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第48讲必修二王丹2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3967266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轮复习第48讲必修二王丹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一轮复习第48讲必修二王丹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一轮复习第48讲必修二王丹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一轮复习第48讲必修二王丹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轮复习第48讲必修二王丹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复习第48讲必修二王丹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伊春市友好三中伊春市友好三中 高三历史导学案(文)高三历史导学案(文) 编制人:王丹编制人:王丹 审核人:王秀娟审核人:王秀娟 审批人:审批人: 授课日期:授课日期:8 月月 15 日日 姓名:姓名: 班级:班级: 编号:编号: 4 周周 1 号号 课题:一轮复习课题:一轮复习 第第 48 讲讲 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 考点复习二: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考点复习二: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概述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 巨性和曲折性。

2、【重难点重难点】重点:重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难点:难点:分析改革失败原因,对中国改革的启示 【知识链接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学法指导】1.】1.组织学生上网查阅相关史实资料,搜集整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 革的生平资料,认识个人因素对国家政策的影响。 2.知识梳理部分要求全体同学把握,背诵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合作探究要求列出答案要点,高考 链接和达标检测小班和重点班必须完成,其他同学尽能力而完成。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一、赫鲁晓夫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的农业农业状况 令人担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

3、多的问题。 (2)1953 年,斯大林逝世, 当选苏共第一书记,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 机与可能。 2、改革的内容 (1)农业方面(改革重点):用 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 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 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方面:将部分企业管理权管理权下放到各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 等权力;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 ,调动生产积极 性。 3、评价:(1)进步性: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 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见

4、书上 78 页,小字第二段) (2)局限性: (1)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经济体 制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改革局部改革。苏共提出“ ”的目标严重脱离苏联实际。 (2)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 。 (3)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独断专行,瞎指挥,出尔反尔,政策不稳定。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社会主义经济 体制的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赫鲁晓夫改革社会主义经济 体制的建立新经济政策勃列日涅夫改革斯大林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2济改革。 2、改革内

5、容 (1)在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 ,扩大了企业的 经营自主权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2)在农业领域:勃列日涅夫改革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 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3、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4、改革失败的原因 (1)改革仍然没有突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这种修补性的改革,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 (2)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执政的后期趋于 ,改革陷于停滞。 (3)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 ,加重了经济负担。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三、戈尔巴

6、乔夫的经济改革 1、改革的背景 1985 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苏共中央总书记。 2、经济体制改革 (1)内容: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 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公有制形式,允许 存在。提出“ ” ,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2)结果:经济结构更加失调,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给于企业的自主权没有 真正实行,改革效果不佳,经济继续滑坡。 3、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4、结果: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 年苏联解体。 【重难点突破重难点突破】

7、阶段特征法来概括苏俄阶段特征法来概括苏俄(联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19171927 年(1)主题: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2)措施:19181921 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1927 年实行新经济政策。(3)特点:前者采取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后者遵循市场价值规律间接过渡。(4)结果:前者适应了战争的需要,但引发了政治危机;后者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 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随着形势发展被逐步放弃。 219281953 年(1)主题: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2)措施:确立了斯大林模式。(3)特点

8、: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 济。(4)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 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31956 年至苏联解体(1)主题: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 o(2)措施:1956 年赫鲁晓夫改革,1964 年勃列日涅夫改革,1985 年戈尔巴乔夫改革。 (3)结果:前两者尽管取得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仅是对其进行一些修补;后 者对斯大械模武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芬联解体。3【误区警示误区警示】1“战时共产主义”

9、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都是苏俄(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前者是 “直接过渡“,后者是“间接过渡” 。 21922 年苏联的成立并不代表社会主义的建成。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已经 基本建成。 3斯大林模式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 的探索和创新,但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合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 发展也是不利的。 4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 革重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重在工业。 5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但都取

10、得一定成效。戈 尔巴乔夫改革虽然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但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引起人们思想的 混乱,导致各种矛盾激化,最终使苏联解体。 【问题探究问题探究】阅读材料:19531983 年苏联与世界实际 GDP 平均增长率对比-2%0%2%4%6%8%1953 1958 1963 1968 1973 1978 1983苏联 世界对应的苏联领导人1953赫鲁晓夫1964 1964勃列日涅夫1982 回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上表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上表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 济的作用如何?济的作用如何?

11、从表中数据看从表中数据看 20 世纪世纪 80 年代初苏联的经济状况如何?这种状况对此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造成怎样年代初苏联的经济状况如何?这种状况对此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造成怎样 的影响?的影响?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1961-1965 年1966-1970 年1971-1975 年1976-1980 年1982 年社会总产值6.57.46.34.23.3 国民收入6.57.85.74.32.6 工业总产值8.68.57.44.42.84农业总产值223.92.51.74.0 基建投资5.47.36.73.72.0 为 1982 年和 1

12、983 年平均增长率 朱汉国主编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二材料二 1964 年 10 月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先后实施了“八五”、“九五”、“十五”三个五 年计划(1966-1980 年),并在工业部门推行了新经济体制,在农业部门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改 革虽然对促进集约化经营和提高生产效益有一定作用,但它仍然是在 坚持国家高度采中管理体制的 前提下所采取的一些修补措施。对利用价值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基本上仍取排斥度。 1982 年 11 月 10 日,勃列日涅夫病逝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请回答:从材料一看,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主要呈现什么特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

13、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高考链接高考链接】1.(2013 新课标全国)193 1 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 50100 年,我们 应当在 1 0 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2.(2013 新课标全国 I)1952 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 获量达到 80 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 1940 年增加了 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 最严重的问题一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

14、)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3(2012 广东文综,4 分)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 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4(2011 江苏,3 分)在苏联,1928 年 1 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 35 米印花布、75 公斤砂糖,到 1952 年 只能分别交换 15 米印花布、O9 公斤砂糖;1953 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 10,牛 肉价格为成本的 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 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5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学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