国陶器的发明和应用,已有近万年的历史。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都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其中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和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了 8 千多年的陶器。殷墟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横垮洹河两岸,总面积达 50 平方公里。整个都城以王室宫殿为中心,有比较严格的规划和布局。洹河南岸为宫殿、

2、作坊区,分布有宫寝、宗庙、储藏粮食和其他物品的窖穴,以及生产铜器、陶器、骨器、玉器的手工作坊。宫殿区外,有一道保护宫室的壕沟。恒河北岸为墓区,分布有王陵、贵族墓地以及数以千计的杀殉坑、祭礼场。遗址的西北部为平民墓葬区。此遗址出土大量的甲骨刻辞,对研究商代的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这些资料充分说明,商代后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强盛的奴隶制国家。四羊尊盛酒器,作于商代后期,1938 年湖南宁乡月山铺转耳仑出土。尊呈方形侈口,通高 58.3、口径 52.452.4 厘米。该尊通体遍布精美细致的多种纹饰。颈部饰蕉叶形相对龙纹,尊四面肩部中央各有一突出带角的龙头,肩之四角各饰一突出的大角羊,羊头上有卷曲的巨大双

3、角,耳甚小,向上竖起作静听状。两眼微微凸起。口、鼻悉备,蹄足分明。腿上部饰凤纹。尊之边缘处均饰有出戟的扉棱。古代的匠师们把装饰纹样、动物形象与整个器形的结合巧妙,和谐得体,不愧为光辉灿烂的商代青铜文化的杰作。甲骨文一般是指商周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用作占卜的文字。主要是商代的文字。它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体系。发现商代甲骨文的地点主要在河南安阳附近的小屯村(殷墟) ,西周早期的甲骨文主要在陕西岐山凤雏村发现,但数量较少。目前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出土于西安郊区,距今有 4000 多年,仅是很少的几片。甲骨中的龟甲,大多用龟腹甲,因腹甲较背甲柔软,容易用刀刻字。骨多是牛的肩胛骨,也有极少数其他动

4、物的骨头和个别人的头盖骨。甲骨上面的文字,一般是用铜刀刻写的,也有少数用“毛笔”写的。古代称刻为“契” ,称书写为书,因此甲骨文也被称为“殷墟书契” 。司母戊鼎商代后期青铜礼器。1939 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长方形、立耳、柱足。鼎的四角各有突出的牙扉一道。器身以云雷纹为地纹,腹部的四面、四角及足部分别饰有饕餮纹。两耳外侧左右各饰一虎纹,两虎张口相向,作欲吞噬一人头状。腹内壁铸铭文“司母戊”三字,据此可知该鼎是商王文丁为祭祀其母而作。鼎身及足是浑铸的,鼎耳则是采用分铸法,后铸接上去的。鼎通高 133 厘米,器口长 112厘米、宽 79 厘米,重 875 公斤。根据其体积和重量估计,当采用安阳小

5、屯苗圃北地铸铜遗址所出直径约 6070 厘米的较大的熔炉,以槽铸法浇注而成的。据测定,该鼎成分为含铜 84.77、锡11.64,这一比例与考工记所载六齐中的“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的青铜配比规律大体相符。该鼎体造型庞大、浑厚,是我国已发现最重的青铜器,它集中地反映了商代青铜冶铸技术的高度成就。金文也称“钟鼎文” ,即指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现已发现带铭文的铜器 4000 多件,金文单字 3500 个左右。内容多记奴隶主贵族祭典、征伐、赐命、契约等,涉及到礼仪、制度、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商代的金文是在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上才出现的,其字体和甲骨文相近。较早的铭文只有很少的几个字

6、,大都是古代氏族的族徽、人名等,如妇好之类。商代末年始有较长的铭文,最长有三四十字的,内容大体是因受赏而为父辈做器的。青铜器铭文是研究我国奴隶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早期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汉字发展的珍贵资料。曲阜孔庙位于曲阜南城墙内,与孔府毗邻。原为孔子住宅,孔子死后第二年(前 480) ,鲁哀公为祭祀孔子,将其故宅改建庙院。以便“岁时奉祀” 。自西汉以来,历代的封建帝王对孔庙不断重修和扩建,形成了一座宫殿式的宠大的古建筑群。 合纵连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 (战国策秦策三) ,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

7、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历史作用应当引起人们重视。五经儒家的五种经典,指易 、 尚书 、 诗 、 礼 、 春秋 。汉武帝建元五年(前 136)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易又称周易 ,包括经、传两部分。经

8、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 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 。 诗 ,又称诗经 ,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 礼 ,汉时指仪礼 ,后世指礼记 。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都江堰历史上岷江上游因流经川北山区,极易泛滥成灾。为战胜水患,秦国蜀郡守李冰征发民工,主持兴修了都江堰大型水利工程。他们在灌县县城附近新建一条内江河道,把流入灌县附近的岷江江水分出部分流

9、入内江,而岷江的原河道叫外江,当洪水泛滥时,内江的分流作用可减轻外江负担,免除外江水域的水患;同时,在外江新开辟灌溉河渠,兼具灌溉和排洪作用。二是“鱼嘴”工程,这是都江堰中最重要的部分。 都江堰工程经历了 2200 多年,经历代维修整治,灌溉面积最大时曾达 300 多万亩,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 ,古今闻名的“天府之国” 。虽然历代不断开辟新的干支渠,但它的基本规模和主要设施,当时就已具备。 郑国渠前 246 年(秦王政元年)秦王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郑国主持兴修的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泾河从陕西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就进入关中平原。平原东西数百里,南北

10、数十里。平原地形特点是西北略高,东南略低。郑国渠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地形,在礼泉县东北的谷口开始修干渠,使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很自然地把干渠分布在灌溉区最高地带,不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可灌田四万余顷。郑国渠开凿以来,由于泥沙淤积,干渠首部逐渐填高,水流不能入渠,历代以来在谷口地方不断改变河水入渠处,但谷口以下的干渠渠道始终不变。 嵌错攻战宴乐纹铜壶酒器,1965 年四川成都百花潭战国墓出土。通高 40、口径 13.4、腹径 26.5 厘米。壶通体嵌错有丰富多采的图象,以 3 条带纹分为四层画面。以壶肩两耳为左右,壶前后两面图象是对称的。第一、二、三层图象又分别

11、分为左右两组,共有 6 种,包括竞射、采桑、宴乐、狩猎、攻城和水战等场面。第一层左面和第二层右面上部图象为竞射场面。第二层左边一组为宴乐场面。从上下两层图象看,可能是陆地、水上相互配合的水陆交战。壶上六组图象生动地再现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变革时期,耕战和社会风貌。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符身为铜质,虎形,有铭文,分左右两半,右半留存朝廷或君王,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的将帅。调发军队时,须由使臣持符到地方验合,方能生效。盛行於战国、秦、汉。现存最早的虎形符节是战国时期的,如“辟大夫虎节”和“韩将庶虎节” 。 “韩将庶虎节”存半符,呈伏虎状,符身阴刻铭文“韩将庶信节”等十

12、字。表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建立了统一的军队,国君掌握军队的征调大权,实行凭“虎符”发兵的制度,且管理制度严密。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就要有君王符命,但如有烽火报警,则不必会君符,即可采取行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征调军队需以皇帝“虎符”为凭。 令黔首自实田秦始皇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的法令。黔首之称,在战国时已经广泛使用,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 、 “庶民”相同。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下令“更名民曰黔首” (史记秦始皇本纪 ) 。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黔,黑色, 说文解字黑部:“黔,黎也。从黑从今声。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 227)

13、下令“使黔首自实田” ,即命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土地的数额,向封建政府呈报。政府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并依此征收田租。这是根据现有文献所知道的秦第一个承认土地私有的法令,意味着私有土地受到封建政权的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得到确认。土地私有合法化,促进了大土地所有制以及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地主阶级利用土地剥削人民成为合法,压在农民身上的地租、赋税以及各种徭役也愈来愈重。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重 12 铢(我国古代规定 1 两为 24 铢) ,有钱文曰“半两” 。 “半两”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两” 。战国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

14、 336) “初行钱” ,即指秦国开始由王室铸造货币的流行,标明秦国王室专铸货币制度的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战国时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贝币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货值不一的庞杂混乱的六国货币,把秦统一货币的政策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西汉初年所铸的钱,虽陆续减轻重量,仍称“半两” 。如吕后二年(前 186)减为八铢,文帝五年(前 175)减为四铢,民间私铸的半两,有轻不足一铢的,因其轻薄如榆荚,故称“榆荚半两” 。汉武帝初铸三铢钱,元狩五年(前 118)废除半两钱,始铸五铢钱。 秦兵马俑1974 年在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三华里的地方,发现了一处规模巨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

15、。经发掘和实测,俑坑为土木结构。一号俑坑最大,面积为 12600 多平方米,坑的四边各有 5 个斜坡门道。坑中埋藏着与真人真马近似的陶俑和拖战车的陶马约 6000 多件,且排列有序,组成一个方阵。二号俑坑位于一号俑坑的左侧,是由近 1000 个骑兵俑和步兵俑以及战车混合编队组成的曲形军阵,并出土有多种实用兵器。三号俑坑在二号俑坑的后面,平面呈凹字形,有卫士俑 68 件,战车 1 乘,是一、二号俑坑军阵的指挥部所在地。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当年统一中国时兵强马壮的雄伟军阵。 焚书坑儒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措施。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关系发生的激烈变动,学术界呈现出一种学派林立、百家

16、争鸣的局面。至其末年,诸国由分裂归于统一;与之相应,思想文化也出现了力求兼收并蓄、冶熔各家学说于一炉的趋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运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强制推行思想文化的统制政策。焚书坑儒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焚书坑儒是“师古”与“师今”两种政治思想斗争激化的结果。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为了巩固统一局面,禁止“以古非今”活动,采取一些统一思想的措施是必要的。但是,焚书坑儒这种手段是愚蠢而又残暴的。它毁灭了古代许多典籍,造成文化史上难以弥补的损失。黄老政治西汉初年为恢复封建经济稳定封建统治而实行的“无为而治”的方针政策。先秦诸子中的道家思想中含有许多政治、战争的战略、策略思想,所谓“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或“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 ) ,这种思想到战国末期发展成为黄老之学(黄,指黄帝,老,指老子) 。黄老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这恰好符合了汉初统治集团的需要。西汉初年接秦之弊,经济萧条,人口散亡,作业穷困,财政匮乏,社会经济急待恢复和发展。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