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培训农村教师的阻抗现象分析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924702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继续教育培训农村教师的阻抗现象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继续教育培训农村教师的阻抗现象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继续教育培训农村教师的阻抗现象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继续教育培训农村教师的阻抗现象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继续教育培训农村教师的阻抗现象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继续教育培训农村教师的阻抗现象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继续教育培训农村教师的阻抗现象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阻抗现象分析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阻抗现象分析 摘摘 要要 实施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培训,分析教师课程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继续教育的要求使培训活动消除阻抗,培训具有人文性、培训模式丰富性,使教师培训能促进农村继续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 继续教育 教师 培训 阻抗 教师专业化理论的实质就在于根据教师职业的属性和要求,通过合理、高效的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人才的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全面、科学地推进课程改革,已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大家知道,“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使广大教师尽快领会课程改革精神,

2、满足新课程教学要求,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是确保新课程顺利推进并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差距。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国家综合实力之所系,全民族素质之所系。根据教育部关于课程改革的要求,全国的小学、初中、高中将全部实施继续教育,国家将对所有教师进行不低于40学时的继续教育岗前培训,把新课程师资培训作为“十一五”期间我省高中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努力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能力和水平,为我们普通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一、引起继续教育培训教师阻抗的因素一、引起继续教育培训教师阻抗的因素新课程改革是一把

3、双刃剑,他们既面临着自我发展的机遇,也遭遇着超越自我的挑战。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将会遇到许多困难与阻碍,课程是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重视完整性目标和课程结构。随着继续教育实验的不断推广,培训的压力愈来愈大,培训师资数量有限与需要进行大面积的教师培训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连续几年对教师进行了业务考试,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师的业务能力较低。由此联想到去学校听课时的情况:教师对教材理解不到位,抓不住重难点,搞不清文章的表达方式等现象比比皆是。由于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体验不深,造成课堂上教师缺乏情感,语言干瘪,引导、点拨不得法,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

4、。 目前,我国对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寄予很高的期望,要求他们通过课程培训使业务能力和道德水平得到提升,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通过调查对城区、近郊区、远郊区选择不同类别的九所学校的534名教师进行调查问卷,从教师在课程培训中的认识态度问卷材料来看教师参加课改实验动机:机遇型的占19,发展型的占15,受劝型的占28,被迫型的占35;教师对待自己工作:只求过得去的占34;究其原因,主要与来自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 1、课程观的转变与知识的捉襟见肘课程观的转变与知识的捉襟见肘传统课程观认为,课程是静态的、单一的、预设的,课程形式即为教材文本。现代课程观认为,课

5、程是动态的、发展的、生成的,它突破单一的文本形式,并与周边环境互动,形成复杂的、多元的系统,使课程具有活力和创造性。正如多尔所说“,处于过程之中的网络(系统)是一种转变性的网络(系统) ,不断地发生变化超越稳定性以激发内在于不稳定之中的创造性潜能” 。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以课本为纲”的观念,意识到课程文本只是学习的一个“引子” ,只是存在于师生交往互动中的一个材料;真正的课程则附着在活动主体身上,存在于活动主体的生活世界中,衍生于具体的实践进程中。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从现实的生活世界出发,引导学生进入生活的意义世界。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教育理念一旦形成,就合成为相对稳定的

6、精神力量,影响人的教育行为。教师的知识 ,有研究认为11,教师知识包括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虽然大多数教师都学习过一些条件性知识,可常常是停留在记忆的水平上,同时更缺乏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常被称为教学机智或教学智慧;在关注教学技能的专业传统下,实践性知识被广大教师所忽视。本体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许多教师只是“懂”得所教学科甚至只懂得某个年级段的某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对其他学科乃至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所知寥寥或一知半解,出现了“教什么懂什么,不教什么就不懂什么” 、 “知晓教材的内容,而与

7、教材相关的内容知之甚少,无关的内容一说就茫然”的令人咋舌的怪异现象。2,同时,目前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都是工作后继续学习达到相应学历的,80的教师已达到大专学历,因此他们认为学历已达标,在目前的情况下,不会被解聘 , “吃老本”思想大有市场,教师没有紧迫感和危机意识,继续教育的实施,受到影响。2 2、培训的师资水平和方式跟不上时代要求、培训的师资水平和方式跟不上时代要求继续教育培训是当前继续教育改革对教师队伍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继续教育培训的师资主要是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培训的方式以大学专家提供的假期研究班为主要形式的,培训方式以讲座或报告为主,被培训者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这

8、些有着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从理论上讲,他们的知识占有量是可以满足培训工作需求的,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设置是十分复杂的,为了设置继续教育培训,培训机构广泛地从教育理论1 1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1718.2 2赵凌,张伟平.新课程改革:教师素养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05109中领取最新的研究成果,从专业学科中聚合大量的经典素材,以“菜单”化形式来确定名目繁多的课程,并组成培训者队伍。受训教师对培训资源的指向却是多样的,继续教育的理念只有在与实际的碰撞中,才能为教师领会、认同并积极实践

9、。广泛地调查研究教师在实践中迫切需要明确和感兴趣的问题,把它作为教师培训的内容,才有利于增强教师培训的积极性,有些专家或教师却缺乏对中小学实践的研究,让许多受训者感到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学的是“屠龙之技”,造成教与学脱节的尴尬。讲课水平与参训教师所期待的理想境界仍有一定距离,形成不了“重量级”的辅导效应,并且培训不切实际。如计算机培训,农村教师反映,按照要求他们参加了计算机培训,可是回到学校,全校只有一台电脑,根本用不上,这种为了培训而培训,为了提高教师素质以外的目的而进行的培训,不仅是浪费教育资源,更是浪费教师的生命;从培训平台上,往往也是把受训教师集中在一间教室或大的多媒体教室里由一个培训教师

10、进行培训,抑制了中小学教师的学习欲望,影响了他们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最终降低了它的实效性。3 3、传统的评价方式戳伤教师的积极性、传统的评价方式戳伤教师的积极性在我们的调查中,大部分的教师反映学校权衡教师业绩的砝码仍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即便是许多学校年终由“德能勤绩”考评,但其结果也几乎是“绩”的代名词。学校的考评机制如此,家长的“考评”也不容教师松口气,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研究性学习被认为是“旁门左道”“业余爱好”,学生个性张扬被认为是对孩子的“误导”甚至是“教坏”,会影响孩子上重点、考名牌。学校、家庭“考评”的双重压力。在实际评价教师工作中,往往以教师所教学生考试成绩的好与不好来衡量教师工

11、作的好坏,很少考虑其它评价指标,我们的教育缺乏人文精神,严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现在的中、高考还不是以“分数”录取学生;现在校园里,还是不少教师事事不松懈,时时争第一。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要参加各种活动和竞赛的辅导, 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为了提高升学率,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向教师要质量、要分数;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转变为对教师的企盼,不允许学校和教师有一点差错;班级人数的膨胀、过多的考试与授课数量也增添了教师工作的负荷;教师职业的要求和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使教师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二、消除阻抗的有效策略二、消除阻抗的有效策略1 1、坚持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化,师资培训与

12、教学研究、课改实践相结合。、坚持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化,师资培训与教学研究、课改实践相结合。在培训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和帮助广大教师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不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要注重采集和运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尤其是要努力开发优秀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有针对性地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新课程师资培训,要根据培训内容的不同特点,分别采取专家报告、专题讲座、案例分析、交流研讨、现场观摩等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参训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倡导参与式、互动式培训,促进培训者与参训者、参训者与参训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平等对话,努力提高

13、培训质量。把基层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向专家、教授和特级教师反映,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各式各样的“菜单”式培训项目供中小学教师选择;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供政策、方法等方面的咨询,把这些资源充分开发出来,并与专门的教师教育机构的工作联系起来,才能提高教师教育的效益,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2 2、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增强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增强教师的知识体系现代课程观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成人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成人与儿童的学习不同在于表现在成人经验结构的人性化,他们已

14、经积累了不同的经验,这些在“数量和质量上不同的经验积累导致了成人不同的教育结果。 ”成人作为个体的自我,在一定程度上,总是有别于他人的,这种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他的经验的积累相一致的。经过长期的积累到了成人阶段,成人的经验已经人格化,这种人格化的经验呈现出个性化,构成了成人自身的独特性,从而凸现出成人与他人的差异性。在教师培训中,教师个性化的经验会凸现出个体的独特性,从而构成丰富多样、个性化的学习资源。 在教师培训中,人们相互之间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探寻真理,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在教师培训过程中,从成人特点出发,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师的人文素质的最典型标志是教师的人文精神,即教师对人类生

15、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它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在教师校本培训中,我们十分重视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只有自身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才能以心灵塑造心灵,以人格培育人格。我们把师德建设列为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健全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在校风建设活动中,我们狠抓作为校风基础的教风建设,通过学习、讨论,让教师对“事业心是从教的前提”、“责任感是为师的本分”、“创造性是教师的生命”等三句话的内涵及意义达成共识。只有以人为本,实施教师人本管理,才能促进继续教育实施。3 3、改变评价体系,提高教师

16、积极性、改变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积极性教学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也应发生相应的改变。只凭一张考试卷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继续教育的要求,必须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表现性评价。长期以来形成的评价观是把考试作为衡量教学法的惟一标准,重视评价的甄别和选拔的功能,不仅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现在“分数”并不是评价一位学生好、坏的标准了,而应采用对比自我评价方法作评价学生的手段。如在教学中,从基础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每项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层次。每个单元的考核,只要学生稍有进步,就应激励评价,从而培养自信心,使学生产生能达到更高目标的学习欲望和自信。采取课堂提问表现、作业完成质量高低作为检测手段,让学生发现自己所取得的成功和发展。同时,以学分和学分积点评价学生学习的量与质,从而决定学生的毕业或肄业。当然,学生之间差异是不可能磨合的,但是每个学生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念。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表现才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