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超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的动态选择问题探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982389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赶超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的动态选择问题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赶超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的动态选择问题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赶超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的动态选择问题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赶超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的动态选择问题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赶超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的动态选择问题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赶超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的动态选择问题探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赶超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的动态选择问题探讨 -徐广军,杨德峰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后发优势确实存在,但这一优势能否变 成现实却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能否制定出适应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大致来说,各国的 增长战略可分为赶超战略和比较优势战略。如拉美、印度走的是赶超战略;日本与韩国 则实施了比较优势战略。本文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不仅要实施比较 优势战略,还要在一些可能的产业中实施赶超战略。一、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赶超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之争经济理论界一直存在着所谓“赶超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的争论。比较优势理 论认为,如果各国专门生产和出口其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就会

2、从贸易中获利。赶超 战略则强调一国应该建立独立与完整的工业体系。如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作为一个相对 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比较优势战略,使要素禀赋结构可持续地快速提升;也有的 学者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国家应采取赶超战略,即从动态比较优势视角看问题, 以短期利益为代价相对快速地建立起自己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许多学者持这样的观点,即比较优势战略比较适应市场机制,而赶超战略则 有悖正常的发展规律,是扭曲行为,而且绩效不佳,因此我国应坚持利用自己的比较优 势(即劳动密集度高)来参与世界分工。我们认为,这样的观点只是从总体国情出发, 而未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来考虑问题。中国虽属发展中国家,但经

3、过 50 多年的经济发 展,已经建立起了一个相对独立、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而且不同产业以及同一产业的 不同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就目前情况看,我国已经存在可以与发达国家跨 国公司相抗衡的企业。鉴于我国经济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我们还是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 态度,从实际问题出发,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我们既不能 一味地采取比较优势战略,也不能在整个产业体系中实行全面赶超。实行比较优势战略 的产业,应是那些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巨大差距的产业,对这些产业应通过技术引进缩小 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实现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这属于跨越性 问题。对于已经赶上或接近发达国

4、家水平的产业,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大胆实施赶 超战略,这才是我们实现强国梦的目标。如果赶超战略就是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的话,那么本文所要研究的赶超战略 则是局部的赶超,是整个产业体系中的某些产业部门或某个产业部门中的某些产业环节 上的赶超。一方面,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不具备全面赶 超的实力;另一方面,即使是作为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它也不可能在各产业中都处于领 先水平。二、我国实施局部赶超战略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发达国家在进行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中,一些能耗高的产业便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同 时发展中国家在进入较高收入水平国家的行列进程中,也会成为新的能耗国家。目前我 国经济以

5、凸显出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这不仅因人口众多导致人均资源极为匮 乏,而且消耗资源多的产业发展过快,也使得资源边界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 碍。所以,发展可以赶超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摆脱资源约束的惟一战略选择。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丰富的廉价劳动力,那是不是说中国只能发展 劳动密集型产业,或是除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的其他产业中的劳动密集的环节呢?中国应 不应该发展一些具有世界水平的产业?答案是肯定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进入更高一级产 业,或是进入同一产业的更高一级环节;即使产业层级不变,也必须有高科技的投入才 能确保成本和质量优势,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成本竞争的恶性循环。从发达国家的角度

6、来看,它们是不是就一定能够始终占据高科技产业或产业环节的 高端呢?我们认为,知识与技术型人力资源是在高科技产业中获取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 两个条件,但这两个条件又是不断变化的,可以说在任何一个时点上拥有的生产要素优 势并不能让一个国家获得持续成功。如果一个国家的企业能够适时察觉产业结构的种种 变化,抢占到产业中的有利位置,就有机会取代其他国家的竞争者。如芬兰并不是一个 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大国,可诺基亚公司却利用北欧电信网成立的契机,适时推出 DX200 数 字程控交换机,该产品迅速占领了欧洲市场,并最终占领国际市场,该公司也成长为世 界电信业巨人。整个芬兰以及北欧的电信产业在世界电信业中不但打破了

7、美、日的垄 断,而且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可见,利用我国已经发展起来的市场和产业结构优势,适时抓住国际技术变迁 的机会,在局部产业实现与世界同步发展或领先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紧迫的。三、正确认识局部赶超战略,推动我国产业升级我国有的学者指出,发展中国家制定赶超战略会使得政策倾向于担负赶超责任的产 业,扭曲市场价格,使得赶超部门在国家获得高于其他产业的利润,从而扩大收入的两 极分化,导致腐败滋生以及社会的不稳定1 。不可否认现实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着这一现象,但它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是不是我们搞了赶超才有了腐败,才有了两极分 化,而不搞赶超就没有这些现象了呢?笔者认为这多少有点因噎废食之

8、嫌。首先,收入的两极分化并不是由于搞了赶超战略而导致的,而且在关于两极分化问 题的多次调查中可以看到,被调查者对于从事计算机、生物技术、律师等高收入人群, 以及在市场中通过合法经商而致富的人是认可和可接受的。人们所不能接受的是利用改 革之机,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大肆侵吞国家财产的那些贪官以及那些与之相勾结的违法奸 商。其次,在我国的一些领先产业中实施赶超战略,通过政策上的一些倾斜(包括对企 业和个人) ,促使这些产业聚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吸引资金投入,形成研发优势。人 才和资金的相对集中会使这一领域得到飞速发展,中国的“两弹一星”和美国的“曼哈顿”工程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一领域的成功也会对其他的产业

9、产生极强的外部溢出效 应,提高其他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的素质,最终将有助于我国的产业升级和整个产 业体系的发展。我们大力发展教育,其目的是为发展我国的产业体系而培养合格的劳动 力大军,这一措施将对我国的产业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而我们在一些领先产业中 实施赶超战略,从高端做起,实现新的突破,则会对整体产业体系的发展起到一个拉动 作用。由于这一拉动过程是从高端做起的,我们也可称其为势能原理。我们不搞赶超, 只按比较优势发展,把生产要素平均分配到各产业,这样我们的任何产业相对于发达国 家都将处于绝对劣势。最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形势表明,实施局部赶超战略在我国是完全可行的。1993 年至 200

10、5 年,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 格从 1993 年至 1997 年大幅上升,1997 年至 2002 年则相对稳定,2003 年至今价格再次较 快 上升。在此期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也保持了超过 7%以上的高速增长。1993 年至 1997 年 的消费价格大幅上升更多的是由于从 1993 年开始的通货膨胀以及随后逐年对其进行控制 所致。但 1997 年以后消费价格基本稳定,稍有下降,可见在此几年中我国的初级消费品 市场已基本饱和,消费结构也开始有所变化,消费者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点。而且随着 工业化的发展,要求有更细的分工,对更加专业的中间产品的需求量不断

11、加大。以 2002 年为例,增长率超过 50%的主要工业产品有发电设备、轿车、集成电路、微型电子计算 机,移动电话的增长率也达到了 48.9%。具体到国内的高端市场来看,2003 年德国宝马与 华晨合作,开始在中国生产与销售宝马系列轿车;2002 年韩国三星在天津投产了等离子 生产线,而且在 2003 年将其最先进的第三代等离子彩电全面推向中国市场。由此可见, 使用赶超战略,在中国发展高端产品,甚至是世界最先进的产品,并不在需求上对其构 成约束。在研究能力上,目前我国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超过 3000 万人,这一数字已经与发 达国家不相上下了。有人会说中国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这个问题

12、当然存 在,但我们绝不能低估中国的科技精英,毕竟我们可以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通过自 己的努力造出“两弹一星” ,也已成为第三个成功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从实际产业来 看,在 IT 产业中,芯片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中星微的星光系列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化并 打入国际市场,其产品已为三星、飞利浦、富士通、中国电信、联通、海尔等这样的国 内外知名厂商所采用,其影像芯片设计技术已跨入国际先进行列。在彩电行业中,长虹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背投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等离子彩电的技术上,日本与韩 国占有专利总数的 55.15%,但中国也拥有了 165 项专利,占总数的 12.2%。这些事例说明 我国在一些产业中已经具备了相当先进的水平。另外,我国的银行储蓄已超过了十万亿 元大关,为我国在一些产业中实施赶超战略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上述可见,在我国实现局部赶超战略是非常可行的。市场需求的保证、研发能力的 提高以及充足的资金来源,为我国在局部产业中实现赶超打下了基础。参考文献:1林毅夫,刘培林.“赶超战略”恶化收入分配N.经济参考报,2002-09-18.作者简介:徐广军(1963 ) ,男,北京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 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