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928576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获得广泛活动经验”。最早的加法是怎么来的?古人用绳子系扣,一个扣加一个扣等于两个。计算对生活的帮助很大。如:我们去买东西就要用加减法。小学数学也有换算。有时,也会用到乘除法。在小学应用题中有许多生活应用的东西。比如:追击问题。相遇、相对而行等好多问题。在生活中用于计算时间。还有几何,三角形、正方形。对于生活中作图问题的帮助的例子更多。然而,在课堂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现象:1、树上有 12 只鸟,飞走了 5 只,还

2、剩多少只?答案是 17 只。2、王奶奶家养了 15 只鸭子,8 只公鸡,32 只母鸡,王奶奶家共有多少只鸡?算式是:15832 等等。学会了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是最有价值的”。我认为: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内容生活化的研究 教师应整合内容,使新知呈现形式贴近生活实际,如:计算、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的展示要生活化。 2、对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研究 教师要

3、善于挖掘内容中的生活情境,采用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从中引出问题,找出与生活的联系。 3、对课堂练习设计的研究 课堂练习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要使课堂教学活化,把知识成功的运用到生活中去,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教师要从实际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的素材,练习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要让学生感兴趣,要能直接反映日常生活,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 4、对教师的研究 在课堂上,教师迫切要做的是:应该告诉学生各种数据的来源,背景,让学生知道各个数据间的联系,使其更好地理解题意。好的教师必须能把学科内容成功的“翻译”成生活中的实例,与学生进行沟通。 5、在应用方面的

4、研究 如何将数学知识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知识,重视解答现有的问题,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和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有什么作用。学生学会了知识,却不会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生活化的过程中,应该让数学知识在应用中,在生活实践中得以验证,得以完善。例如:在学习了分类后,拿出一些生活中的用品让大家分一分,在学习了小数后,组织学生开展“逛超市”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探索兴趣,乐于创新。 教师应该适时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多创造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机会,并鼓励学生主动在生活中大胆的应用,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

5、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我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课始导入中,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 生:(兴奋地齐答)可以。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特别喜欢穿我的鞋子和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生:是的。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 生 a:很大。 生 b:非常肥大。 生 c:像裙子一样。 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感到很好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 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 生 2:爸爸会把我的衣服撑破的。 师:

6、你的衣服,你爸爸为什么穿不上?像这样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你们会更深入地知道爸爸为什么不穿你的衣服。 “穿不穿爸爸的衣服?”学生都体验过,颇具人情味的问题让儿童深切感受到数学实际就在我们身边,“一不小心”就会用到它。 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 (作者单位:551800 贵州省金沙县沙土镇中心完小) 浅谈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葛金界 |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开展,各种形式

7、的教学模式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身为农村中学一线教师的我们,也身先士卒地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中,经历了诸如“目标式教学”“拓展式语文教学”“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课堂教学模式,反思这些教学模式,有不少成功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让我们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困惑。下面提出几个自己经历和参与的改革模式中的困惑,和大家一起商讨。 一、对拓展式语文教学课堂模式的几点困惑 先看下面几则实例: 某位老师讲授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课堂教学是这样设计的:学生浏览课文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作者知识拓展材料分析练习。整堂课教师不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探究作者“写了什么”和“怎么写”,而是让学生展示自己所查到的关于

8、作者的知识,然后讨论:文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再后拓展与之相关的课外文章,时间主要放在了课外材料的分析研究上。于是我想:拓展式教学可不可以忽视文本的研究? 对文言文公输的教学,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用大半节课的时间引领学生匆忙攻克本文的文字障碍,然后要求学生讨论:我们怎样像墨子说服楚王“非攻”那样,去说服美国总统布什放弃进攻伊拉克。那么文言文教学中课本文言知识的积累是不是就不再重要了呢? 应当值得肯定的是,教师设计拓展教学环节的初衷是好的,而且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进行延伸拓展也是必要的。本人作为承接市拓展教学课题的实验人,经历了四年的实验操作,也改变了以往“以教为主”的课堂模式,开创了“自主探究五

9、环节”(激情定向目标导航、尝试自学自行解决、合作交流深入探究、反馈点拨释疑总结、延伸拓展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操作中,拓展材料的时间也往往超过研读文本本身的时间,与上两位老师的课堂设计一样出现了偏颇,主要表现在:第一,过分强调人文教育和综合化,忽视语文的学科特点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目前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却不大重视语言的训练,不大重视文本的阅读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不大重视学生阅读认知结构的构建,对文本往往采取蜻蜓点水的做法,把目光集中到“情感、态度

10、和价值观”的培养上,忽视语言积累和运用,重视课外拓展,把课文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尽可能的拉进语文课堂,以致有意无意地把对语言的感悟、对文本的把握丢在了一边。 第二,为了迎合模式而拓展 纵观很多课堂教学,许多教师机械片面地理解语文教学中的延伸拓展思想,以为每节课不拓展迁移一下,就不足以提升课的品位,就不足以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于是很多课,为了拓展而拓展,把拓展这一环节当成语文课堂改革中的一个标签,一节课时间再紧,内容再多,也总会蛇足般的延伸拓展一下。这种标签式、淡化文本的拓展我们是应该反对的。我们提倡在教学中遵循“以本为本”的拓展原则,就是对任何文本,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钻进去,接受、领悟、吸收并获得

11、文本中人类所创造的智慧,然后再跳出来,运用发散性和灵活性的创造触角,去进行务实、适度、有效的拓展迁移。 第三,是不是每节课都要使用多媒体 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本人曾听过一堂拓展式语文公开课,这位老师一会儿播放音乐,一会儿让学生快餐式的“读图”,一节课几乎变成了多媒体的展示课。整节课学生几乎很少读书,更没有机会品味和赏析,他们完全被老师设计的课件牵着鼻子走。这样的课让学生得到视觉和听觉的美妙享受,但破坏了文学形象朦胧的神韵,破坏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完全失去了思考探究的主动性。甚至有的地方在各种类型的教学竞赛和评比中,实行多媒体技术一票否决制: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没有按规

12、定运用多媒体技术,即使在教学的其他环节都表现十分出色,仍会被毫不留情地淘汰。 其实,教师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模糊为清晰,变抽象为具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如果过多过滥使用,不仅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只是用“机灌”代替了“人灌”。 拓展式教学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几年,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广,我们又如火如荼地学习洋思模式。 本人曾于 2001年 3 月和 2005 年 10 月两次赴洋思中学,学习他们先进的课改经验。不错,“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模式,的确有其独到之处,它有可操作的基本程序:出示目

13、标自学指导学生自学教师后教当堂达标。而对于今天我们大力宣传学习效仿的洋思模式是不是就是符合我们自己的最好的课堂教学形式,正是我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走到今天的困惑。 二、对于洋思模式,我们能不能完全照搬 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长期教学经验的沉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那种企图通过到洋思听几堂课回来就把洋思中学课堂模式运用自如的做法,着实可笑。因为任何教学模式都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效力。没有洋思中学教师的奉献精神,没有洋思中学学生的规规矩矩,没有上上下下的持之以恒,就不会有“洋思效应”。而洋思教学模式是在“正确的学生观”、“有效地执行力”、“浓厚的文化场”的特定条件下发挥的特定效力。对于

14、洋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是不是照搬?它是不是最完美的课堂模式?我认为有几点还是值得我们商榷的。 1.讨论的形式化 洋思的课堂离不开讨论。合理的、有代表性的讨论不乏有之。但冷静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很多讨论只不过是为了迎合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提法,讨论的问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想在哪里讨论就在哪里讨论,讨论的问题并不都具有讨论的价值,或者是还没有等学生讨论出结果就匆匆结束,白白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更谈不上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使讨论成了花架子。 2.尊重表扬学生的极端化 马丁斯利曼在乐观儿童一书中曾说:“孩子要想成功,必须要学会接受失败,感受痛苦。”可是纵观我们的课堂,学生自行探究的答案往往是多种

15、多样的,这些多种多样的答案果真都是正确的吗?可能是由于要体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的缘故吧,老师常常说“你说得真好”“你真棒”之类的话,却极少说不,那么否定学生的回答是否就不尊重学生呢?其实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帮助才是真正尊重学生的表现,而过于频繁的表扬会助长学生的傲慢情绪,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及健全人格的形成。 3.课堂是不是知识的交易所 把丰富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简称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特殊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洋思课堂模式的最根本缺陷,它忽视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的突出表现,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尽管洋思课堂教学“

16、先学”的形式很多,可以学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发现问题及时做记号,做与例题相类似的习题等,但究其实质是为了让学生以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复制”知识,学生为接受知识而存在。学生也就永无休止地在题山题海中反复模仿。这样的效仿使活的生命个体成为僵硬的工具,忽视了课堂是人的世界,使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无乐趣所言。 4.课堂不应是教师刻板的舞台 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从教学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就其内容形式也会显示出不同的个性特点。教学模式是对经验的总结,是对教学规律的把握,但如果上百名教师的学校,上课一种模式,千篇一律。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模式”往往会扼杀教师的教学个性。课堂教学要充分张扬教师学生的个性。教学要有统一的要求,但无须也不应该有统一的方法;教师要有统一的规矩,但无须也不应该有统一的个性。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论哪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无疑都有促进作用,特别是洋思模式中教师在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