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odp修订_第二卷第二章油藏地质特征_图文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43980854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2.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odp修订_第二卷第二章油藏地质特征_图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2011odp修订_第二卷第二章油藏地质特征_图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2011odp修订_第二卷第二章油藏地质特征_图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2011odp修订_第二卷第二章油藏地质特征_图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2011odp修订_第二卷第二章油藏地质特征_图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odp修订_第二卷第二章油藏地质特征_图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odp修订_第二卷第二章油藏地质特征_图文(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蓬莱 19-3 油田(二期)及蓬莱 25-6 油田 第二卷 油田地质和油藏工程 版次:0 联合开发总体开发方案第二章 油藏地质特征 2-1/72第二章第二章 油藏地油藏地质质特征特征2.1 地地层层层层序及序及层组层组划分划分 (1)地层层序蓬莱 19-3 油田及蓬莱 25-6 油田钻井主要揭示了新生界和中生界。依据岩性、电性特征、古生物分析以及区域地层对比,自上而下可划分为新近系平原组、明化镇组、馆陶组,古近系东营组、沙河街组和孔店组,以及中生界白垩系。白垩系主要为陆源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沉积(附表 2.1-1)。蓬莱 19-3 油田主要含油层系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和馆陶组,蓬莱 25-6 油

2、田则以新近系馆陶组为主。馆陶组与下伏古近系的东营组和沙河街组呈不整合接触,东营组及沙河街组泥岩为蓬莱 19-3 油田及蓬莱 25-6 油田的主要烃源岩(附图 2.1-1)。本地区主要含油层系明下段和馆陶组地层发育特点如下:明化镇组下段:200m370m。上部以泥岩为主,夹薄层砂岩;中下部为砂泥岩互层。油气主要分布在中下部的砂岩层段。储层岩性以细砂岩、粉细砂岩为主,泥质、钙质胶结,岩性较疏松,砂岩单层厚度一般 0.5m11.9m。馆陶组:490m620m。依据沉积旋回及岩电性特征将馆陶组分为上部和中下部两个岩性段。馆陶组上部钻遇厚度 127m156m,为含砾中细砂岩、中细砂岩夹中薄层泥岩;馆陶组

3、中下部钻遇厚度 365m463m,主要岩性为含砾中粗砂岩、中细砂岩与泥岩的不等厚互层。馆陶组单砂层厚度蓬莱 19-3 油田(二期)及蓬莱 25-6 油田 第二卷 油田地质和油藏工程 版次:0 联合开发总体开发方案第二章 油藏地质特征 2-2/720.5m34.9m。砂岩以泥质、钙质胶结为主,岩性较疏松。(2)油层组及小层划分 依据“旋回对比、分级控制”原则,结合生产井钻探情况,综合地层厚度、油层发育情况以及井震结合分析,将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细分为LT、L0T、L1T、L2T、L3T、L4T、L00、L10L120 共 19 个油组。其中,LTL2T 油组属于“明化镇组上段”,L3TL40 油组属

4、于“明化镇组下段”;L50L70 油组属于“上馆陶组”;L80L120 油组属于“下馆陶组”。蓬莱 19-3 油田油层主要位于 L00L120 油组(附图 2.1-22.1-4),L4T油组局部也含油;位于构造高部位的井(例如 1 区的东北角和 1 区南部的中部地区),在 L00 油组以上层段可见含气砂岩,主要分布在 L4T 油组;顶部 LTL3T 四个油组在油田范围内多为水层。蓬莱 25-6 油田油层主要位于 L50L120 油组(附图 2.1-3)。为了分析含油砂体在垂向上的发育特征与平面上的分布及连续性,对主要含油层段 13 个油组(L00L120)开展了小层划分与对比,垂向上共划分为

5、47 小层(附图 2.1-5)。其中,明下段 L00L40 油组细分为13 个小层;上馆陶组 L50L70 油组细分为个 12 小层;下馆陶组L80L120 油组细分为 22 个小层(附表 2.1-2)。这些小层厚度通常 10m20m,常由连续性较好的泛滥平原相泥岩分隔。小层厚度小于地震数据的垂向分辨率,因此小层划分主要是基于测井资料。附图 2.1-6 中,油组(L50、L80、L100)被划分为相应的小层。有些井中,同一油组具有多个油水系统。小层划分将各油组进一步细分到更为精细的层段,使得对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认识更为精细。有蓬莱 19-3 油田(二期)及蓬莱 25-6 油田 第二卷 油田地质

6、和油藏工程 版次:0 联合开发总体开发方案第二章 油藏地质特征 2-3/72了对砂层及泥岩分布详细的了解,才能准确预测砂体的连续性及连通性,从而为建立更加精确的储层模型奠定扎实的基础。(3)储层发育及分布特点馆陶组与明化镇组属于河流相沉积,纵向剖面呈现砂泥岩互层特征,储层单层厚度从不足 1m 到大于 25m。薄储层(层数)所占比例较大,约 68%单层厚度小于 4m,这部分储层横向变化较大(附图 2.1-7)。馆陶组主要属于辫状河沉积,河道快速频繁改道使多个成因砂体在垂向和侧向上相互对接,呈泛连通体分布,厚度大、物性好的主力储层具有较好的连续性。而明下段为曲流河沉积,工区范围内砂体多呈条带状或孤

7、立状分布,由于河道摆动幅度差异,不同时期河道砂体展布方向变化较大,砂体横向变化快,连续性较差(附图 2.1-8)。众所周知,储层的分布与连续性对油田注水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该油田钻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的不断丰富,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小层对比及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加深对小层砂体连续性的认识,以指导油田的优化注水和调整挖潜。2.2 构造构造特征特征 2.2.1 地震资料及资料品质 2011 年含油层段的构造解释是采用拼接后的三维数据体。该数据体是利用 1998 年和 2001 年采集的三维地震数据,由菲利普斯公司2002 年进行连片处理的。地震数据是利用 Sonwave 软件对两块三维资料进行了相位匹配

8、处理,并消除了两片三维资料之间存在的约 13ms 的时差。目的层段数据在 900ms1500ms 范围内地震资料的有效频带宽蓬莱 19-3 油田(二期)及蓬莱 25-6 油田 第二卷 油田地质和油藏工程 版次:0 联合开发总体开发方案第二章 油藏地质特征 2-4/72为 5Hz65Hz,主频约 30Hz。在沿着蓬莱 19-3 构造高部的区域范围内,浅层地层中存在约17.5km2浅层气区域(气云区),该面积约占蓬莱 193 油田圈闭面积的 30。由于浅层气对下覆地层屏蔽的影响,气云区内地震资料品质差,反射能量变弱,解释的地震层位波组特征难以分辨,对比解释困难,解释以井数据为主要依据(附图 2.2

9、-12.2-2)。而气云区以外地震资料品质相对较好,在主要含油目的层段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地震同相轴比较连续,各反射层及层间反射信息丰富,各层系波组特征清楚,断点清晰,易于解释。2.2.2 构造解释 (1)层位标定及层位解释 对 3 口开发井(C25、B32、B42)的数据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并与早期预探井、评价井及开发井(PL19-3-1、2、4、5、6、7、A10,PL25-6-1、2)的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对比,确保标定的连续性和合理性。在层位标定过程中,由于 L10、L50 和 L100 地震反射特征比较明显,反射同相轴相对比较连续,把它们用来作为全区的对比关键层位(附图 2.2-3)。构造解

10、释除了采用合成记录标定外,还用全区 348 口井分层数据对构造深度进行标定,以保证解释的合理性及准确性。由于该油田多数井都没有声波资料,因此,这些井的时深关系一般是借用本断块内有VSP 井的时深关系;如果断块内没有 VSP 数据,则采用平均时深关系作为该断块内新钻井的时深转换关系。按照以上原则,PL19-3 油田不同断块所采用的时深关系参见图 2.2-1 及表 2.2-1。蓬莱 19-3 油田(二期)及蓬莱 25-6 油田 第二卷 油田地质和油藏工程 版次:0 联合开发总体开发方案第二章 油藏地质特征 2-5/72图 2.2-1 关键 VSP Checkshot 井位平均时深关系是选取能控制核

11、心区域、具有 VSP 的探井、评价井的时深关系来拟合的。用于拟合平均时深关系的井包括:PL19-3-1、2、4、5、6、7 井的 VSP。开发井 B32、B42、C25 井速度与探井、评价井差异不大;PL19-3-8 井由于气云的影响,该井的速度与其它井的差别很大,所以在拟合平均时深关系时,未使用 PL19-3-8 井数据(附图 2.2-4)。表 2.2-1 PL19-3 油田不同断块时深关系表蓬莱 19-3 油田(二期)及蓬莱 25-6 油田 第二卷 油田地质和油藏工程 版次:0 联合开发总体开发方案第二章 油藏地质特征 2-6/72根据油组划分及储量计算的需要,结合地震资料的可分辨程度,自

12、上而下标定了 8 个层位,分别是:明化镇组 L10、L30、L40 油组顶面、馆陶组 L50、L60、L80、L100 油组顶面及馆陶组底面(附图 2.2-5)。研究区各主要层位在气云区外区域的地震反射特征如下:L10 油组顶面:在地震剖面上对应波峰。地震反射能量较强,连续性较好,可全区追踪解释。L30 油组顶面:在地震剖面上对应波峰。地震反射能量较强,连续性较好,可全区追踪解释。L40 油组顶面:在地震剖面上对应波峰。地震反射能量较强,连续性较好,可全区追踪解释。L50 油组顶面:在地震剖面上对应波峰。地震反射能量强,连续性较好,可全区追踪解释。L60 油组顶面:在地震剖面上对应波峰。地震反

13、射能量较强,连续蓬莱 19-3 油田(二期)及蓬莱 25-6 油田 第二卷 油田地质和油藏工程 版次:0 联合开发总体开发方案第二章 油藏地质特征 2-7/72性较好,可全区追踪解释。L80 油组顶面:在地震剖面上对应波峰。地震反射能量较强,连续性较好,可全区追踪解释。L100 油组顶面:在地震剖面上对应波峰。地震反射能量较强,连续性较好,可全区追踪解释。馆陶组底面:在地震剖面上对应波峰。地震反射能量较强,连续性好,横向分布稳定,可全区追踪解释。气云区内上述层位的地震资料品质均较差,地震反射杂乱,同相轴不连续,波组特征不明显,气云区内层位,断层对比解释困难难以进行追踪解释(附图 2.2-2)。本次构造解释采用从已知井点出发,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解释方法,在三维工区内对比解释地震层位。全区构造解释网格密度为1010(125m125m)。其中,1 区北、2 区、4 区由于断块复杂,解释网格密度增加到 55(62.5m62.5m)。在气云区外,地震解释由钻井分层和地震反射同相轴控制;在气云区内,地震解释主要由钻井分层控制,同时参考与其相邻的地震反射同相轴的变化趋势(附图 2.2-2)。(2)断层解释 对于断层的解释,基于平剖结合的原则,在剖面解释的同时,辅以相干切片进行分析,较好地把握了本区的断裂系统展布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