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专题汇编(人民版必修二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3958352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1.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专题汇编(人民版必修二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专题汇编(人民版必修二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专题汇编(人民版必修二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专题汇编(人民版必修二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专题汇编(人民版必修二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专题汇编(人民版必修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专题汇编(人民版必修二(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 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整理人:连城二中整理人:连城二中 罗春旺罗春旺专题专题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4 小题)小题)1 (2011 年高考浙江文综 13 题)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 8 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ABCD【答案】D【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历史时空。此题主要体现史地综合,考查识记能力。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这些名窑都以

2、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结合地图可以方便地得出 D 项。2 (2011 年高考北京文综 12 题)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 3876 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A B C D【答案】A【点拨】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和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战国时期的北京地区属于燕国统治。从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北方的燕国与韩、赵、魏等国贸易往来频繁,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出土

3、燕国货币说明北方游牧地区有与燕国贸易往来。而战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的商业中心。依据“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可知正确;此处遗址发现多个诸侯国的货币,说明正确;说不法片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曾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因此北京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的铸币,说明正确;辽宁、吉林和内蒙古战国时期曾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区域,这些地方有燕国货币出土说明正确。战国时期商业中心有多个,比如齐国的临淄也是,因此说法错误,排除带的。答案为 A。3 (2011 年海南高考 3 题)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A (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4、。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答案】C【点拨】宋代商业的一个特点是实行街市制,即商业活动不受经营时间、活动区域的限制,同时也不在受政府的直接监视。选项 A 中的市仍有活动区域的限制,排除 A 项;选项 B 中的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 ,即市受到政府的管理,排除 B 项;选项 D 中的市只能在固定的区域即“坊”中经营,属于唐以前的商业活动特点,排除 D 项;因此本题选 C4 (2011 年高考四川文综

5、15 题)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 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 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 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答案】D【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鸦片战争前中国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比较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本题既要看到当时中国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的状况,也要看到质的差异,即中国经济总量依托的大多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在于近代工业这一差异,才能排除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等

6、错误的认识。而 D 是能够直接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D。5 (2011 年高考浙江文综 15 题)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答案】B【点拨】本题主要考察基本史实的概念以及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注意此题为反向选择。从“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 ”中“便往还而通贸易”这一记载可以推

7、断出 A 项正确;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因此 C、D 也正确。6 (2011 年高考天津文综 2 题)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计中反映了宋代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答案】A【点拨】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 “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缫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7 (2011 年高考山东文综 10 题)图 4 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

8、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答案】B【点拨】从关键词“汉代” ,可以排除 A 项,因为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使用牛耕,排除 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 D。故选 B。8 (2011 年高考浙江文综 14 题)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 ,无一家燃薪(木柴)者” ,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 578 万,炭 585 万” ,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

9、能成立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答案】B【点拨】本题以宋代是否已用煤取代木柴的不同材料作为切入点,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此题考查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史观,是近年来各地高考命题比较注重的题目类型。通过此题,主要考查全面占有史料的重要性,正面和反面资料都要收集,然后再分析,这样才能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A 项说法片面,材料虽然矛盾,但未必不能得出结论。因为相互矛盾的其中一方可能是正确的,那样就能得出结论;C 项强调的是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即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

10、献记载相印证) ,但过于绝对。因为不是任何结论都需要考古学证明。考古学主要适用于远古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D 项表述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材料一中的“数百万家”既可以包括民众,也可以包括官员。9 (2011 年高考福建文综 14 题)图 4 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在汉代就已出现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 B C D【答案】C【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发展沿革历史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楚庄王九年(公元前 605 年)前

11、许,孙叔敖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因该灌区的两条引水河总长为 100 余里,公元前 598-前 591 领导修建了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以称安丰塘,其周长 120 许里,灌田万顷,迄今 2500 多年一直发挥着灌溉效益。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C。根据所学知识,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固正确;根据材料“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得之坎儿井正是利用新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而兴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固正确;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到坎儿井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固正确;而材料没有体现该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另外根据所学

12、知识在坎儿井之前还有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10 (2011 年江苏高考题 1 题)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入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答案】C【点拨】本题考查考生的材料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大意是说善于治理国家者,会让有无相互补充,农业和商业、手工业按一定比例适当地发展,这样商业和手工业可以促进农业发展,而不是阻碍。如何对待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君主的态度。材料出自于明代官员张瀚的史料笔记松窗梦语 。这段材料反映了农工比重适当的

13、经济主张,选 C 项。A 项说法材料中未体现;B 项百工也为本业,材料中未反映,作者认为本业是农业;D 项说法也与材料不符。 “农末适均”即农业与工商业协调均衡发展。11 (2011 年海南高考 5 题)徐光启农政全书载, “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答案】D【点拨】明朝,经济重心已经完成难移,北方到南方卖棉花(原料) ,南方则到北方卖加工后的布(手工业品) ,说明南方的经济技术更有优势。才会出现上述的情况。而且明朝时期经济重心

14、已经是在南方。棉纺织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前提,A 项颠倒因果关系,排除。B、C 材料不能体现,排除。12 (2011 年高考天津文综 1 题)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大都北京 汴梁开封 临安苏州 益州成都A. B. C. D.【答案】B【点拨】本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可用排除法,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即可。13 (2011 年海南高考 2 题)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至文帝时, “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百姓“皆背本趋末” 。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

15、乖迕” 。这表明汉初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答案】A【点拨】汉高祖重农抑商,经济未见成效。 “文景之治”时期,百姓“皆背本趋末” 。经济却出现恢复,出现盛世。说明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A 项符合题意,故选 A。14 (2011 年高考福建文综 15 题)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答案】D【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汉朝政府虽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实际上在官吏和世俗眼中商人因为富有而高贵,农民因贫穷和低贱,法律和现实中存在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