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研究 作者:侯海波 来源: 政法司理论处 发布时间:2006-11-13 字体:【大】 【中】 【小】 竞技体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培养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发展 之源,各国竞技体育的崛起与衰落都与后备力量情况紧密相关,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受到各 国普遍重视,成为永恒的话题和工程然而由于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不同,不同 竞技体育体制的国家均采取不同的策略解决后备力量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的各种问题一直制约、影响着竞技 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及时了解体育强国培养后备人才的新动态,根据当今中国国情,借 鉴其他竞技体育强国的做法,也是解决我国培养后备人才方面问题的一条捷径 1 国外主要竞技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和发展趋势 1.1 美国 1.1.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现状竞技体育在美国享有很高的声望美国人喜欢明星,明星被视为民族英雄美国政府 没有专门负责高水平竞技体育的部门,竞技体育方面的事务主要由美国奥委会、美国大学 体育协会和职业联盟承担美国的竞技体育是以学校为中心美国青少年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有良好的参加体育运 动的机会,中学成为培养青少年选手的摇篮,大学则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
大学 生运动员是美国竞技体育队伍的主要力量,美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绝大多数是大学生运 动员在美国,学校和大学体育的意义比欧洲要大得多,在美国院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美国教育体制下的院校现在能够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较好的机会在美国,学校体育分体育课、业余体育活动和竞技体育 3 种到 12 年级为止,体育课 被固定在教学计划中此外,学生还有参加竞技体育活动的机会这种参与完全是自愿的,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项目在推动竞技体育发展方面,学校的主要兴趣 集中在校际运动领域各个中学的代表队和运动员间会展开体育竞赛中学生运动员一般 每天训练两次(课前和课后) ,自愿参加比赛高中毕业后,高校接管了促进体育运动发展的任务,中学生运动员大多把上大学作为 自己的首要选择许多高校向有天赋的运动员发放奖学金,吸引优秀体育人才,帮助那些 来自社会底层的选手实现自我成才的美国梦各大学间开展校际体育比赛,校际体育比赛 由美国大学体育协会管理美国大学体育协会是一个独立的非政府机构,负责组织大学体 育成员遵循自愿原则,目前有大约 1 200 个成员学校,约 325 000 名运动员参加了这些学 校的运动计划。
美国大学体育协会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和组织比赛,把大专院校纳入比赛 体系,控制招募运动员的标准,制定体育奖学金发放准则,进行电视转播权谈判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对大学生运动员发放奖学金有严格的规定,文化课成绩必须达到 一定的分数线才能获得奖学金美国大学体育协会把比赛分成甲、乙、丙 3 组,运动员必 须经过相应的资格程序,达到一定的竞技运动水平才能取得参加国际比赛的资格美国的 主要球类项目(如冰球、篮球等)主要通过美国大学体育协会从高校招募运动员做职业选手美国学校,特别是高校竞技体育商业化程度较高,尽管中学体育和高校体育在美国被 归入业余体育类,但它们已有了半职业化倾向学校竞技体育经费一方面离不开学校的财 政支持,另一方面主要来自棒球队、篮球队、美式足球队和其他观赏性较强的运动队给学 校带来的巨大收益 1.1.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存在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美国的这种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也不是十全十美目前比较突 出的问题有: 1.1.2.1 由于高校竞技体育过分重视商业利益,造成男女运动项目发展不平衡;一些观赏 性不强、赚钱少的运动项目得不到应有的扶持 1.1.2.2 有些大学生运动员难以应对文化课学习和运动训练的双重压力,不得不在二者之 间做出抉择。
1.1.2.3 一些青少年比赛商业化程度较高,过于注重比赛成绩 1.2 俄罗斯 1.2.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前苏联的体育体制属中央集权式管理模式1991 年俄罗斯联邦成立之后发生了一些根 本性的变化,非政府体育组织的作用逐步增大和前苏联时期一样,俄罗斯体育体制的基础依然是体校,其体校水平属世界前列体 校一方面解决了青少年和儿童进行体育运动的问题,另一方面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竞技体育 运动员,为国家队输送了人才在各个项目的俄罗斯国家队中,90%以上的运动员是各种 体育运动学校培养出来的俄罗斯体校根据竞技体育水平的高低分 5 大类:青少年体育俱 乐部、青少年运动学校、青少年奥林匹克后备力量学校、奥林匹克后备力量中等学校和高 等运动健将学校目前俄罗斯共有 4 500 多所各级体校,290 余万在校学生俄罗斯体校隶 属单位性质众多,其中包括俄体委、教育部、国防部、内务部、边防警察、工会、社会体 协、单项体育协会、地方体育管理部门等近年来,由于受到国内经济条件恶化的影响,俄罗斯各类体校面临多种困难,缺乏必 要的训练设备、比赛资金以及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训练场地也缺少维 护。
1.2.2 改革措施俄政府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提出改革体校的管理体制,主要措施是: 1.2.2.1 通过法律来巩固和完善体校的地位 1.2.2.2 国家联邦政府加大对体校建设的投入,给予各方面的财政优惠 1.2.2.3 改变由国家拨款的单一体制,积极寻求社会资金和其他合法商业赞助 1.2.2.4 制定 2001~2005 年俄罗斯青少年体育发展大纲 1.2.2.5 培养高水平的体校管理人员,提高体校教练的工资,进一步完善俄体校退休人员 的养老金制度俄罗斯总统普京非常重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表示要大力支持体校的改革工作, 他认为俄体校的成败关系到俄罗斯体育的未来 1.2.3 体育科研的重要地位位于莫斯科的俄罗斯体育科学研究所、俄罗斯体育技术装备和材料研究所及圣彼得堡 体育科学研究所进行着一些体育科学特殊领域(运动医学、训练科学、生物力学等)的基 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被用于培养奥林匹克后备人才的体校实践工作,优化顶 尖运动员的训练俄罗斯体育体制在挑选运动员时,除了依据有经验教练的判断和孩子的 兴趣外,体育科学方面也为选材提供了标准和方法,这包括测试计划、个体测试(生理年 龄、竞技能力和孩子的个性和心理特征) 。
此外,体育学校的教练员也可以就有关问题与科学家进行直接的交流俄罗斯的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是围绕奥运会制定的,4 年一个周期,例如有“悉尼 2000 计划” “雅典 2004 计划” “雅典 2004 计划”是在“悉尼 2000 计划”结束后的 1999 年开始 的 1.3 德国 1.3.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现状德国认为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关系到德国在奥运会的排名,联邦竞技体育理事会多年来 都把培养后备人才作为工作重点予以优先考虑2000 年在政府对竞技体育的资助有可能减 少的情况下,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是德国联邦竞技体育理事会少数几个没有受到影响的领域 之一德体联竞技体育负责人保默尔特认为目前德国后备人才培养的 3 大任务是:(1)将 众多有运动天赋的小选手融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协会组织结构中;(2)建立一套行之有效 的后备人才训练和比赛体系;(3)为培养后备人才创造必要条件德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分 5 级,其中 D 级、D / C 级和 C 级选手属后备人才,B 级和 A 级属顶尖运动员遍布全德的 12 000 余家体育俱乐部、各乡镇、学校、奥林匹克训练基地、 州单项协会、州体联、各州负责体育运动和学校教育的部门、竞技体育协会、德国体育资 助基金会、德国奥委会、德国体联竞技体育部、德国内政部及德国国防部都以不同形式参 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工作。
在德国,发现体育天才的任务主要由体育俱乐部、学校、 乡镇、州体育运动协会和州政府承担,联邦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德国的体育俱乐部分为 职业体育俱乐部和业余体育俱乐部规模较大的业余体育俱乐部都有青少年部,负责后备 体育人才培养德国职业俱乐部也十分重视后备人才培养问题,一个职业俱乐部往往有若 干支青少年队,一旦把青少年选手培养成才就可以通过转会赚取高额利润当然,德国联邦政府也十分关心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主要从资金、科研、基地训 练(为 D 级和 D/C 级运动员到奥林匹克训练基地训练创造条件) 、制定 D 级和 D/C 级运动 员晋升为联邦级运动员的标准、设立体育寄宿学校以及开展“青少年为奥运”竞赛活动等 方面推动这项工作 1.3.2 采取的措施目前德国各级部门和组织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3.2.1 建立体育运动重点学校和竞技体育合作学校为了给青少年选手创造良好的文化课学习条件和训练条件,德国体联把学校与竞技体 育相结合的形式看作引领体育天才迈向全国乃至世界竞技体育顶峰的一个重要方式,并计 划在全国推行青少年体校曾是前东德竞技体育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类体校把竞技体 育放在首位,对文化课教育没有予以足够重视。
统一后的德国没有照搬前东德的后备人才 培养制度,而是对其进行了改革有些前东德的青少年体校被改组,变成了私立寄宿学校, 如罗斯托克的青少年体校在波茨坦、柏林和哈勒的其他一些青少年体校得到新联邦州教 育部的接管,成为与体育运动俱乐部相联系的体校,为有天赋的小选手提供额外的支持 截至 2003 年 5 月,德国体联已命名东、西部 38 所体育运动重点学校和竞技体育合作学校 为体育运动精英学校此外,德国各地还有不少没有被德国体联承认的体育运动重点学校 和竞技体育合作学校学校与竞技体育相结合已经成为德国很多运动项目培养后备人才的主要方式,且成效 显著在德国派往盐湖城的奥运代表团中,38%的运动员在青年时代受益于这种联合体制, 在获得奖牌的选手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 81%德国体联副主席费尔德霍夫预计,2004 年雅 典奥运会德国奥运代表团中毕业于精英学校者将达到 75%~80% 1.3.2.2 在奥林匹克训练基地建立“运动员之家”作为对上述体育与学校结合形式的补充,联邦政府还投资在奥林匹克训练基地建立 “运动员之家” ,帮助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实现向顶尖运动员的过渡德国的奥林匹克训练基 地在设立之初主要为顶尖选手服务,而如今到这里训练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已接近训练总 人数的一半。
“运动员之家”可以为正在读书和已经毕业的运动员提供住宿,为运动员就近 短期集中训练提供条件目前德国正计划在所有奥林匹克训练基地设立“运动员之家” 为了提高奥林匹克训练基地的训练服务水平,特别是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德国还 出台了“教练员共同资助计划” 根据这项计划,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将共同负担奥林匹克训 练基地教练员的费用,这些基地教练的任务是培训处在从 D/C 级到 C 级过渡期的运动员 1.3.2.3 给予资金支持2000 年德国政府为推动体育运动发展投入了约 4.02 亿马克的资金,其中约有 1/4 的资 金直接或间接地用于竞技体育后备力量培养2001 年德国内政部为体育运动协会投资 1.41 亿马克,保证专项运动协会的训练和比赛,特别是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德国体育资助基金会每年也要投资约 560 万欧元用于后备人才培养150 万欧元用于 体育运动重点学校,360 万欧元属于后备人才的常规资助,每年向约 1 700 名 C 级运动员 和有运动天赋的选手提供平均每月 75 欧元的资助;此外,还额外给予约 100 名最具运动天 赋的青少年选手 50 万欧元资助在顶尖竞技水平领域,体育资助的发放以竞技水平为依据。
但在后备人才方面,采取与单项协会协调协商,竞技水平和竞技前景同时考虑的办法 1.3.2.4 重视科研德国很重视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科研工作近几年德国体育科学界有关后备人才培养 的论文众多,各地也时时召开相关主题的研讨会,为教练员、科研人员相互交流提供机会 2002 年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