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铜陵市陵市 2006 年国民年国民经济经济和社会和社会发发展展统计统计公公报报铜铜陵市陵市统计统计局局2007 年 3 月 22 日2006 年, 市委、市政府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率先崛起、跨越发展这一主题,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经济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成果丰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一、一、综综合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 243.55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1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7.04 亿元,增长 3.9%;第二产业增加值 163.14 亿元,增长 19.7%;第三产业增加值 73.37 亿元,增长 10.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 34303 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57143 元/人,比上年分别增加 8558 元和 13880 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由 2005 年的 3.5:61.7:34.8 变化为 2.9:67.0:30.1,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 61.5%2006 年全市生产总值单位:亿元指 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 全市生产总值243.5516.0第一产业7.043.9第二产业163.1419.7工业149.7720.6建筑业13.3712.1第三产业73.3710.8运输邮政、仓储业16.0112.3批发零售业11.6512.0住宿和餐饮业5.1515.0金融业5.169.6房地产业4.18.4其他服务业31.309.5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 2005 年上涨 0.85%。
分类看,食品类价格上涨 1.66%,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下降 1.58%,衣着类价格下降 2.5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 0.2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下降 1.06%,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上涨 0.4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 1.06%,居住类价格上涨 4.78%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 37.0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 13.34%年末全市从业人员 43.16 万人,比上年增加 1.09 万人其中,第一产业 10.86 万人,减少 0.18 万人;第二产业 15.04万人,增加 0.52 万人;第三产业 17.27 万人,增加 0.75 万人单位在岗职工 10.28 万人,增加 0.16 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 6.42 万人,增加 0.11 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25%据对全市 80 家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 161.36,企业家信心指数为 165.46从全年走势看,各季度景气指数均运行在较好景气区间,表明我市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自身发展趋势持续看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于工业的发展,新兴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增长过多地依赖资源型产业的扩张推动,节能降耗和环境治理任务艰巨,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不快,投资力度不足;全市发展过多地倚重于少数传统骨干大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支撑能力不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乏力;就业、住房、就医、出行等诸多事关民生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等。
二、二、农业农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 11.54 亿元,同比增长 7.9%,其中,农业产值 6.53 亿元,增长 11.4%;林业产值 1.05 亿元,增长 3.9%;牧业产值 1.81 亿元,增长 0.8%;渔业产值 1.79 亿元,增长 6.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 0.36 亿元,增长 2.4%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43212 公顷,比上年下降 0.94%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22748 公顷,下降 1.9%;棉花播种面积为 5222 公顷,增长 4.9%;油料作物播种面积 9027 公顷,下降 1.5%;蔬菜、瓜果播种面积 5008 公顷,增长 1.3%,全年粮食产量 14.53 万吨,比上年增产 4.2%油料产量1.89 万吨,增产 8.5%棉花产量 0.74 万吨,增产 31.4%蔬菜、瓜果总产量 12.56 万吨,增产 0.7%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 383.8 公顷全年肉类总产量 1.19万吨,比上年增长 2.0%;禽蛋总产量 0.35 万吨,与上年持平全年水产品产量 1.99 万吨,增长 3.6%继续推动“十项工程”建设,完成了 10 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设村村通工程 200 公里;新增农村沼气用户 800户,新解决了 1.7 万户农村人口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宽带网络用户覆盖到了所有乡镇。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 36.9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 2.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89 万吨,减少 5.0%农村用电量 1.15 亿千瓦时,增长 13.9%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25.73 千公顷三、工三、工业业和建筑和建筑业业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 149.77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20.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70.2%,拉动 GDP 增长 11.2 个百分点其中,全部国有和年主营业务收入 500 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 485.08 亿元,同比增长 53.0%;实现增加值 140.15 亿元,比上年增长 20.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63.0%2006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单位:亿元指 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140.1520.3其中: 轻工业9.734.0重工业130.4222.0其中: 国有企业85.0220.4集体企业0.16-45.5股份合作企业0.06-2.12股份制企业49.7622.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4.672.6其中: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12.3117.2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123.6919.1全市有色、化工、建材等三大支柱工业增长较快,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 393.87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81.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 94.1%,成为推动我市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2006 年,全市 26 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 15 种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其中,铜产量 39.35 万吨,增长 20.8%;化肥产量(折纯)47.91 万吨,增长 13.0%;圆铜漆包线产量 6.94 万吨,增长 21.9%;电子元件产量 61974 万只,增长 49.7%;水泥产量 370.91 万吨,增长 14.0%;光膜产量 9515吨,增长 7.8%2006 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产品名称单 位绝对数比上年增长%铜万吨39.3520.8铜加工材吨31912-6.68硫铁矿(%)万吨181.73-2.81焦炭万吨31.03-3.82硫酸(100%)万吨191.7124.73化学肥料总计(折纯)万吨47.9113.04电线公里18161-9.2布万米993.26-20.9服装万件498.12-19.08模具套104588.97发电量万千瓦小时45654620.22水泥万吨370.9114.0铁矿石成品矿万吨58.09-2.47电子元件万只6197449.71黄金千克5245-12.01圆铜漆包线吨6935421.93白银千克938544.3光膜吨95157.8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 575.72 亿元,比上年增长 50.26%;产品销售率达 98.71%,比上年上升了 0.57 个百分点;实现利税 45.34 亿元,比上年增长 47.47%,其中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 25.63 亿元,增长 35.10%。
2006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 230.93,比上年提高 51.17 个百分点,为编制该指数以来年度最好水平主要主要经济经济效益指效益指标标指 标计量单位2006 年实绩比上年增减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 %98.710.57资本保值增值率%119.52-2.28资产负债率 %67.05-0.58总资产贡献率 %12.540.69成本费用利润率 %4.65-0.55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20051854.64(%)流动资金周转次数次2.960.35(次)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 13.37 亿元,比上年增长12.1%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 1.04 亿元,增长 23.4%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250.50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9.5 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 122.91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9.91 万平方米四、固定四、固定资产资产投投资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 92.33 亿元,比上年增长 20.4%其中,城镇投资 72.85 亿元,增长 18.6%;农村投资 1.70 亿元,下降 7.0%从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 42.18 亿元,下降 7.7%;第三产业投资 49.90 亿元,增长 60.9%。
从行业看,工业完成投资 41.84 亿元,下降 7.3%,三产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 166.2%、57.4%和 5.4 倍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 17.79 亿元,比上年增长 32.4%商品房屋销售额 17.1 亿元,增长 84.1% 一批有影响、牵动力大的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或扎实推进,国电一期、汽车发动机制造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金隆 35 万吨电解铜扩建等 20 个项目开工建设,有色高精度铜板带等 11 个重点工程竣工投产 五、国内五、国内贸贸易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8.64 亿元,比上年增长 15.1%分城乡看,城市零售额 41.60 亿元,增长 15.4%;县零售额 3.16 亿元,增长 14.0%;县以下零售额 3.88 亿元,增长 12.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 39.12 亿元,增长 14.0%;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 9.28 亿元,增长 20.7%;其他行业零售额 0.24 亿元,增长 3.9%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 138.2%,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 125.8%,通讯器材类增长 124.1%,金银珠宝类增长 17.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 16.1%,汽车类增长 26.7%,日用品类增长 8.5%,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 24.0%,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 35.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 29.0%。
六、六、对对外外经济经济和旅游和旅游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 20 家,比上年增加 6 家,投资总额 30489 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 8360 万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 10003 万美元,比上年增长 66.6%全年进出口总额 220136 万美元,比上年增长 69.8%其中,出口 49296 万美元,增长 169.0%;进口 170840 万美元,增长 53.4%在出口贸易方式中,一般贸易出口全年完成 10051 万美元,增长 35.1%;加工贸易出口全年完成 39245 万美元,增长 260.4%全市经济外向度为 70.6%,位居全省首位全年旅游总收入 11.6 亿元,比上年增长 7.5%,占 GDP比重为 4.8%其中,旅游外汇收入 390 万美元,增长 2.6%;旅游商品出口创汇额 974 万美元,比上年增长 14.5%;接待海外游客 6000 人次,增长 3.4%;接待国内游客 215 万人次,增长 19.4%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宾馆) 19 个,房间数 1177 间;共有旅行社 17 家,其中国际旅行社 1 家;旅游涉外定点生产单位 15 个,旅游线路 5 条,旅游区(点)7 个。
全市旅游饭店客房住宿出租率为 66.6%七、交通和七、交通和邮电邮电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 16.0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3%全年铁路运输旅客发送量 123.59 万人,比上年增长 5.6%,货物发送量达 168.96 万吨,下降 4.0%全市地方交通货物周转量 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